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9 毫秒
1.
1956年春,大概是三月间,我到纽约胡适之先生家里去看望他和他夫人。胡先生见到我就说:"你知道我这几天作甚么?我在写丁在君(文江)的传。他曾经告诉我说,《野叟曝言》里写的中国西南地理,大致不错。你有《野叟曝言》没有?"  相似文献   

2.
陈万卿同志: 《新闻战线》编辑部转来的信收到了,谢谢。你在信中说,你在《光明日报》上见到我写的通讯《一个农民养猪专家的故事》,后来在《青年文学》上见到我写的报告文学《路,该这样走》,最近又在《光明日报》上见到我写的通讯《岳安林——中国新农民的一个典型》,这三篇文章写的都是岳安林同志,似乎在他的身上有做不完的文章。你要我谈谈我是怎样进行来访和写作的。我认为,这个问题涉及怎样采写  相似文献   

3.
寰球传媒     
美国:《国际日报》称颂中国媒体最近,美国《国际日报》发表题为《也该表扬表扬媒体了》的评论文章说:中国在发生"5.12"汶川强震之后,媒体所做出的没有遮盖、没有美化的如实报导,让世人看到了灾区的惨景、看到了灾民的痛苦、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忍辱负重、看到  相似文献   

4.
我在一本名叫《中外名人治学的故事》的小册子中,看到了有关郭老的一段轶事。书中写了郭老曾经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将自己的剧本《屈原》里的一句台词作了修改,并称帮他改动了一个字的那个人为“一字之师”。后来,我又在报刊杂志上看到不少文章,也提及此事。令人奇怪的是,同样一件事,不同的文章竟有不同的说法。首先,关于谁是郭老的“一字师”,说法就不一:有的文章说是饰演婵娟的张瑞芳,有的文章说是饰演钓者的张逸生。其次,原旬是什么,修改后的台词又是怎样,各篇文章的交代也大多各异:有的说,原句是“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后改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有的说,原句是“你是个无耻的文人”,  相似文献   

5.
1970年,年仅 14岁还在初中读书的彭世繁就喜欢上了新闻写作。他采写的《颗粒归仓》、《优质小麦交国家》等反映农村和农民生活题材的文章最先是在县广播站播出。尽管在那个时代“记者”这个词在农民心目中还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但家乡人民却为自己的事迹能上广播而感到无比自豪。因此,他们十分感激彭世繁这个“土记者”,而他本人也从中体会到了丰收的喜悦。青年时代,彭世繁生活条件很差,家里根本没有多余的钱为他买稿纸信封等供他写稿。他就找记工员用过的废记工本翻过本打草稿,向学校老师、乡村干部要点稿纸信封写稿。那些年,他的…  相似文献   

6.
我的老教授一生中的最后一门课每星期上一次,授课的地点在他家里,就在书房的窗前,他在那儿可以看到淡红色树叶从一棵小木槿上掉落下来。课在每个星期二上,吃了早餐后就开始。课的内容是讨论生活的意义,是用他的亲身经历来教授的。不打分数,也没有成绩,但每星期都有...  相似文献   

7.
著名的美国记者和作家海明威有个习惯,就是站着写,而且用一只脚站着写。原来他这站着写的习惯,是为了强迫自己用最简练的文字表达最丰富的感情,培养一种独具一格的文风。海明威这种习惯是怎样养成的呢?他曾经回忆说:“在《晨报》,你不得不学习写简单的陈述句子。”海明威是在《晨报》当见习记者开始他的新闻生涯的。当时,这家报社特别强调新闻报道要  相似文献   

8.
晚上十点多钟,家里的电话突然响了起来。我急忙拿起话筒,里面传来了宏亮但却陌生的“男中音”。长途电话是山东《石化工人报》副总编辑李明打来的。他邀我为他的新著《燃烧的记忆——李明新闻文论选》作序。这使我有些惊讶。因为,在这之前,我只和李明通过一两次信,看到他的某些作品,也编审过别人写的介绍他的专访。知道他是一位多才多艺而且多产的新闻界同行,然而毕竟没有见过面,况且为书作序也不是一件得心应手的活  相似文献   

9.
唐代诗人王维,有一次到朋友家里做客,看到客室墙上挂着一幅题为《按乐图》的画,便兴致勃勃地欣赏了好一阵子。旁人问他,你看了这么久,看出了什么奥秘?王维说:这画的是《霓裳羽衣曲》的第三叠第一拍。他说得这么神乎其神,人家都不相信,便叫乐工来当面演奏这支曲子。乐工演奏时的神情和手技动作,几乎和《按乐图》画的一样。王维观察得如此精细,在场的人无不惊服。细致地观察对我们新闻工作者也十分需要。我初学写新闻时,常犯不注意深入观察生活中各种事物的毛病。一次村上的老会计和我  相似文献   

10.
兰州军区乌鲁木齐总医院新闻干事邢珊瑚给自己立了这样一个信条:诚实做人,勤恳做文。为何立此言?他说,新闻工作是崇高而神圣的职业,写新闻同做人一样,来不得半点虚假。10年来,他在新闻园地里,坚持用这八个字勉励自己,辛勤耕耘,取得了累累硕果。他先后在《解放军报》、《人民日报》等军内外报刊刊播新闻稿件800余篇,年年有作品获奖。 初入军营时,邢珊瑚并不懂啥是新闻。1990年新兵训练结束后他到机关当通信员,一次在邮局取信件,看到邮局同志帮战友封好破了口的信不说,还特意附了提醒说明。他很受感动,写了篇表扬性…  相似文献   

11.
沈尹默的字     
沈尹默从幼爱学字,十五岁时已为人写扇面。他二十五岁时,在杭州遇见一位安徽朋友,对他说:“我昨天在刘三家里看到你的诗,诗很好,字其则俗在骨。”直率、尖锐的批评,使沈尹默感到火辣辣的,但他既不反感,也不气馁,而是用更加刻苦的“学”和“练”来做回答。他每日取一刀尺八纸,用羊毫蘸着淡墨,临写汉碑,一纸一字,等墨干后翻转来再写。如是者二三年。临写汉碑后,又临北魏造象。及至觉得腕底有力,再开始学写行草。1933年,他在上海举行个人书法作品展览,获得成功。他感到高兴,但未为此  相似文献   

12.
广播通讯《一位石油工人的妻子谈她的丈夫》,是写石油工人毕国强舍生忘死为国家多做贡献的崇高精神风貌。但是,作者并没有正面去写这位闻名于胜利油田的英雄人物,而是让大家倾听他那位快嘴直肠的妻子对他的种种“埋怨”。采访是在毕国强的家里进行的。通讯中没有油田沸腾战斗生活的  相似文献   

13.
不久前,三联书店出版了《绿色的五月》一书,陈原同志读后给出版社负责同志写去一信,谈了他对出版这类书籍的一些想法,并就该书印校上的问题提出了意见。信不长,却写得情真意切,值得一读。刚看到《绿色的五月》样书,非常高兴,不能自已,给你写这封信。这本书是很有意义的,编辑得也比较得体(虽则有些纪  相似文献   

14.
哈里森·索尔兹伯里是当代美国最著名的记者之一。一九八四年他访问中国后所写的《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一书,已在中国读者中引起广泛反响。《无所畏惧,无所偏袒》,是索尔兹伯里在一九八○年出版的一本畅销书。作者在这本书中,从一九七一年《纽约时报》发表《五角大楼文件》这个改变美国新闻和政治的关系,轰动世界的事件为核心,透视了从六十年代初期到七十年代末期,《纽约时报》在历次国际和国内重大事件中所起的作用。它告诉人们,在美国,一个居领导地位的报纸负有怎样的义务和责任,他们的编辑和记者是怎样工作的?作者用了近十年时间,访问了美国政界和报界上百个当事人,写成了此书。可以说,这也是一部从新闻记者眼里看到的美国这一时期的历史。现編译其中部分章节,陆续发表。  相似文献   

15.
1986年有一天我在政协大会上遇到林林同志,他要我为《救亡日报》的纪念刊写一篇序。他说:“去年本已约定胡愈之同志写的,胡愈老也答应了,不幸愈老今年逝世了,除愈老外,你是最合适的了。”的确,当《救亡日报》于1939  相似文献   

16.
我爱河南日报《生活周刊》专页,我特别喜欢这个专页上的“生活琐谈”。它似生活海洋里一朵晶莹的小花,给我知识,给我甘甜。“生活琐谈”是生活的一面镜子,又是教你学习生活,热爱生活的良苑。在这里,有教你怎样生活的《靠家庭是耻辱的》,有教你怎样对待人云闲言的《治一治“闲话篓”》;有教你怎样对待爱情婚姻的《不必拘泥于“第一印象”》和怎样处理家庭琐事的《要当开明“_法官”》等。就连为人处事,节日娱乐等也讲得头头是道。这样的小言论我看的多了,自身修养有  相似文献   

17.
一直到读完《十面埋伏》的最后一行字,合上书页,我才仿佛松了一口气。《十面埋伏》跌宕的情节,真挚而沉重的情感让我沉溺其中,不能自拔。突然我特别想了解写了从《天网》、《抉择》到《十面埋伏》这一系列精彩的法制题材小说的作者是怎样的一个人,他是怎样写出这些作品的。终于,我通过电话采访了作者张平。纵览你已经出版的几部小说,从《法撼汾西》到《天网》、《抉择》,以及最近出版的《十面埋伏》,政法题材一直是你始终关注的主题。我想知道,这是出于你个人的兴趣偏爱,还是与你的生活经历有关,抑或是出于某种现实意义上的考虑?其实我还有别的几部长篇,并不是所说的这类题材。在人们的印象中认为我一直是写“政法题材”的,可能与你列举的这几部作品的影响比较大有关,  相似文献   

18.
在广州,知道“许实”这个名字的人不多,可一提起微音,不少老广州就会告诉你:“不就是《羊城晚报》上写‘街谈巷议’,为老百姓说话的么。” 小学时就与报纸结下不解缘 微音,本名许实,1919年出生于广东佛山。他是一位老报人,也是一位老革命。 还在上小学六年级时,微音就在家里不定期“出版”一份壁报,虽然读者只有几位家人,但从此开始了他和报纸的不解之缘。1941年考入广东省立文理学院的徽音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第二年,因为参加学生运动,他被迫退学。1944年,微音参加广东东江抗日游击纵队,主持北江支队《团结报》…  相似文献   

19.
一位不平凡的女性读完了1990年第7期《中国记者》上朱幼棣、赵明亮写的《部长夫人烧锅炉》,不禁被这两位记者深入采访的作风所折服。同时,为能有能源部胡富国这样的好干部而感到高兴,我从胡副部长身上看到了我们党和国家的希望。特别是他那位烧锅炉的夫人常根秀,她没有“跟上当官的做娘子”,小灾小病她不顾,默默无闻,七个春秋,不离锅炉房。有人给胡副部长家里送礼,也被她挡驾了。这和我看到的个别领导的“娘子见了礼喜上脸,丈夫的公事拿一半”来,常根秀的确是个令人钦佩的不平凡的女性。  相似文献   

20.
面对现成材料,常常苦于找不到主题。不久前,我和小丁写了一篇通讯,题目叫《种子的魅力》(另题:《良种》),先后被《博尔塔拉报》和《新疆科技报》采用。这篇不足千字的通讯,从拿到材料到写出稿件,经历了半年之久。今年元月份,我镇赵山同志给上级写了一份近二十页的工作报告,系统地总结了他近二十年来的工作成绩。我看到内容很好,很想就此写一篇文章。可又找不到主题,放在抽屉里几个月,一拉开就看到它,总也下不了手。5月底的一天,我从《新疆科技报》上读到一则“在科技田野上耕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