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和谐教育”是使学生基本素质获得全面和谐、充分发展的教育,“和谐教育”关键在于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该文在对“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进行历史分析的基础上,指出该理论指导下的教育教学活动从“教”“学”活动和谐、师生关系和谐、人才素质和谐、教育环境和谐四个方面推进我国“和谐教育”的构建。  相似文献   

3.
"以学生为中心"作为人生观教育的一种方式可以被看成一个事实,它基于这样的人性假设:人性是积极、建设性的,是可信赖和有限可塑的。在"以学生为中心"的人生观教育中,教师应当从批评者和主导者转变为促进者,和学生建立"主体-主体"的新型关系,人生观教育的过程也是学生人生成长和人生观形成的过程。学校是学生人生成长和人生观形成的社会环境,也是改造社会和促进社会进步的力量,并以此提升学生人生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4.
杜威"以儿童为中心u的教育理念被很多幼教工作者推崇,但真正将这一理念转化成实实在在的行动,还需要一些行之有效的策略和方法。美国教育家芮妮·迪纳斯坦的《选择时间:通过探究和玩耍深化儿童的学习(幼儿园至二年级)》(以下简称《选择时间》)总结了相关的研究成果,可以给我们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5.
传统教育是“以教师为中心”或“以教材为中心”,新时代的计算机教育应该实现“以学生为中心”。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理论依据、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实现条件和教学评价等构成教学模式的五大要素着手,阐述"以学生为中心"和"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区别,并对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改革所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对策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普遍存在着两种教学模式——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和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近些年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风靡于教育界,大多数学者和教师都提倡在建构主义指导下的新型教学模式,批判传统的学习模式,却忽视了事物都具有其两面性。本文意在从建构主义的视角辩证的分析这两种教学模式的利与弊,主张教师要以平等宽容的态度辩证的对待这两种不同的教学模式,汲取精华,去除糟粕。  相似文献   

8.
“儿童中心论”是杜威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由于历史的原因,建国后我国对杜威的教育理论一直持否定的态度,不少人斥责他过于强调儿童的兴趣和需要,放纵了学生的自由,降低了教师威信、否定社会的作用。实际上,杜威强调儿童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强调教育要尊重儿童的天性,促进儿童发展,同时杜威反对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所以应从教育、社会、儿童的基本关系来理解杜威的“儿童中心论”。  相似文献   

9.
论"以学生为中心"的"和谐教育"之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教育”是使学生基本素质获得全面和谐、充分发展的教育,“和谐教育”关键在于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该文在对“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进行历史分析的基础上,指出该理论指导下的教育教学活动从“教”“学”活动和谐、师生关系和谐、人才素质和谐、教育环境和谐四个方面推进我国“和谐教育”的构建。  相似文献   

10.
以儿童为中心的区域生活化探索,注重幼儿生活与游戏有效连接的实践,将生活中一些有利于幼儿发展的资源引进幼儿园并创设一些贴近真实生活的区域,为幼儿提供试炼、体验的平台,让幼儿在真实的情境中自主地学习与发展,促进幼儿社会性成长,为幼儿未来生活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阐述了世界著名教育家杜威对人性独到的见解,认为杜威在人性观基础上的道德教育理论,主要包括:人的道德化的必要性;道德的可教性;德育的性质、目的与方法以及德育的教育标准。指出其理论对我国道德教育发展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经验"是杜威论著<民主主义与教育>的核心范畴与逻辑起点.他赋予"经验"以实践意蕴,认为经验是行为与结果的结合、主体与环境的互动;他将教育哲学、教育功能、教育目的定位于"经验",认为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他视课程与教学为改组、改造"经验"的重要载体和基本途径,这对当下讨论教育回归"生活世界"有一定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3.
杜威作为一个具有世界影响的思想家,世界很多国家在诸多领域都有人对其思想进行过或正在进行着研究。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对其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教育领域。这本身似乎就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自1912年蔡元培首次“介绍”杜威到中国教育起,时至今日中国教育的“杜威研究”已历经90余年。在此期间,从“杜威引入”到“杜威批判”再到“重新认识杜威”,中国教育的“杜威研究”取得了一些成绩,也走了弯路。反思历史使我们认识到:中国教育既要突破以往以自身需要切割、肢解杜威教育思想的理论研究框架,又要避免把杜威教育理论当成普遍真理“削足适履”运用于中国教育实践的操作模式,才能真正理解杜威和他的教育思想,中国教育的“杜威研究”也才能最终从“独白”走向“对话”。  相似文献   

14.
论杜威的“教育目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杜威的作品历来存有争议,其关于教育目的的论述更是如此。杜威的"教育无目的",一是指教育没有终结;二是指教育这个术语,本身没有目的;三是指教育没有外在的目的。杜威的"教育有目的",一是指教育活动是有目的的;二是指教育过程中存在目的。  相似文献   

15.
杜威的民主教育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其中孕育了当代生涯辅导理论发展需要的合理因素,即职业实用主义的反思理论、教育的环境功能论和整体人生指导思想.通过检视我国大学生涯辅导的历史、现状和主要问题,可以发现,上述思想可以在三个方面改造生涯辅导的现实困境.首先,反思生涯辅导的现实选择,尝试建构符合我国国情的生涯辅导理论体系;其次,建立全人生指导的目标,而扬弃职业生涯设计的单向度;最后,将公民教育添加到未来的生涯辅导中.  相似文献   

16.
人性论历来是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问题,在性善还是性恶的观点上争执不一。孟子提倡"性善论",认为人性生来是善的,要保持并扩充这个"善",要靠教育的作用。于是,在"性善论"基础上,构建起以"明人伦"为最终目的的教育学说。  相似文献   

17.
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强调教育目的寓于教育过程、教育活动之中。重新思考杜威“教育无目的论”有助于我们理解并推进我国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相似文献   

18.
新课改强调知识的不确定性和儿童对知识的自主理解,质疑甚至批判知识教学的可能性与必要性。对此,很多人有意无意地将它看做是杜威思想的体现,认为杜威思想是新课改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是新课改合理性与合法性的依据所在。事实上,对于知识的价值及在教学中进行知识传授的重要性,杜威从未轻易否定。他只是在寻找一种更为有效的知识传授方式与教学模式,以期更好地平衡教育中知识与经验的关系,实现高水准的教学。在这个意义上,杜威眼中基础教育所应采取的知识学习方式,与新课改所倡导的教学理念有着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杜威“教育即生活”和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相关道德教育的模式的分析可以看出,两位教育大师的德育思想对跨入新世纪的当代道德教育工作仍不乏启迪作用,使我们更加重视教育在德育客体道德发展中的作用,重视各种活动在德育客体道德发展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19、20世纪以来西方文论实现了两次历史性转移,即从专门研究作者为主转到专注于文本,近几十年又转向以研究读者为主。西方文论史的变迁对文学阅读的影响是巨大的。“正读”和“误读”作为文学阅读过程中的两种主要的阅读方式,“正读”考察的中心是作者与文学作品之间的关系,“误读”强调读者能动性,是一种创造性的文学阅读,它追求对文本意义的转换引申。“曲解”是“误读”极端化的方式,是背离文本客体属性的不合理解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