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但同样也是一个总体政治素养不高、抗干扰能力较弱的特殊群体。因此,增强大学生的政治信任对于政治局势稳定、社会经历发展良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近年来大学生政治信任相关研究文献的整理研究,从中可以发现:目前学术界对大学生政治信任概念的研究聚焦在政治学维度和心理学维度;大学生政治信任的研究成果参差不齐,包括信任对象分层化、新媒体背景下政治信任多元化。归纳总结学者们对于大学生政治信任的研究成果可知,提升大学生的政治信任需要高校与政府双轨同步建设,加快形成高校理论学习—实践就业—政治信任与政府政治信任建设共同作用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2.
新冠肺炎疫情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变化,思维方式倾向极端化、价值观念呈现淡漠化、情绪状态出现焦虑化为大学生思想行为变化的主要表征。疫情所带来的现实影响和对疫情的错误认知是重大疫情背景下大学生思想行为变化的客观起因和主观成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加大疫情防控力度,普及疫情基本知识;把握主流意识形态,倡导正确价值观念;锤炼网络媒介素养,培养信息辨别能力;推进云端心理疏导,注重给予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3.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在较短的时间内以极快的的速度波及全国及部分海外地区。当前疫情防控正处于关键期,各学校要准确把握住对大学生的正确思想方向引领。要教育引导学生增强爱国主义理想信念、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教育引导学生紧紧绷住思想之弦,牢牢守住责任之基,尽自己的努力参加到防控疫情的一线战斗中;教育引导学生积极健康、理性平和地看待疫情防控工作,不信谣言、不传谣言,做好家中网络宣传员。对此,高校应借助网络新媒体充分开展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保证学生思想的稳定,营造良好的防疫舆论氛围,润物细无声地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保障青年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4.
当前,我国新冠肺炎疫情已经得到基本控制,疫情防控工作进入“常态化”的新阶段.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按照“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总要求,针对新冠肺炎疫情给青年学生带来的影响和冲击,从以下四个维度进行创新:一是把握青年学生社会心态样貌,做好心理疏导工作;二是引导青年学生珍视敬畏生命,上好生命教育课...  相似文献   

5.
政治信任对政权的合法性至关重要。在社会矛盾频发的背景下,运用江苏南京、苏州和扬州三地的调查数据,就现实利益伤害、矛盾解决程度、社会公平感、官员贪腐程度认知、获取非官方信息程度对现阶段中国民众政治信任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当前中国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度随着政府层级的提高而逐步提高,表现出鲜明的"央强地弱"的政治信任格局;矛盾解决程度、社会公平感以及官员贪腐程度认知对政治信任有显著影响,其中社会公平感对政治信任的影响最大。现实利益伤害、获取非官方信息程度对政治信任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重大疫情造成了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的心理波动,由"稳定"到"恐慌"、由"信任"到"疑惧"、由"平和"到"焦虑"、由"充实"到"空虚"是大学生心理波动的主要表征。重大疫情的现实影响、对疫情缺乏科学认知、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不足以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力度缺失分别是重大疫情中大学生产生心理波动的现实起因、主观动因、心理成因和重要诱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加强大学生防疫知识教育与防控力度,提升大学生信息鉴别能力与网络媒介素养,积极进行线上心理辅导与人文关怀,加强主流意识形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做到知疫防疫、识谣辟谣,调试大学生心理、提振大学生精神,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针对性。  相似文献   

7.
政府的政治信任程度直接关系到政府的公信力、执政能力以及执政的合法性。大学生对政府政治信任的程度直接关系到政府未来的公信力问题。当前,大学生的政治信任程度在某些方面较低,其影响因素有政治教育和政策因素,媒体环境和政府因素以及大学生个人因素。提升大学生的政治信任程度应当根据影响大学生政治信任结构因素,采取深化改革、科学决策、规范媒体环境等措施。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决疫情常态化防控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难题,探索行之有效的教育策略,文章就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展开了研究。文章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行为研究法展开研究。通过研究,我们可以发现,疫情防控阶段大学生思政教育,无论是教育行政部门,教师队伍还是大学生,都面临一定的难题,因此,必须强化教师的线上教学能力,增强大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制定行之有效的监控与考评方法,突出教育行政部门的统筹责任。只有多管齐下,才能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  相似文献   

9.
伴随着中国的政治和社会变迁,政治信任成为分析中国治理转型的重要概念。本文利用1990-2009年间多次调查数据呈现了转型中国政治信任演变的全景图式。政治信任在转型期总体较高,中央政府和人大等象征性政府的信任度最高,地方政府、公务员等执行性政府的信任度略低;象征性政府的信任度居于世界前列,而执行性政府的信任度仍存在强化空间;政治信任在转型期经历了复杂变化,总体上略有下降,其根源在于政治信任生成的社会基础在发生变化,政治世代、社会结构的变迁是政治信任变化的基本动力。转型中国的政治信任存在"中央-地方"层化、信任政治机构多于政治人、信任"行政"与"司法"机构分化,以及体制性信任、机构信任和政治人信任高度同构等结构性特征,了解这些特征对于在转型期培育政治信任不可或缺。  相似文献   

10.
一、我国高校思政教学的现实情况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国高校思政教学在引导大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不可否认,目前我国高校思政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存在“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不强”的问题,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问题,等等。  相似文献   

11.
社会转型时期影响大学生政治信任的主要有经济状况、腐败现象、政治制度、社会信任、就业压力等因素。为此,我们必须从大力发展国民经济、提高政府的执行力、预防和惩治腐败现象、着力实施大学生就业工程,从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等路径入手,培育和提升大学生的政治信任。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作为网络政治参与的主要群体,其网络政治参与的水平和程度,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文章对承德市5所高校的23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同时对部分学生干部进行访谈,分析承德市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现状,进而探寻促进承德市大学生健康、理性网络政治参与的对策。通过分析得出承德市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水平偏低。基于此,文章建议政府扩充大学生网络参政渠道、媒体加强政治知识的引导、高校加强思政课的建设、大学生增强自身的政治素养等,以此来提高承德市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水平以及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3.
互联网的广泛使用给人类带来巨大进步,同时也产生了不少负面作用。大学生是互联网使用的主力军,大学生"宅"现象就是互联网时代的产物,这一现象对网络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挑战。在分析"宅"现象产生原因的基础上,教育者应从创新教育模式、完善思政工作者素质结构、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丰富校园文化等方面深入思考并正确对待大学生的"宅"现象。  相似文献   

14.
高校思政课是大学生政治与德育教育的主要开展渠道,也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与接班人的主阵地,在学生正确世界观、价值观及人生观的树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我国不断推进的教育信息化工程中,微信平台被引进了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并开展了以微信平台为基础的“第二课堂”。微信平台的运用,能将传统课堂受限于时空的局面打破,能够帮助教师创新教学理念、教学手段及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思政学习参与性及主动性的提高,同时可使思政课教学针对性、实效性得到提升,确保学生能够实现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5.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必修课,是社会主义高校的本质特征,也是大学德育的主要阵地与主要途径。其首要任务是让大学生获得成体系的思想品德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教育,为大学生指明确切的政治方向,教育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  相似文献   

16.
为深入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强与改进我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总结以往我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验基础上,通过几年摸索实践,逐步形成了凝聚“三殷力量”,构建“三大体系”,优化“三个课堂”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并取得明显成效。  相似文献   

17.
对疫情防控期间线上同步直播教学开展研究和实践,以停学不停课为指导思想,采用多种方式实现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正常进行,包括:以在线教学为契机,推进课程建设;合理细化,在线完成大学生创新创业科技竞赛的实践教学;做好思想政治教育,保证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档,不让一个学生掉队,保证疫情期间所有同学都能按时圆满完成学习任务,为特殊时...  相似文献   

18.
党和政府历来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由于不同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承担的特殊责任不同,从新中国成立至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经过了几次大的调整。特别是新时期,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承担着更加艰巨的特殊责任。  相似文献   

19.
为解决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不佳,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等问题,提出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师生心理偏差及其应对策略。分析了思政课教师职业倦怠,以及高校学生学习思政课积极性不高的原因和影响。提出提升思政课教师职业认同感,实现从“怠教”到“乐教”,以及增强大学生思政课学习动力,实现从“厌学”到“愿学”的措施,从而提高思政课教师的职业认同感,激发大学生思政课学习的热情,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真正实现思政课教学效果的提升。  相似文献   

20.
首先对我国高校“学生评教”的研究历程进行了分析和梳理,认为我国“学生评教”研究主要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一是集中于“学生评教”的可行性、信度与效度等方面,二是在于如何提高“学生评教”的有效性等方面;其次,进一步展望了“学生评教”研究的未来走向,认为未来该领域研究将重点集中于“学生评教”的制度构建、指标体系等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