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原地区在前仰韶文化时期,由于原始农业经济的出现以及迅猛发展,引起了氏族社会内部私有财产的产生、贫富分化以及等级差别的萌芽,发生了聚落大小的差异与聚落布局的变化,出现了男性生殖器的崇拜。这些考古现象反映出当时社会孕育着从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的过渡,但由于尚未发现父系氏族社会标志性考古遗迹一一父亲与子女的合葬基,前仰韶文化仍处于母系氏族社会。  相似文献   

2.
关于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制度成因的辨析仓林忠现在关于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观点,认为在原始社会,原始人群之所以首先过渡到母系氏族社会而不是父系氏族社会,是由当时生产力水平和妇女在社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决定的。如历史学者孙秉莹、赵连泰、冯兴盛认为:“在血缘家族内...  相似文献   

3.
人由猿猴进化来的达尔文理论与原始社会都是从母系氏族逐渐发展为父系氏族的分期是不一致的.而且考古资料不能证明母系氏族是原始社会发展的必然过程.因此,非常复杂的人类社会,其原始社会的进化都是从母系氏族变为父系氏族并不一定是普遍规律.  相似文献   

4.
论宗法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着重分析中国古代父系氏族形成后,宗法制的确立及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变和在封建社会各时期的演变,对我国历史、社会发展,民族精神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浅析中国古代女性社会地位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母系氏族社会早期的"女神"地位、母系氏族社会晚期的"女主"地位、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阶段的"女人"地位、父系氏族社会和父权社会中女性的"女奴"色彩地位四个方面探析中国古代女性社会地位的变迁。  相似文献   

6.
中原地区在史前仰韶文化时期,贫富分化日趋剧烈、等级差别日趋扩大。在仰韶文化早期形成以大型房址为中心的内向凝聚式聚落布局,在其晚期则出现以大型房址为中心,或以大型房址群为中轴线的聚落布局,并自中期开始形成了由大型中心聚落、中型聚落、小型聚落组成的分层聚落群,出现了我国最早的宫殿建筑和城市。成年男女合葬墓、成年男子与小孩合葬墓,以及大量小型房址,说明一夫一妻制家庭日趋增多并占据统治地位;“灰坑葬”说明非自由民(奴隶)的存在。体现男性生殖器崇拜的陶(石)祖、男根图,以及表现“贵族的感情”的遗迹、遗物,则是父权与君主(世袭酋长)统治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种种迹象表明,中原地区在仰韶文化早期开始进入父系氏族社会,中期则普遍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并开始从简单的平等社会步入了复杂的分层社会。综合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提出了认定仰韶文化父系氏族社会的考古学标尺。  相似文献   

7.
中原地区在新石器时代中期的前仰韶文化时期,已经是以农业、畜牧业为主,渔猎、采集为辅的经济形态;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仰韶文化时期,开始逐步地向夏商周的"栽培农作物和饲养牲畜"的纯农业经济形态过渡。前仰韶文化时期已经出现的手工业,如制陶、制木、制石、制骨、织布、房屋建筑和酿酒等等,在仰韶文化时期都有了很大的发展,还出现了玉器加工、金属加工、丝绸纺织和席草编织等新技术。中原地区考古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数量、面积和密度的变化,反映了该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人口快速增加的趋势,从而彻底改变了母系氏族社会全盛时代(繁荣阶段)"生产极不发达,因而广大地区内人口极度稀少"的社会状况。这一切表明新石器时代中期出现的农业经济,为父系氏族制度的产生奠定了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8.
从苗、汉的关于牛郎织女的不同传说神话比较研究,来看从母系氏族社会过渡到父系氏族社会女性地位的逐渐丧失。  相似文献   

9.
大约在距今五千多年前,母系氏族社会开始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从此,女性的社会地位日趋下降。小时候,我就问过很多人:为什么人们都说男孩比女孩好?得到的答案大多是女孩不如男孩有力气,不如男孩有本领。  相似文献   

10.
几千年来,我国流传着“三皇五帝”的传说,以喻古史的悠久。到20世纪40年代初,史学家又提出“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它虽是原始社会的最后一段,但涉及到人类起源、古代氏族、明起源等问题,很有研究和辨别的必要。这也是在传说时代研究中必须探讨的理论或概念问题。  相似文献   

11.
女娲造人实施的是所谓“孤雌生殖”,代表先民对旧石器时代中期女性崇拜的历史回忆,可以说是最古老的神话,此后女娲在神话中的降格则表明女性历史地位的下降,女娲异名分化的产物西王母也有类似的变化,她由地位崇高的尊神逐渐沦落为被玩弄的对象,当是出于同样的原因,只是时代较晚,情形更为可悲罢了,。“伯禹腹鲧”乃是典型的“孤雄生殖”之文化遗存,“勤子屠母,而死分竟地”更表明子女已归属父亲,这说明了男性对女性的彻底胜利,亦即父系氏族的正式建立。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的社会性别制度,确立于夏商周三代。其基本特征就是父系权力与财富的传承制度和父权的一夫一妻多妾的婚姻家庭制度以及由此派生的一系列性别隔离制度。中国古代明妇顺、倡妇德、讲贞节的传统妇德,初步形成于先秦,发展完善于两汉,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相对松弛,宋明清时期得到强化并畸变。在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指导下,运用引进的社会性别范畴分析探讨上述两个问题,对理解中国古代妇女的历史状况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我国的原始社会,经历了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父系氏族社会三个阶段。原始人群时期,是人类脱离动物界后的初期阶段,体质形态还残留着一些猿类的特征,这一时期延续最长,大约经历了二百万年左右。母系氏族社会是原始社会的繁荣昌盛时期,所谓原始共产主义制度,主要是指这个时期而言,大约经历了数万年之久。父系氏族社会则是原始社会的后期阶段,它是私有制、阶级产生和发展的时期,也是原始公社制度瓦解并向阶级社会过渡的时期,大约经历了一千余年。本文试图结合我国的考古资  相似文献   

14.
借鉴历史唯物主义经典作家对史前民族学的研究成果,分析临潼姜寨一期聚落遗址所反映的氏族内部组织结构和经济结构,认为仰韶文化早期的姜寨氏族已经完成母系氏族制度向父系氏族制度的过渡,且处于父系家长制家庭公社的发展阶段;姜寨遗址是由五个父系家长制家庭公社组成的父系氏族聚落居址。其墓地发现的男子成人和儿童合葬墓是父亲和子女合葬墓;房址附近出土的零星墓葬的墓主身份是非自由人(奴隶);姜寨聚落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的基本单元是家长制家庭公社,其以大、中型房屋为中心的凝聚式布局,体现了家长父权统治的贵族思想,一期聚落遗址应该视为父系氏族结构的典型标本。  相似文献   

15.
在古希腊和古罗马,随着氏族社会的最终解体,以血缘为纽带的关系被打破,代之以财产和地域关系,从而在原始民主制的基础上过渡到了作为国家制度的民主制。古代中国在从原始军事民主制向国家过渡时期,没有出现过充分发展的货币经济,因而缺乏足以推毁氏族旅长制度关系和旧的生活方式的力量,使得以血缘为纽带的社会关系被带入政治社会,从而导致奴隶主专制统治的贻害至深以及封建宗教关系对社会发展的阻碍。  相似文献   

16.
宗法家族制度起源于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时期,其基本精神在于利用血统继承关系来确立、维护家长的父权。周人灭殷,武王“制礼作乐”,把这种宗法制度改造为国家机构和政治制度的基本体制。自此,宗法家族制度一直占据着中国社会的“本位”,铸成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社会的本质特征。如同研究家族制度是理解中国社会历史之迷的钥匙,研究古代家族思想是揭开中国古代思想史的一条重要路径。对孔子的研究,自古至今不绝,且著述日益见多,但对他的家族观尚缺少研究,本文拟就此作些粗浅探讨。  相似文献   

17.
说“氏”     
《说文》:“氏,巴蜀名山岸胁之旁箸欲落(土隋)者,曰氏。氏崩,声闻数百里。象形,声。”意思是:氏字是巴蜀一带叫山岸边附箸的、样子象要堕落的岩块做氏。这样的“氏”一崩塌,响声传到数百里之外。 由“氏”的“旁附”引申“支系”,引申为“姓氏”的“氏”。当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母权向父权过渡时,女子嫁到男方,为了区别甲父系氏族和乙父系氏族,就产生了“氏”。“姓”,表示同出一始祖母;“氏”,是姓的支系。到氏族社会解体时,“氏”就演变成了古代贵族  相似文献   

18.
栽秧鼓舞是以牛皮鼓为主要伴奏乐器且专由女子表演的彝族民间传统舞蹈,具有多种多样、纵横交织、多元素的起源传说,展示了彝族历代先民农耕稻作生产生活文化的遗韵,蕴藏着深厚和深邃的文化内涵,具有原始村社祭祀和期佑谷物丰稔意识,反映了彝族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时期激烈斗争的历史更迭的缩影。  相似文献   

19.
本文热情肯定郭老是我国运用马克思主义研究历史的开拓者.他运用唯物史观结合殷代甲骨文金文发现殷代是普那路亚的氏族社会.本文认为郭老的发现,是前无古人的卓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西周是对偶婚制的父系氏族时代,奴隶占有制产生于铁器使用与铸币出现的春秋战国之际的观点. 本文认为,郭老发现殷代存在普那路亚制度,象一盏永不熄灭的天上明灯,照亮了“漆黑一团”的古代社会.这是马克思主义结合殷代的甲骨金石文字、考古实物与古典文献取得胜利的开端,是我国史学革命胜利的开端,也是郭沫若同志在半个世纪以前避地日本研究中国古代史不可磨灭的功勋.  相似文献   

20.
滇南彝族栽秧鼓舞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栽秧鼓舞是以牛皮鼓为主要伴奏乐器且专由女子表演的彝族民间传统舞蹈,具有多种多样、纵横交织、多元素的起源传说,展示了彝族历代先民农耕稻作生产生活文化的遗韵,蕴藏着深厚和深邃的文化内涵,具有原始村社祭祀和期佑谷物丰稔意识,反映了彝族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时期激烈斗争的历史更迭的缩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