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写了许多爱情故事,表现了作者进步的爱情观,其中“知己之爱”写得最为出众,《连城》就是代表作。小说描写的连城和乔生的知己之爱,可追溯到中国传统的交友之道——“士为知己者死”,作者就是把这种交友之道置换到爱情上,将它进行了变形处理。从分析《连城》知己之爱的几种表现形式来看,这部作品实可当作一篇爱情哲学来阅读。  相似文献   

2.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描写了众多的花妖狐魅和书生的爱情故事,这些故事是作者爱情与婚姻观的反映。歌颂知己之爱,对人性的肯定;反对封建婚姻制度,明确提出“无以贫富论”的婚姻观;爱情中的女性形象的塑造反映出作者对女性问题的关注。  相似文献   

3.
蒲松龄在《莲香》和《封三娘》中写了女性同性情谊。这种女性同性情谊会由友情上升到爱情。选择这种主题在当时是一种难得的超越和突破。但是,作者在描述这种情感时,始终不离传统异性爱情婚姻,让这种情谊与异性爱情共生共存,但遭到异性爱情妁过分干预后则悲壮地香消玉殒。这种对传统异性爱情婚姻的超越和妥协反映出作者的深层创作动机:女性同性间的情谊喻示理想的同性的知己之交,但是,女性同性情谊不为社会现实所容,必须在现实的正常的异性爱情和同性友情的掩护下才能暗中存在。而在现实中,理想的知己之交也很难找到,当现实的俗务干扰了知己之交,也就不存在真正的知己。  相似文献   

4.
在蒲松龄不朽的《聊斋志异》中,《连城》是光辉夺目的一篇。作家深情地描绘了乔庄和连城的恋爱故事,表现了他们为了纯洁的爱情而作出的种种努力,突破了世俗郎才女貌婚姻观的老套,展示了新的健康的自由恋爱观,倾注了强烈的人性关怀和人文精神,并含有丰富的审美意蕴。一、冷暖结合,表现对比美“史孝廉有女,字连城,工刺绣,知书。父娇爱之。出所刺倦绣图,征少年题咏,意在择婿。”“女(连城)得(乔生)诗喜,对父称贺。父贫之。女逢人辄称道。”在对待爱情问题上,连城看上了乔生的才,并恋上了乔生,表现了一种纯情。史孝廉以财为先,一个“父贫之”,将…  相似文献   

5.
试论《红楼梦》的理想婚爱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红楼梦》向人们展现了以思想观念的趋同作为爱情基础的新的婚姻爱情观——知己之爱。它对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儿女真情”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描写。宝黛的初识既不是才子佳人的一见钟情,也不是浪子荡妇式的欲心如火,而是在似曾相识的惊异之中,彼此的心灵受到了无名的震憾。《红楼梦》对知己之爱的描写突破了以往人们对爱情的诠释,有着重大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石清虚》是一篇好石、赏石、爱石、藏石、殉石的写石头的佳作,放射着感人的艺术魅力.邢云飞爱石成癖,几经磨难,爱石之心终不悔,甚至以死殉石;奇石为了报答知己,甘愿粉身碎骨,获得与知己相依相伴的美好结局.蒲松龄明写石,实写人,借人与石的形象宣扬“人性”的可贵,悲叹“人性”的异化,同时也寄寓自己对知己的渴求.  相似文献   

7.
河边的爱情     
今天读来,《诗经》真正活下来的诗是那些爱情诗;而阅读《诗经》中的爱情诗我发现了一个动人的情节:这些爱情大都发生在河边,爱的歌咏有很多都同河流与河水有关。那首开宗明义且家喻户晓的《周南·关雎》写的就是河边的爱情:“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当然你可以说这“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是一种  相似文献   

8.
原载《草原艺坛》1995年1期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以石头作为意象的在神话与传说中即已产生,如“女娲补天”、“望夫石”等。其后,石头反复呈现在历代文学作品中成为原型意象。如《水浒传》中的“石碣”;《西游记》中的仙石;《红楼梦》中的“顽石”古人认为宇宙万物都是有灵的、有生命或灵魂的。《石清虚》也可看作众多以石头为意象的作品中的一篇。小说写这块奇石与爱石人邢云飞之间的离合悲欢,反映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苦苦寻求“知己”、深感“知己”难觅的“感士不遇情结”。联系蒲松龄一生的坎坷追求,就更能触摸到小说的这种深层意蕴。作者以清虚石象征“士”,邢云飞就是那“知己”,读这篇小说,仿佛可以听到蒲松龄及其他古代知识分子渴望“知己”的殷切呼唤。但另一方面,“士为知己者用(死)”这句话在司马迁笔下是具有孤愤、叛遂意味的,从他自身的遭遇和《史记》中的人  相似文献   

9.
洪升的《长生殿》取材于李杨的爱情传说,通过描写李杨爱情从帝王后妃之爱到普通人间儿女之真情的发展过程,表达着作者对于情爱的感悟,突出了“情”的主旨;另一方面也阐明了政治对于爱情描写的重要作用,以及二者本质缺陷的最终克服。从而完成了对同类题材杂剧的超越。  相似文献   

10.
吴振华 《学语文》2007,(2):5-35
《礼记·乐记》中说:“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而这“性之欲”也就是人与生俱来的“喜怒哀惧爱恶欲”等“七情”。其中“爱情”,即男女之间因两心相悦而相互爱慕的一种感情,就是维系人类生存繁衍的基础。尤以青年男  相似文献   

11.
《聊斋志异》中的知己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聊斋志异》的情爱婚恋故事中,贯穿着一条情感主线,那就是浓稠不化的知己情结,它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表现于审美理想中的知己形象;二、执着于精神层面上的知己之爱;三、寄寓了作者激越难平的孤愤之情。它寄托了作者对美好理想与自由生命精神的向往与追求,是对以作家自身为代表的普天之下所有落拓文人自我价值的确认和肯定。  相似文献   

12.
《聊斋》表现了男女主人公对爱情执着的追求,歌颂了男女间的知己之爱,传达了恩爱两不疑和以情不以淫的思想。小说充分体现了蒲松龄的民主爱情观。  相似文献   

13.
《宦娘》篇之所以能成为《聊斋志异》中最为出色的代表作之一,不仅在于它热情讴歌了情趣相投的知己之爱,更在于宦娘那种为了心爱人的幸福无私援助的精神,至今读来仍给我们许多启示。  相似文献   

14.
爱情,与母爱和亲子之爱一样,是人类美好感情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诗经》中的爱情诗章,到《孔雀东南飞》的生死不渝,到《西厢记》的“愿天下有情的终成眷属”,再到小说《红楼梦》的“厚地高天,堪叹古今情不尽痴男怨女,自古风月债难偿”。这些作品都表达了作者对爱情这个文学中永恒的主题的歌咏、祈颂和期盼。然而就在这些歌咏、祈颂和期盼中,我们惊奇地发现这样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恋爱中的男人都是懦弱的,他们扮演的始终是一种悲剧的角色。我们先来考察《诗经》中的男性。《诗经》作为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描写爱情的诗歌在十五国风…  相似文献   

15.
关于“人”和“爱”的思考是张洁作品中的两个重要主题。本文就《爱,是不能忘记的》、《方舟》、《祖母绿》等张洁前期作品分析作者对“爱”的思考:从对两性之爱的精神构想到两性之爱失落后对社会的无私奉献的爱,再到两性之爱、母爱的相继失落后的爱的追求。  相似文献   

16.
王颖卓 《教育探索》2008,1(6):108-109
当代大学生爱情观呈多样性、缺乏爱情诚信、过分地注重"物质之恋"和爱情行为日趋开放等特点,比照宝黛爱情的知己之爱、坚贞不渝、以生命相许、重情抑欲的情爱观与性爱观进行《红楼梦》教学,对大学生培育高尚爱情道德品质很有帮助,对提高大学生情感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为“五四”文坛贡献了《卷麓》、《春痕》、《劫灰》这三部小说集的新文学女作家冯沅君,在此期小说中重点刻绘了女主人公在亲子之爱与情人之爱之间犹豫、彷徨、挣扎的痛苦情状。女主人公在“爱情”中痛苦挣扎的命运和作者自身因受新思潮的影响而具有的反叛性、因母亲之爱而具有的皈依性之间的冲突正相吻合。这种在反叛与眷恋之间的左右摇摆,拔心不死,正反应了“五四”一代刚刚浮出历史地表的女性知识分子在过渡时期的艰难处境。而从冯沅君的《淘沙》(二)(三)来看,她以自叙传色彩浓厚的方式来抒写自己的“爱情”之痛,乃是一种有着理性认知背景的心然.  相似文献   

18.
在《聊斋志异》中,以爱情婚姻为题材的篇章为数众多、想像奇特,不仅体现了作者对爱情婚姻的认识和理想,更寄寓了作者怀才不遇、知己难逢的孤愤情怀。  相似文献   

19.
意象的恰当使用可以突显作品的艺术审美价值。本文以火为例,探讨了《简·爱》作品中意象背后的心理空间。“火”在小说中随不同的场景具有不同的的象征意义:愤怒与复仇之火、涅槃之火、生命之火、温情与爱情之火。《简·爱》作品中“火”的意象的使用,增添了作品的美感,展示了作者复杂细腻的内心世界,深化了这部作品的主题。  相似文献   

20.
2002年北京宣武区中考作文题目爱,是一种崇高深挚的感情;爱,是人类永恒的话题;爱,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会有许多爱的情感,从中你会有许多爱的感悟。请以“爱”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要求1.题目自拟。2.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3.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4.不少于600字。题解:“爱”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爱”也是一个有着丰富内涵和外延的话题。一篇脍炙人口的朱自清的《背影》,就是写亲子之情和父子之爱的代表作。爱,渗透在所有的亲情、友情和爱情之中。不仅如此,爱也存在于人与自然之间。对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