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娱乐在"全息镜像"的烛照与映射之下无孔不入,于无声之中渗透到生活的各个角落,新闻娱乐化、访谈节目娱乐化、红色经典被改编、历史被戏说等现象刺激了人们的感官系统,消解了文化的"化感"功能。本文从泛化的娱乐、异化的生产、虚饰的情感三个方面来阐述当代电视娱乐文化的存在弊病,并从绿色娱乐、审美情趣以及文化内涵三个维度来分析电视娱乐文化的突围路径,以期为电视娱乐文化的长远发展提供可供借鉴的素材。  相似文献   

2.
在目前我国电视发展中,出现了以娱乐选秀为代表的电视娱乐热潮,也引发了人们对“电视娱乐化”趋向的思考与探讨。本文从社会文化的多维视角对“电视娱乐化”现象作一探析,以期促进业界的研究。[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黄洁 《新闻界》2013,(17):60-64
本文依据大众传播学基本原理,阐释本体论语境中电视传播的娱乐功能,并通过比较方法,厘清本体性娱乐功能与"娱乐化"现象的本质区别,指出后者体现着一种被市场化、商业化以及消费主义异化了的非传统娱乐功能。本文重点论述了在本体性娱乐功能的基础上衍生的传统娱乐功能。通过对于典型的西方电视连续剧的解读,揭示传统娱乐功能在其制作与传播中的特殊表现,有助于人们更加全面、科学地认识西方电视传播的娱乐功能,恰当地评估传统的娱乐功能对于建构和谐的电视文化生态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罗攀 《新闻知识》2006,(9):48-49
当前我国电视娱乐节目吸引了越来越多人们的关注,并占据了人们相当大的娱乐空间,这种娱乐形式成为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吸纳某种化的重要途径。看电视是人们重要的娱乐消遣形式,电视媒体以其高覆盖率及快速传递信息的优势引领着大众的注意力,但近年来诸多频道同质化的节目反而使得注意力更稀缺。面对生活和工作的压力,唯有带来轻松和快乐体验的娱乐才能深入人心且吸引注意力,因此出现娱乐化的趋势是必然的。这种娱乐化趋势已不仅仅是一种影视现象、娱乐现象,更是一种化现象,它正引领着中国电视娱乐节目悄然发生着深刻的变革。  相似文献   

5.
当今社会,娱乐在"全息镜像"的烛照与映射之下无孔不入,于无声之中渗透到生活的各个角落,新闻娱乐化、访谈节目娱乐化、红色经典被改变、历史被戏说以及琳琅满目的真人秀如火如荼。娱乐本没有错,它意味着身体的放松和人的主体性的提高。但是在"消费文化"的利益驱使之下,快乐的"娱乐"发生了变质,成为了感官刺激、虚拟体验以及商业利益相互"胶着"与"内爆"的虚构性产物,并不断地向世界各地蔓延、传播与扩散。"三俗"之风泛滥电视荧屏,物欲膨胀、价值颠覆、无序竞争破坏了电视娱乐文化的生态建构。电视娱乐:渐行渐远的交错泛化的娱乐。在著名传播学者拉斯韦尔提出"媒介三功能"说之后,赖特指出了媒介的第四功能——娱乐。在当今社会,娱乐已不仅仅是电视媒介的一项功能,而且也成为了当今电  相似文献   

6.
电视娱乐与互联网的结合从"+互联网"到如今的"互联网+",是技术路径的延展到互联网思维嵌入媒体生产的新理念转变.在这一背景下,电视娱乐文化传播亟需转变生产观念,与时俱进地在电视娱乐文化传播品牌的树立、建设及影响力方面进行重新定位,再通过话语渗透以及审美价值的提升,承担起对内对外的文化输出,把品牌做到极致,全面提升电视娱乐文化品格建构.  相似文献   

7.
在大众文化时代,消费主义涌动,娱乐开始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之中,麻痹着人们的神经,使人们加入娱乐的狂欢之中。在《娱乐至死》中,波兹曼对于大众文化进行了抨击。他认为,电视使人们抛弃了理性思考,只是一味追求娱乐化。目前在我国的传媒环境中,电视业的娱乐化现象十分严重。本文通过研究我国娱乐节目的现状,分析娱乐至死的原因,指出娱乐并不会至死,并对我国目前的传媒发展进行了警示。  相似文献   

8.
彭静 《新闻世界》2009,(5):136-136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逐年提高,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旺盛。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由过去单纯的欣赏型演变为娱乐、欣赏、享受融为一体的需求方式。而群众性广场文化活动正顺应了群众的这种需求和追寻,是一种综合自我参与自我娱乐的最好载体。  相似文献   

9.
电视出现以后,人们的娱乐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通过电视来娱乐成为现代都市人娱乐的主要方式,而电视文化的娱乐化倾向也越来越明显。目前,娱乐元素在电视节目中广泛渗透,电视的娱乐功能已经被无限扩大。应当看到,电视娱乐化浪潮的兴起,具有愉悦身心,舒缓心情的正效应,但同时也有麻醉精神、降低审美鉴赏力和文化水平的负效应。而当前娱乐至上甚至新闻娱乐化造成的“娱乐浮肿”日益明显,这值得主流媒体反省并深思电视娱乐化的底线究竟在哪里。  相似文献   

10.
叔翼健 《新闻界》2013,(15):31-35
电视娱乐文化适应于我国当前的社会和媒介背景因素,呈现出搞笑文化、奇观文化和狂欢文化等形态,具有平民化、缺乏深度、对抗权威的后现代文化色彩,不过这种商业原则指导下的电视娱乐文化是经过媒体建构的文化,并非真正的多元话语中的平等对话,且容易引起低俗化和虚假性的问题。电视娱乐文化的方向值得探讨,完全缺失意义的娱乐文化令人担忧,电视娱乐文化需要在现有体制下,兼顾其良性的社会功能,把握好娱乐的尺度和方向。  相似文献   

11.
近些年人们越来越关注传统文化的传播和传承问题.以传统文化为主的节目如雨后春笋般纷纷登上了电视荧幕,但随之而来也伴随着一些问题.如何使受众在这样一个“娱乐”的时代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本文将以湖南卫视推出的《百科全说》为例对娱乐元素在传统文化节目中的运用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2.
赖黎捷  赵红勋 《新闻界》2012,(13):22-25
2011年电视娱乐节目风起云涌。婚恋交友的热潮尚未完全退却,职场真人秀、婚姻真人秀、梦想真人秀等娱乐节目热播荧屏。"娱乐"已完全渗入人类的生活空间,并逐步主宰人们的思维方式与行为习惯。"娱乐乱象"渐入研究视域,"同质化"、"类型化"、"虚假化"等品格低俗的电视娱乐节目挑战了当今社会主流价值观。本文在梳理2011年电视"娱乐乱象"的同时,从电视节目市场版权化、栏目诉求人性化等方面探寻践行电视媒体责任的创新路径,以期能够为我国电视娱乐文化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电视出现以后,人们的娱乐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通过电视来娱乐成为现代都市人娱乐的主要方式,而电视文化的娱乐化倾向也越来越明显。目前,娱乐元素在电视节目中广泛渗透,电视的娱乐功能已经被无限扩大。应当看到,电视娱乐化浪潮的兴起,具有愉悦身心,舒缓心情的正效应,但同时也有麻醉精神、降低审美鉴赏力和文化水平的负效应。而当前娱乐至上甚  相似文献   

14.
刘燕 《声屏世界》2017,(6):17-19
电视娱乐化背后有着深层动因,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电视娱乐化存在利弊两面,但"利"的一面往往受到忽视.娱乐化推动了电视媒体的市场化转型,满足了受众的娱乐需求.趋"利"避"害"的关键在于"度"的把握.  相似文献   

15.
"电视娱乐化"正在成为当今一种引人注目的电视文化现象。"电视娱乐化"现象的出现是现阶段经济、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正确引导"电视娱乐化"趋向,需要我们用理性的眼光去解读其中的文化意义,在娱乐精神的指引下消除低俗的娱乐误区,加强职业规范和行业监管,构建健康的娱乐文化生态。  相似文献   

16.
中国电视媒体“泛娱乐化”现象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娱乐,作为人们放松身心、逃避现实的重要方式,在这个"压力山大"的时代背景中具有不可替代性。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品质要求的不断增加,娱乐的分量也就从"琴棋书画诗酒花"这一普通人生活的次要位置上,升到"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一现代人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然而,当娱乐的精神要义发展过度,甚至是在娱乐以外的领域过度泛滥,连新闻、法律、教育等领域也用  相似文献   

17.
在"全民娱乐"的时代背景下,娱乐精神不可或缺地成为人们生活中的"调剂品"、"消耗品"和"营养品"。基于此,针对什么是娱乐精神,娱乐与精神之间的关系,节目主持人与二者之间的联系,通过对"主持人"、"娱乐"、"精神"三者之间的阐述,以期使人们正确理解娱乐精神、享受娱乐精神,阐明主持人的娱乐精神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变化,以及价值取向的不同所定位的娱乐效果、娱乐尺度问题。  相似文献   

18.
在大众娱乐化的背景之下,我国电视的逐渐朝着娱乐化方向发展,在中国电视娱乐热的大背景之下,给电视节目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本文通过分析电视娱乐化的时代背景,分析了电视出现娱乐化的原因,深刻分析了中国电视的发展现状。  相似文献   

19.
“电视娱乐精神”的人文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休 《视听纵横》2009,(2):15-17
当下电视娱乐热的兴起与泛化,既是电视回归平民趋向之使然,也是大众娱乐文化强力驱动的结果。电视娱乐运动似乎已成为当今一种引人注目的电视文化现象。随着电视娱乐节目风靡荧屏,社会对娱乐热中所表现出来的一些负面效应给予了很大的忧虑和关注,从而也引发了媒界对电视娱乐精神的研究和探讨。因为电视娱乐精神的缺失正是导致目前电视娱乐节目“低俗化”问题的一个关键性因素。  相似文献   

20.
金晶 《新闻世界》2011,(7):88-89
当下,媒体行业纷纷投身市场经济大潮,媒体需要吸引受众眼球来获取收益,而娱乐成为最便捷也是最有效的吸引方式。然而,娱乐过度让我们失去自我,失去思考的空间,其负面影响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