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言意之辨”的产生在于对“意”的理解有偏差,从人类的心灵结构和精神需求看,“意”可区分为感性,知性和志性三个层面,以此为逻辑起点,作家创作中的言意矛盾区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意义大于言词:有限的言词难以表现“意”的丰富性;另一种是言词大于意义:言词以其自身固有的或其本身携带的意义,遮蔽了个体言说的意思,妨碍了思想感情的表达。  相似文献   

2.
知识的意义性与"知识获得"的新标准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个体精神自由是教育及其课程应该给予学习者的承诺,课程知识对学生个体精神自由的生硬压制必须予以清除。知识的“意义性”为人与知识建立超功利的“意义关系”提供了可能,也为人在课程知识学习过程中的个体精神自由提供了重要基础。但近代以来人们对待知识的“力量化”倾向使知识的学习遵循纯功利的标准,仅仅满足于对知识的“占有”,从而失去了对人的精神成长的关照。现在的关键是要改变人们对待知识的态度,特别是建立起评判“知识获得”的新标准——关注知识与人的意义世界的整体关联的“意义标准”,并以此为基础构建知识与人交往的恰当环境。  相似文献   

3.
学习是一个复杂的现象,有不同的种类,但任何学习都是学生心智、情感、心灵和精神的培育和学生整体生活经验、生活意义的获得过程,是一个将知识、技能和态度协调整合的过程,并不是简单地获得一些被分解、孤立的知识“片断”.  相似文献   

4.
知识是教学用于培养人的内容,它形成学生理解人生、世界意义的心智框架,教学过程中的知识内涵的丰富程度某种程度上决定人化的程度。因此,反思知识与人的丰富的意义关系,寻求知识“本真”形态以及“本真”意义,是教学必须要解决的问题。知识具有客观的存在形式和主体化存在形式。客观知识被转化为学生的能力、智慧、情感价值态度后就成为主体化知识。主体化知识包含客观知识的内容和技能、智慧、价值态度和情感体验的内涵。教学要培养“真人”就必须以完整而丰富的知识内涵去营造一个知识与人交融的场景。教学理论要研究主体化知识的形式以及内涵,研究两者之间的转化过程以及途径。  相似文献   

5.
林清峰 《学子》2013,(12):10-12
课堂,不仅是传承知识的场所,更是培养精神气质的圣地;学生走进的不是一条课本知识的“胡同”,而是走向一片培养精神底蕴、完善人格的广阔“原野”。从这个意义上说,所有的教育都是“心灵的教育”,所滨绎的都是关乎心灵的故事。在40年语文教师生涯中,我经历过诸多感动。在无究的体验中,蕴藏着许多故事、价值与意义。我也在反复的感悟中,用自己的心灵诠释并演绎着它们。  相似文献   

6.
勤写日记,有助于我们关注社会、留心生活、内省心灵,又可以丰富情感,拓展思维,完善人格。作为语文教师,大都比较重视对学生进行日记写作指导。可是,在检查日记时总会发现,其内容要么“无病呻吟”,要么说“今日无事”,要么随意摘抄一段,以应付教师。[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教学中的心灵对话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学中,师生间的“心灵对话”,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师生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和平等交往为基础,双方互相倾听和言说,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从而获得精神的交流、意义和价值的分享”。(《论新型师生关系的建构》张天宝)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所倡导的先进理念,尤其是“语文教学应在师生积极的心灵对话过程中进行”的理念,已逐渐地被广大教师所认同及接受,并且潜意识地在课堂上化为自觉的行为并努力去影响学生。然而,由于“心灵对话”理念是一种新生事物,人们对之又认识不足,于是出现了在课堂上按图索骥,为“…  相似文献   

8.
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由此,笔者联想到英语教学,如果教师能让课堂教学美起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所学知识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久久难以忘怀,那么教学的效率不就得以提高了吗?为此,笔者对如何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渗透美育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总觉得,学校是个很奇特的地方,它能够集最安静与最喧闹于一身。这一秒,它庄严静穆,如同殿堂;下一秒,便可能张扬沸腾,如同乐园。它静穆,那是知识授受间应有的敬谨,是守护秩序时必要的凝重:它喧腾,那是个性抒发中应有的昂扬,是激情释放时展露的灵性。这便是学校应有的性格,也是教育最深层的含义。它告诉我们,学校既是学生获取知识、净化心灵的殿堂,又是孩子张扬个性、表达自我的乐土;教育既要在严谨的秩序和规则中完善,又必须在创新与自由的空气中延伸,不仅能影响学生的思维和行动,又能深入到学生的心灵和精神世界,这或许就是我们总在强调的“严肃”与“活泼”吧。  相似文献   

10.
教育的隐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教育是面向心灵成长的活动,是师生精神生活的过程。精神的神秘性和不可言说性,使得对于作为精神成长的教育过程的言说,只能言近而旨远,言有尽而意无穷。因此,关于“教育”的表达,基本上只能是隐喻性的。所谓隐喻,作为比喻的一种,不用“如”、“像”、“似”、“好像”等比喻词,  相似文献   

11.
诚然,爱每一位学生是我们做教师的天职。然而当教师的要真正做到这一点,谈何容易。有的学生是老师眼中的红人,倍加关注、时时赞许;而有的学生则令老师感到头痛,让家长无计可施,要么漠然置之、要么横眉冷对。殊不知正是由于我们总是戴着这副“变色镜”而伤害着那一颗颗一度受伤的心灵。怎样去评价、去对待我们心中的差生呢?这就要靠我们用爱、去抚慰受伤的心灵。  相似文献   

12.
教育学立场下的数学世界是一个知识的符号世界与儿童的意义世界相互联结的世界。故而,数学教学就绝不仅仅是让学生认识数学的"客观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以知识为载体,形成丰富的意义,包括数学本体性知识所蕴含的思想、方法、文化与精神意义以及儿童的主体发展意义。由此舒展数学本体性知识的意义特质,让教学知意圆融、知理共生、知知和谐,并从儿童与知识间的意义形成视角落实数学的"教育性教学"。  相似文献   

13.
教学中的倾听是一种双向互动行为,不仅表现为教师对学生言说的接纳、理解,还意味着教师对学生和自身的唤醒,听到儿童和自己心灵的声音。教师要带给学生以平静和友爱,尊重儿童的心灵世界,创造儿童心灵开启的条件,与儿童在“视界融合”中感受彼此的经验和认识,走向彼此的心灵世界,实现新的意义的开启和发现。  相似文献   

14.
以前,一提到课堂敦学改革.人们就会走向极端,要么一言堂,老师满堂灌,学生只管听:要么抛开老师,由学生自学或学生上讲台。这种意义上的课堂教学改革,都不会收到令人满意的玫果。在大力倡导创新教育的今天.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师生互动。师生互动不是一个新话题.却又是一个新话题.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在教育中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种创新意义上的“培养”必须呼唤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互动。什么是师生互动呢?简单地说.师生互动就是拥有知识的教师和希望获得知识的学生在特定情境中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应该说…  相似文献   

15.
知识教学的目的是“以文化人”。从“文化化人”的过程看,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文化的关键是思维实践,文化的沉淀是符号。从文化的结构看文化知识的结构,符号知识是文化知识的外在表征,知识形式和价值观是知识更高且内隐的意义。基于由表及里、相互联系的“感性、知性、志性”心灵结构,提出“以情境为纽带”、“以思维为核心”、“以信念为宗...  相似文献   

16.
现代阅读学告诉我们,阅读教学是一个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在教学中让学生用心灵拥抱文本,与文本进行心灵的对话,从而实现个人情感的交流、人生体验的沟通和生命意义的领悟,是我追求的教育理想,在教育实践中我尝试着如下途径:一、沟通积累,催生学生想象丰富的想象是创造的源泉,合理的想象、飞扬的神思可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沟通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催生学生想象,再现或重建形象,将自己的心灵感受,和丰富情感表现出来。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  相似文献   

17.
赫尔巴特的教学论精神就是强调学生多方面的主动发展,强调学生的精神建设,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重视构建良好师生关系、重视学生的扩大交往和确立同情。大学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误解”与赫尔巴特学派对“教育性教学”的“狭义的解读”有相似之处。赫尔巴特教学论的基本精神对“教育性教学”“思想范围”“观念群”的解释,对“课程思政”建设有启示意义,有助于专业教师理解“课程思政”的“唤醒心灵”“充实心灵”的内涵,有助于克服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窄化理解,有助于专业课教师对专业课程中“思政元素”“心灵能力”要素的挖掘,从而有助于专业教师对专业课程“思政”资源的二次开发。大学专业课教学应按照赫尔巴特教学论精神进行转型,构建新型教学文化,强化“心灵能力”培育,强化“课程思政”建设,关注大学生的精神丰富性、精神主动性和精神生长性建设。  相似文献   

18.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理念告诉我们,要尊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在感悟中走进文本,吸收文本精华,丰富精神世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抓住“读”和“悟”这两条主线,将阅读教学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生活体验结合在一起,使学生的阅读实践活动真正融及心灵。  相似文献   

19.
文学教育是学生净化心灵、发展个性、健全人格的最佳途径。根据多年教学经验,笔者认为,文学教育的作用有三:一.可以促进学生发展个性、健全人格并获得到精神的享受和愉悦;二.能为学生提供语言学习的典范,同时也给学生带来丰富的情感体验;三.能促使学生汲取丰富的精神营养以优化自己的道德情操。  相似文献   

20.
“有效问题”是指学生能积极组织回答并引导其参与学习过程的问题。教学中,“有效问题”是教材和学习者之间架设的桥梁和课堂师生对话的纽带,也是学生建构知识意义的重要抓手。本文以“地球上的大气”复习教学为例,谈谈笔者在教学中对问题的创设、探究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实践和体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