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反训"绎义     
丁士虎 《池州师专学报》2007,21(1):70-73,86
反训既可指称汉语训诂学的一种训释方法,它属于义训的一种;又可指汉语词汇学中的义兼正反的语言现象.反训现象非常奇特.古代学者对此有过探讨,但停留在感性、直觉的层面,未对产生反训的原因作过深入的探究;现代学者对反训的分析比较深入、细致,但见解各有不同.笔者认为,反训是客观存在的,促其产生因素则是多面的.了解反训内涵,对词义研究,古籍的阅读与训释均有助益.  相似文献   

2.
本在揭示“方法”一词的内涵和分析传统训诂方法鼎足三立的基础上,指出传统“义训”的缺陷,并提出“引申推义”法,以与“以形索义”、“因声求义”并列。  相似文献   

3.
“右文”是中国古文字结构学与字义学中的一个术语。它指某些形声字的声符,除了具有一般声符的标音功能外,更兼有表义的功能。了解“右文”现象与“右文”原理,对阅读古籍、判断古籍注文是否得当以及对于探究某些形声字的本义均有益处。  相似文献   

4.
“反训”是传统训诂学的术语之一,也是训诂学中值得探讨的问题之一。到近现代,“反训”现象已成为一个专题研究,本文试对此进行一次回顾总结,略谈“反训”理论流变。  相似文献   

5.
"反训"问题自东晋郭璞提出以来,学术界一直争议不断,至今仍未能就其中的争议问题达成共识。"反训"这一术语是否成立,是争论的首要焦点。本文通过对"反训"称名源头、立名依据、定名历史等问题进行考述和清理,论证"反训"作为一个训诂术语是不恰当的、不科学的,甚至是荒谬的。  相似文献   

6.
传统训诂学认为以反义相训为反训。本文对“反训”说赖以提出的原始材料,即郭注《尔雅》和《方言》中的几组反训词,进行分析,认为反训作为一种词汇现象是成立的,但作为一个训诂术语则是不妥的。在古汉语词汇中,有的词具有相反相对的两个意义,在具体运用时,人们使用的是与常用义相反的引申义,但在训释时,学者们则用反义词解释其与常用义相反的引申义。究其实质,反训仍然应属于互训或同训中特殊的一种,是同义相训而不是反义相训。  相似文献   

7.
"声训"与"因声求义"在训诂学著作中经常被看做两个等同的概念,在训诂实践中也往往没有区别地交替使用。其实"声训"和"因声求义"在"训释词"和"训释目的"上都有所不同,这些不同更反映出二者在其适用范围和求义层面上存在着的本质差异。  相似文献   

8.
声训辨     
声训历来被认为是一种极其重要的训诂方法 ,同时也是一种探求语源的重要方法。但声训到底包括哪些内容 ,右文说和因声求义说属不属于声训 ,各家看法却不尽相同。本文通过对汉语史的考察认为 ,声训是以声通义这一训诂方法的统称 ,它从古至今都在发挥着应有的作用。上古声训、右文说、因声求义说是一脉相承的体系 ,这正体现了声训从萌芽到发生、发展直至成熟的漫长历程。  相似文献   

9.
王长富 《语文知识》2004,(10):37-37
近日拜读马小华老师的《古代诗歌的反常和反说》(见《语知识》2004年第5期)一,获益非浅。但马老师在此中认为“二分无赖是扬州”和“最喜小儿无赖”中的“无赖”是反语。似乎不妥。  相似文献   

10.
“因声求义”是训诂学上一个重要的研究方法,它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开始萌芽,从汉代的“声训”、到宋代的“右文说”,再到清代的“因声求义”理论,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过程。现就其发展过程进行简单概括总结,从而理清其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11.
“反训”是训诂学中一个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本文概述从东晋郭璞以来历代学者关于反训的论说,引述各家之言,并加归纳,评说,间陈笔者管见,以求对反训的命名、性质、特点、成因、类型等,提供一个明确的看法,以利于反训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2.
“反训”传统训诂学术语,学者对其看法不一。我们肯定了“反训”的存在,从本质上看,“反训”是一种汉语词义引中所导致的一种词汇现象;其性质也决定了“反训”的范围只属于词汇学;其产生的根源是“一个词从不同的角度中心引申”,而“引申的结果恰好是两义相反”。  相似文献   

13.
本文根据古文字和传世文献材料,结合闽方言探讨“Nie”字的形,音,义问题,认为诸家论“Nie”象一种刑具是正确的,在甲骨卜辞中,“mie”字可作名词和动词,闽方言中表示抓捕意义的动词,其本字即此“Nie”字。后世典籍罕用“Nie”字,盖因其基本义可由“执”,“梏”取代之故。  相似文献   

14.
李乾  吴春红 《考试周刊》2012,(15):176-176
《四书训义》是王夫之诠释孔孟思想的经典代表之作.其中蕴含丰富的教育思想。其中关于学习与发展的关系观是其论述中最为精彩的部分。王夫之认为习是通过后天努力而实现的观点,而否认“生而知之”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
《尔雅》以同义为训的方式显示其同义词典的性质。它们以一个相同的意义为标准。词源义被划分到同义为训词义的范围内,将会给其同义词标准造成混乱。笔者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从理论上分析了词源义与同义为训词义的关系,并提出了实践的具体方法,以求为《尔雅》同义词典性质的判断排除错误的认识,指明正确的研究方向及方法。  相似文献   

16.
论“义”德     
“义”在中国传统道德中有重要的地位,与“仁”一起构成中华民族的灵魂。“义”的内涵有其形成、发展、演变的过程,并且与诸多道德规范发生联系,在封建社会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今天,我们应批判地继承“义”德的精华,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历史经验,更好地解决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7.
声训、右文、语源出现于不同的历史时期,均在训诂史上起着重要作用。在前人对三者功过研究的基础上,旨在通过分析三者出现的时代及学术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手段的不同,以理清三者的渊流关系。  相似文献   

18.
邱亮 《文教资料》2013,(31):85-87
自东汉郑玄遍注《三礼》后,《三礼》实为“郑学”,而江永常常搜罗百家之说而立以己意,忠于经文而颇有见道,或从或否,择善而从,择疵而否,于深奥芜杂处阐发旷世之说。今以江永晚年所成《礼记训义择言》一书,探求江永治礼之道与清初《礼记》学渊源。  相似文献   

19.
《庄子》中最重要的一篇是《逍遥游》,而其中最重要的是鲲鹏意象。古今中外的解说家对“鲲”字进行了不同的阐释。本文考察其音、形、义及其文人使用情况,归纳出“鲲”在文学作品中是巨鱼形象,鲲鱼形象对后世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方曙明 《学语文》2003,(3):40-41
“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是一条比较常见的熟语,但通常人们似乎都将该熟语的后一分句理解为“不狠毒就算不上是大丈夫”,这实在是对“大丈夫”的一个莫大的冤枉!其实,“无毒不丈夫”中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