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后真相时代带来了网络话语体系格局的重大变化,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是当前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任务,也是国家网络强国建设的重要保障。目前,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面临文化思潮交融交锋、虚拟空间信息互联互通等新挑战,话语传播面临着信息碎片化、圈层标签化、表达主体多元化、内容同质化多重消解,导致网络意识形态主流话语陷入边缘、空泛、失声、失语的困境。重构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需要明确其在后真相现实境域中的理论价值、现实价值及情感价值,厘清信息传播规律,从话语主体、载体、内容、对象、效果出发,建构系统化话语传输体系,不断增强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诠释力、引导力、吸引力、凝聚力和影响力,巩固意识形态阵地,确保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  相似文献   

3.
"后真相时代"个人情感与价值判断优先,事实与真相滞后,导致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巨大挑战,主要包括现实认知中的"信息茧房"现象、价值建构中的情感优先立场、道德判断中的"群体极化"现象。面对这些挑战,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全方位赋能:通过技术赋能,强化舆情研判与引导;通过情感赋能,强化价值交互与引领;通过内容赋能,强化网络思政教育坚守与创新;通过行动赋能,做好线上线下同步与转化,主动出击,提升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与效能。  相似文献   

4.
后真相舆情现象在教育领域具有明显表现。当初被定义为操弄舆论的后真相现象已逐渐转变化为“诉诸情感和个人信仰,相较客观陈述事实更能影响舆论形成的情况”。本文系统分析了后真相时代情感为先、真相滞后,态度为先、认知为后,成见为先、客观在后的特征;探讨了后真相时代的教育舆情既有人性、社会的原因,更有网络化、大数据和媒体个体化的科技发展的原因;提出了以提高决策科学性和亲和力为重点的政府治理、以提高主流媒体话语能力为重点的社会治理、以提高个人认知判断力为重点的个人治理的理念、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ChatGPT作为一种先进的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具有巨大的潜力和价值,可以为教育教学带来诸多积极影响,如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实现个性化教学和辅助教师进行教学管理等。然而,在实际应用中还面临技术普及不均、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教师培训与技术应用能力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一系列消解路径,包括制定政策确保教育资源公平分配、加强教师培训与技术普及工作、优化AI与人类智能的协同教学模式以及建立健全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机制等。旨在关注现实困境,采取有效措施,确保ChatGPT在教育教学中的可持续应用,为培养未来人才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6.
在日臻复杂的网络环境中,算法推荐技术助推情绪准确感知,微叙事方式助推情感快速表达,网络圈群文化助推构筑共同情感依归,从而促使网络空间的“后真相”现象日益凸显。网络空间是当代大学生生活的主要场域之一,“后真相”网络环境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形成带来一定影响和新的挑战,是进行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高度重视的新课题。真假互掺的舆论内容容易导致大学生价值误判,盲目的感性偏好容易导致大学生思维固化,非理性的情感共鸣容易导致大学生的心态失衡。“后真相”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价值引导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技术支撑力、教育供给力、舆论把控力和文化影响力等方面协同发力,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价值引导力。  相似文献   

7.
“后真相”时代是客观事实让位于情感呼吁与个体信仰的时代,其主要特征是情绪主导与立场先行。资本与媒体常借此操纵舆论,肆意剪裁信息、重构真相,煽动情绪并固化成见。在此背景下大学思想政治教育面临重重困境,情理倒序挑战批判性思维,话语权泛滥消解主流话语权威,西方意识形态霸权淡化价值共识。面对“后真相”时代,大学的思政教育应思危思变,教授学生悬置之策,破解情理困境;培育批判思维,促进理性思考;突破德育传统,重塑教育权威;重申核心价值,强化道德共识。  相似文献   

8.
9.
“后真相”时代是社会发展进步和媒体形态演进的产物,其主要特征为情感煽动下的舆论能够代替客观真相和逻辑。在此背景下,大学生网络舆论参与呈现出被感性情绪操控的新特征。这一发展趋势严重破坏了网络舆论生态的稳定性,给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带来了新的风险和挑战。为此,“后真相”时代的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应结合时代特性,聚合政府、媒体、高校等主导力量共同承担起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的责任,创建政府、媒体和高校相统一的一体化网络舆论引导策略,形成网络舆论引导合力。  相似文献   

10.
为了建设高校网络意识形态的“青山绿水”,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本文以“后真相”时代作为切入点,剖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面临的严峻挑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包括开拓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根据地、提升高校网络舆情的掌控能力、构建良好的网络舆论空间、培养高素质网络舆论引导队伍、创新以对话为基础的舆论引导模式等。这些措施有利于发挥高校网络意识形态的引领作用,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  相似文献   

11.
短视频时代,高校依托作为流行文化现象的短视频拓宽育人渠道、创新表达路径、提升育人效果,在育人形式"变"与育人内核"不变"中积极探索网络文化育人的方式方法。而在现实实践中,短视频时代高校网络文化育人存在"身份之困""文化之困"和"受众之困"的价值困境,高校网络文化育人应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将短视频作为高校网络文化育人新媒介,以"短视频+思政"跨界和"短视频+主导价值观念"融合方式破解短视频在网络文化育人中的价值困境,发挥短视频在高校思政教育、文化引领和价值塑造的正向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新时代加强职业院校劳动教育,既是重塑劳动教育价值的"试验田",也是职校学生重拾自尊心和自信心的途径,更是重振我国工匠精神的教育。当前,我国劳动教育存在地位缺失、劳动与教育割裂、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割裂、劳动主体与客体割裂等问题。基于此,新时代职业院校加强劳动教育,需要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价值,建立健全劳动教育的课程体系,建立多元、综合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完善劳动教育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3.
政府主导、走特区绿色通道式的发展模式曾是我国博士后政策的显著标识,随着时代变迁,带有较强计划体制特点的政策体系在促进我国博士后事业迅速发展的同时负面效应也日益显现.本文简要概述了我国博士后政策35年来的巨大成就,深入分析了新时期面临的发展困境,并从时代变革、政策体系和社会评价等多个维度探寻其陷入困境的内在缘由,从而立足我国实际,把握时代性和规律性,探索未来我国博士后政策改革的有效突破路径.  相似文献   

14.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存在深刻的内在关联,二者的融合既是切实加强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工作的需要,也是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必然选择.新时代高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对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大学生高质量创业就业,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丰富的价值意蕴.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面临着融合理念尚不统一,融合机制尚不完善,融合平台尚不明确,融合氛围尚不理想等现实困境.基于此,高校要秉持"融合共生"的育人理念,优化"融合共赢"的育人机制,搭建"融合共建"的育人平台,创设"融合共营"的育人氛围,以推进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湘南学院学报》2020,(1):101-105
随着课程管理体制改革的持续推进与深化,地方课程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也面临着深层次的发展困境,如课程地位下沉、课程目标摇摆、课程内容虚化、课程责任旁落等。问题的症结在于教育管理者对课程政策解读、课程价值定位、课程权力运行存在着"钟摆"现象,需要从课程政策、课程价值、课程管理权限等几个方面进行调适和平衡。  相似文献   

16.
多元文化对价值观教育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为应对学校价值观教育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我们要加强核心价值观教育,恰当定位学校价值观教育的目标,从"对抗"转向"对话",构建和谐文化。  相似文献   

17.
终身学习是每个人的终身课题,是获得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石。农村社区家长终身学习具有多方面的价值,具体归纳为满足个体诉求、提升家庭教育理性以及促进学习型社会建立。目前,农村社区家长终身学习面临困境,主要表现为畏难情绪困扰、学习氛围缺失、社会支持服务不足。基于此困境,提出“克服情绪障碍,形成乐观学习态度”“宣传‘终身学习’理念,营造学习氛围”“完善社会支持服务,提供学习条件保障”的解决路径,以期为农村社区家长终身学习扫清障碍,从而促进个体、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8.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和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按照新时代要求开展好劳动教育,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要求引领学生形成正确劳动价值导向、构建全过程育人体系、突出技术性和职业性特征.面临时代特征淡化滞后、科学系统的管理体系尚未形成、与专业教学融合度不高等困境,高职院校在劳动教育中应探索融入时代精神、完善劳动教育管理体系和强化全过程劳动育人等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9.
随着数字媒介的崛起与媒介形态的快速更替,美国传统媒介素养教育举步维艰。为迎接后真相时代的严峻挑战,一场由政府、媒介素养教育组织、教育工作者、高校、新闻界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数字媒介素养教育全面启动。数字媒介素养教育可以帮助年轻人识别数字媒介的不利影响,帮助他们养成探究的习惯和表达技巧,将他们培养成为批判性的思想者、有效的沟通者和积极的公民。当前中国同样备受谣言、假消息的困扰,公众的媒介素养亟待提高。借鉴美国数字媒介素养教育的经验,应尽快将数字媒介素养教育纳入正规教育体系,制定数字媒介素养教育的整体教学规划,鼓励与发展数字媒介素养社会组织,高度重视家庭数字媒介素养教育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