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从结构的角度对《红楼梦》中两百多条惯用语进行全面的计量分析。结果显示,《红楼梦》惯用语单语节占多数,其中以词组形式出现的居多。从语音结构看,三音节和六音节的惯用语居多。通过与《金瓶梅》与现代汉语两个时期惯用语的纵向比较,认为汉语惯用语结构发展演变的基本趋势是:双语节惯用语和单语节句子型惯用语随时代的发展趋于减少,以三音节为代表的单语节词组型惯用语随时代发展逐渐增多,并成为现代汉语主流。  相似文献   

2.
《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峰,其在中国文学中的地位毋庸置疑。但《红楼梦》的英译过程曲折,迄今出现的两部英文全译本风格迥异,距今时间最近,非常值得研究。本文清晰分析了《红楼梦》英译的过程,并对两部全译本译者的背景情况进行说明,探索了《红楼梦》在英语文学世界中的地位,旨在为针对《红楼梦》及其英译本进行后续研究提供选择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红楼梦》语言成就极高,其间口语性强,富有特色的惯用语十分丰富,修辞艺术高超。通过对该书惯用语的修辞手段、辞格运用的考察分析,可以发现《红楼梦》中惯用语,节奏组合方式多样,富于变化,富有音乐美。其惯用语词语的选择,不仅体现了词语表达理性意义的功能,还突出表现了词语表达附加意义的修辞功能。在辞格的运用中,密切配合语境和语体的需要,有力地增强了话语的表现力和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4.
《枉凝眉》是《红楼梦》十二支曲之一,因电视剧《红楼梦》的传唱而脍炙人口。本文旨在运用严复的信、达、雅三字翻译标准,对比研究杨宪益夫妇和大卫·霍克斯先生的两种英译《枉凝眉》中的比喻来获得中国古典词曲中比喻的最佳英译方法,从而为准确英译中国古典词曲中的比喻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概念整合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法,而且是人们普遍使用的一种认知手段和思维方式。运用概念整合的理论来分析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中的惯用语,可以展现隐喻和转喻的心理机制的运行;《红楼梦》中使用的惯用语是概念整合层级比较高的单位,是运用比较成功的文学语言。  相似文献   

6.
人教社《历史》必修3(2007年版)第45页“历史纵横”说《红楼梦》“1842年,就有了英译本”,其实早在1830年,《红楼梦》就有了第一个英译本。赵长江、付天军《(红楼梦)英译与中国文化传递》(《河北学刊》2009年第2期)指出,“《红楼梦》的英译工作始于1830年.至1986年结束”.“发轫期从1830年至1846年,出现了两个有关《红楼梦》英译的片断。第一个是1830年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德庇士的翻译,他译了《红楼梦》第三回中评贾宝玉的两首《西江月》词,译文的标题是《Chinese Po—etry》,刊登在英国皇家亚细亚学会会刊”。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绍兴文理学院汉英语料库对《红楼梦》中茶事动词的英译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发现,茶事动词的英译具有多样性,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和待茶制度,但少数茶事的翻译模式化,出现多词一译的现象,无法充分体现中国茶文化的内涵。本研究可为《红楼梦》中茶事和茶文化的翻译研究提供参考,有助于中国茶文化的传播。  相似文献   

8.
一直以来《红楼梦》受到学者瞩目,尤其是对其中的诗词研究甚广。但是对于其诗词的研究主要聚焦于不同诗词译本的对比分析上,而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研究的较少。本文尝试从意象图示的角度分析《红楼梦》判词的英译。  相似文献   

9.
诗歌的美在很大程度上与模糊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在诗歌的英译中离不开模糊性美学。在英译《红楼梦》中对诗歌的翻译能够直接体现出各国不同的审美联想、审美情感、审美理解等方面。文学作品翻译能够折射出不同国家审美的差异,文章以《红楼梦》诗歌的翻译为研究对象进行具体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
关于《红楼梦》中人名的翻译,对霍译本的研究已较多,而对杨译本基本是一笔带过.实际上,关于威妥玛音译系统,许多学人一直似懂非懂.由于姓名文化的重要性,加上《红楼梦》作品的经典性,有必要对《红楼梦》中人名的翻译再次进行研究,对威妥玛式拼音系统进行探源,以期对当代汉语姓名英译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红楼梦》具有极大思想性和高度艺术性。其英译对传播中国文化具有深远影响。本文对杨宪益与霍克斯《红楼梦》英译译本从达旨和细节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2.
以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及其二个英译本为研究对象,以红楼梦汉英平行语料库为资源,探讨对比汉语源语中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色俗语的不同英译,为典籍汉英翻译实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红楼梦》是我国传统的四大名著之一,不仅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名作,而且对世界文学也产生了重要影响。自清朝以来,对《红楼梦》的翻译持续了一百多年,至今仍然热度不减。本文将从历史阶段等方面来总结对《红楼梦》英译的整理方式,并对它的传播方式进行分析和探究。  相似文献   

14.
李彤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3):175-175,177
曹雪芹在《红楼梦》这部历史巨著中大量使用了文化意象,生动形象地达到服务主题的目的。但从跨文化交际的要求与目的来看《,红楼梦》英译中意象的表达有着不同程度的缺损。本文通过《红楼梦》三个译本中对意象翻译的缺损来看翻译局限性。  相似文献   

15.
《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其中诗词的翻译在《红楼梦》英译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最不易翻译的部分之一。而意象作为中国古典诗词的灵魂应该在翻译中最大限度地得以再现。从霍克斯和杨宪益译本中各选取五首林黛玉诗词对其诗歌中意象的再现进行对比研究,为诗词翻译中意象的再现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红楼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之作,书中的金陵判词更是有着提纲挈领的作用,预示着共15位重要女性角色的命运。在《红楼梦》的多个英译本中,译界研究的热点是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译本和霍克斯同闵福德的译本。奈达曾提出功能对等理论,在兼顾内容和形式的同时,还重视效果的传达,提倡等效,这对金陵判词中修辞的英译提出了挑战。译者在英译的过程中各显神通,虽有缺憾,却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等效。  相似文献   

17.
《考试周刊》2016,(20):15-16
作为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红楼梦》中有大量颜色隐喻,尤其是"红"的隐喻。鉴于目前颜色隐喻及其翻译研究的缺乏,本文在概念隐喻理论框架下,通过对《红楼梦》中"红"隐喻及其英译策略的分析,探寻其隐喻意义、目标域及两英译本中译者对其所采用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8.
李艳玲 《海外英语》2013,(7X):113-114
《红楼梦》是中国经典的四大名著之一,亦是中国古典小说描写人物的典范之作。从1830年至1986年近160年间,出现了9中英译本,成为最受西方读者欢迎的中国古典巨著。因而这一名著理所当然受到很多专家学者的青睐,前人已从双关语理论,顺应论等理论视角对其进行探讨研究。然而如今,从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对《红楼梦》进行的研究尚不多;从该理论视角对霍译本人名英译研究就更是少之又少。因此,该文尝试将生态翻译学与《红楼梦》相结合,从新的视角探讨译者是如何从语言、文化和交际层面的多维度转换角度再现名著的精髓,希望能对《红楼梦》的英译研究作出微薄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蒋慧 《海外英语》2012,(3):126-127
作为《红楼梦》一大亮点的对话翻译是各学者研究和探讨的重要内容,文章为了更清晰的体现出对话翻译的技巧和注意事项,以直译、意译、省略翻译和扩大翻译四种方式,对杨译和霍译2个版本的《红楼梦》中习语的英译进行分析和判别,指出其不同译法的优势和劣势,旨在为人物对话翻译的的译法提供一种参考。  相似文献   

20.
简要介绍了描写性翻译研究的起源、定义、特征和意义,并通过对陈宏薇、江帆合著的《难忘的历程——〈红楼梦〉英译事业的描写性研究》一文的分析,来探讨今后如何进行描写性翻译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