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魏平  孙李明 《家庭教育》2007,(11X):6-14
他们也许画了一幅漂亮的画.他们也许弹了一首动听的乐曲,于是,家长们笑了,为孩子的“成就”。但是,画画.弹琴的他们快乐吗?孩子们眼中的快乐又是什么呢? 就让我们陪着孩子寻找属于他们的快乐,让他们开心地笑。幸福地玩。让我们打开培养孩子快乐本领的百宝箱,把快乐还给孩子。[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吴晓娟 《江西教育》2005,(10):35-35
接这个班级已有一年半了,打心眼里爱上了这些孩子们,虽然他们给我惹了不少麻烦,让我头疼了无数次。也许他们不是最优秀的,也不是最漂亮的,但在我的心里却是最真实,最无修饰,更是最天真的。我常这么想,人无完人,更何况是个孩子?  相似文献   

3.
成年人大多爱用成熟的眼光审视孩子们的行为,可您是否知道,孩子们也在用他们的眼光度量着成年人的一举一动?爱情,这个充满浪漫、幸福气息的字眼,在孩子们的眼中是怎样的呢?孩子们用怎样的目光关注大人们的爱情呢?为此,我们特别采访了一些小学生,并把他们的真实话语记录下来,也许家长朋友们会从中发现自己的影子。韩风(6岁半男孩,一年级):我没听说过“爱情”这个字眼。我爸妈有时吵架,吵得很厉害,我很害怕。有一次,放寒假的时候,我妈希望我奶奶到我家里来看着我,而我爸爸则希望把我送到我姥姥家去,他们两个就打起来了。我爸爸把家里的…  相似文献   

4.
佚名 《教师博览》2008,(1):15-15
就在我们为英国意志消沉和暴饮暴食的下一代感到担忧的时候.教师们提出.孩子们应该到7岁开始上学。教师联合会在刚刚召开的年会上说,孩子们应该被允许晚一点接受正式教育.这样他们就能有更多的时间玩耍。难道是这些教师疯了?还是他们确实有正当的理由?也许他们亲眼见到了现行教育体制的压力给5岁孩子脆弱的心灵造成的伤害。  相似文献   

5.
昨夜,又梦见学生了,好像还是1994级的,也许是因为他们是自己带的第一届学生吧?也许是因为他们是自己迄今为止睢一完整地从初一带到初三的学生吧?这段时间,总是常常想起这些已经走远的孩子们,他们的音容笑貌也一次又一次地走进我的梦乡。  相似文献   

6.
林秀萍 《家庭教育》2007,(2S):22-22
调查显示。7岁-9岁的孩子几乎都撒过谎。撒谎的孩子是坏孩子吗?是什么让孩子们撒谎呢?让我们听他们自己怎么说。[编按]  相似文献   

7.
一次习作课上,我和孩子人讨论克隆技术。也许在课《匆匆》中,作对日子飞逝的无奈感染了他们,他们骤然意识到时间的匆促、生命的短暂,于是很多孩子想克隆时间,让消逝的时光重新回到身边,我惊叹孩子们的惜时情怀,不禁问道:“那你们最想克隆的是什么呢?……幼儿园!”大家异口同声。  相似文献   

8.
在与孩子们交流时我问“歌德、牛顿有什么创造”,孩子们能将标准答案倒背如流。但是问“这些大师是怎样一个人,为什么他们能够有所创造”,景象却迥然不同:全场哑口无言。读懂大师真实完整的人格,才能读懂大师的创造力。于是,后来我在交流中增加了这样的题目:请问,歌德是什么“家”?  相似文献   

9.
进入新课程以来.我常常思考:在一节课40分钟的时间里.孩子们记住了什么?怀念着什么?收获丁什么?发展了什么?当他们离开学校.走上工作岗位的时候,课堂上的这些东西还有多少影响着他们?一节课是否应该教给他们些终身受用的东西?带着这样的思考,我拿起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一册教材,研究着《一次比一次有进步》这篇课文。  相似文献   

10.
责任     
北京某高校又有一名女大学生跳楼自杀了,正值如花的年龄。近年来大学生自杀在校园屡屡发生,而据最近一份自杀人群统计调查,15-34岁年青人的死亡中自杀成为主因,是什么原因让他们如此轻弃自己?也许是生活不能承受之重,也许是寻求一种解税,也许是我们无法了解的其他……但作为旁观者  相似文献   

11.
我曾在午后的暖阳中,在校园里望见一群安静的身影。孩子们轻倚廊柱,手捧书籍,看得入迷。我不禁想,是什么让他们身心沉静而思想自由呢?是习惯的作用?是书籍的熏陶?还是环境的影响?也许,是一种文化的滋养。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主阵地,怎样为孩子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我们认为,用文化滋养孩子,用优秀的富有特色的学校文化滋养每一个孩子,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必须认真思考与实践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2.
课外阅读作为中小学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是关系到孩子们文化积累与心灵成长的重要问题。对于孩子而言,能够从小就体味到读书是桩快乐的事情,从而终生享受书籍带来的无穷乐趣,也许就是社会、学校与家长所共同给予他们最好的童年礼物。那么,目前农村中小学生课外阅读到底是一个什么状况,孩子们都在看哪些课外书?笔者调查了一些家长、学生及教育相关人士。  相似文献   

13.
“童心传真”是孩子抒发心声的好地方,也许有许多话你不便于向家长、老师、基于朋友倾诉。那么,拿起笔写出来,寄给我们,好吗?主持人/弓立新老师就像一面镜子,孩子们从老师的一举一动中衡量自己的价值,作为老师,您是否有偏心的、不公正的时候?当您一碗水端不平时,您知道孩子们内心的真实感受吗?不久前,记者在北京海淀区、朝阳区的几所小学采访了一些学生。他们的话也许会给老师们一些启示。宋凯(小学3年级学生):我早就发现我们老师有些偏心眼儿了。她对我们班学习好的同学从来都是笑嘻嘻的,而对待我们这些学习一般的同学就…  相似文献   

14.
张丽丽 《师道》2003,(1):28-30
青春期性教育一直是一块烫手的“热豆腐”,谁都知道它该做,但谁也都知道它面临的“风险”。我们这一代人是没有受过性教育的。至今历历在目的就是老师一张通红的脸和被要求自己阅读的两页生物书。因此,当我要与青春期的孩子谈性时,心中充满了忐忑。他们能接受吗?孩子的父母能接受吗?我在课堂上会遇到什么?谈到什么程度?无数问号搅乱了我的心绪。而在课堂实践中,孩子们的反应,他们的知识掌握程度是我始料未及的。对比孩子们的需求,我所做的尝试只是一点皮毛。但我由此深深体会到:其实你讲到什么程度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教师的态…  相似文献   

15.
张伟 《山东教育》2011,(7):100-100
科学课在一些人看来是副科。可有可无,可上可不上。上与不上一个样。可是孩子们却不这样认为。不信的话,你去做个调查,孩子们最喜欢的课是什么?肯定有很多学生会选择科学课。因为科学课丰富了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了他们的个性.开发了他们的创造潜能,他们认为科学课是重要的。《科学课程标准》告诉我们:科学课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  相似文献   

16.
“分离”在孩子们的概念里也许就是单纯的分开,显然。不是在批判大人们的自由和权利,然而让人觉得可悲的是,当这些孩子们在终于懂得大人世界里的“分离”后,他们却也……那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让我们来看看来自儿子的一封信。  相似文献   

17.
进入大班下学期,孩子们比刚入大班知识能力明显增强,身体也长高、长壮了,做事能力强了,速度快了。因为熟悉了老师,熟悉了环境,孩子们说话少了一份顾忌,孩子嗓门也大起来,跑动的速度也快了,班级里总是熙熙攘攘的。教育活动前,我总是先维持一段秩序,他们才静下来。也许我平时对孩子太纵容,对孩子的要求不够严?我陷入了思考……平时也有教师说我不够凶,可是我觉得除了凶还是应该用别的方法来吸引幼儿,来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或运动欲望。一味地凶,什么都不能,什么都不许,就安静地坐那儿,象木头一样,我认为从幼儿身心方面来考虑都是不合适的。  相似文献   

18.
悄悄地,又将走入暑假。看着这一天的到来,孩子们是多么兴奋。因为伴随着他们的又将是快乐、自由。当教师走进教室时,他们又踌躇了:老师会给我们布置什么暑假作业?会不会太多?教师们却不顾这些,不多布置一些作业,孩子们的心就野了。于是,一堆堆让孩子们畏惧的作业随之而来。假期结束,收上来一看,教师们不敢批了:真多,而且字迹潦草马虎,质量不高。原本的好心却适得其反:孩子们既厌倦又没有多少收获,时间也在一些没有用心的机械操作中浪费了。  相似文献   

19.
《家庭教育》2010,(7):41-41
主持:一学期中,孩子们最期盼的是暑假与寒假两个假期。那么孩子们对这两个假期有什么特别的感受吗?两个假期带给他们怎样的欢乐?下面让湖州市织里实验小学的同学们来说说吧!  相似文献   

20.
以“春天里的发现”为主题,引导孩子作。六七岁的孩子,无意注意强于有意注意。春天的一草一木,鸟语花香,莺歌燕舞,也许因他们司空见惯,有,却也会如无。引不起注意,哪会有诗情画意呢?只有真把作教学当作一项工程去建设,从根本上着手于白纸上涂鸦,勾画出美的痕迹,着力提升孩子们作素养,孩子们的言语才会如小河的流水,清澈与不息,稚嫩的笔端才会描绘出优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