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雄伟 《今传媒》2015,(3):77-78
近年来,传统纸媒发展遭遇困顿,面向特定社区受众传播的社区报应运而生,并且被冀望成为报业转型的突击手。在此背景下,广州日报报业集团于2013年3月进军社区报市场,跑马圈地并实现快速扩张。笔者试以广州日报社区报为例,总结其两年来的经营模式、操盘经验以及现实困顿,拟为社区报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2.
黄小榕 《青年记者》2013,(28):22-24
中国社区报是早产儿,是先于社区文化的形成或在社区文化形成过程中产生的,中国社区报有一个天然的历史使命,这就是推动中国社区文化的建设。社区报是舶来品,产生于300多年前的欧美,近年随着中国的城市化和媒介产业的发展,移植到我国部分大城市。我赞同刘劲松、卞灏澜对社区报所下的定义:"社区报就是以社区(读者)为发行对象,通过提供新闻和资讯服务本地居民、打造社区纽带,以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加强居民社区归属感的定期出版物。"①中国的社区报,产生于中国的特定环境,自然也有不同于欧美国家的特点,并因此规定了中国社区报的使命和存在价值。  相似文献   

3.
《传媒》2012,(6):9
正近年来,在中国社区建设不断成熟与都市类大报慢慢接近发展"天花板"的背景下,社区报在中国诞生。先有《南山日报》《巷报》开风气之先,后有众多"社区版"和"街道小报"纷至沓来。然而,社区报的存在和发展也有诸多问题。除客观因素外,一些社区报虽冠以"社区报"之名,却行"都市报"之实,追求做大、做强,忘却了"小的才是美好的"这一社区报发展箴言。  相似文献   

4.
在对社区报本义的探寻中,我们认同陈凯教授对美国社区报的考察评价,即"小的才是美好的"。立足于某一特定规模的社区,以各种信息内容来服务社区,凝聚居民感情,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反映居民心声,这才是社区报的原初意义。从境外社区报的发展经验和中国实际情况综合考虑来看,社区、媒体以及高校的联合,也许是未来中国社区报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让学生参与社区报的采编,有利于实现社区、媒体、高校三方共赢。  相似文献   

5.
《新闻界》2014,(17):74-80
本文以美国社区报的发展变迁为线索探讨了美国社区新闻思想的流变,选取了不同阶段代表性学者和新闻从业者的社区新闻观进行分析。美国社区新闻思想的大体发展脉络是:早期乡镇报人有办报的思想但没有报道本地新闻的思想;上世纪30年代注重本地社会生活报道成为乡镇报纸共识;自1950年代郊区城镇报和大城市邻里社区报获得大发展,"社区新闻"概念应运而生,社区报纸与社区发展关联起来;1990年代至今,社区新闻思想走向深化,社区报纸的责任意识凸显。  相似文献   

6.
温金凤 《今传媒》2011,(5):61-62
虽然经过了十年的发展,我国社区报仍处于探索阶段,还未成大气。然而从媒体产业发展规律和国外社区报实践来看,社区报将会成为报纸转型或新的利益增长点。笔者将试图从市场可进入性、可行动性、可赢利性等方面分析中国社区报的未来发展策略,以期对以后的办报实践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7.
《新闻界》2013,(22):77-80
美国社区报与社区居民的"亲密感"的营造来自于报纸内容的本地化、贴近性和实用性。中美社区报在报纸的功能定位、内容定位、采写视角、采写内容、体裁和语言以及编辑方式等方面都有着巨大的差别。吸收美国社区报先进经验,在中国现实环境中进行本土化分析,中国社区报的内容发展策略就自然呈现了。  相似文献   

8.
面对下行压力,报业曾将目光投向社区报,但社区报在一些城市试水后又归于沉寂。移动互联新时代,社区是否还有再挖掘的价值?尤其是当京东、阿里等开始落地布局社区便利店、抢占最后一公里时,地方类都市媒体对社区的掌控之路在何处?齐鲁晚报从2017年开始,依托齐鲁壹点客户端,开始探索"智慧社区"的布局,为未来社区市场开辟了一块试验田。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纸媒为寻求发展,报道逐步向深度报道迈进,在版面的设置上也相继出现了评论版、社区版。笔者认为,社区版正是为出现社区报试水之用。从某种意义上说,社区报是城市社区演进的必然产物。随着报纸服务性的增强,社区新闻渐渐成为一种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新闻样式。  相似文献   

10.
2010年以来,一些大型传媒集团集中创办社区报,迅速壮大了社区报的队伍,中国式社区报正在成为一种新的媒体业态。社区报能否成为报业面对新媒体冲击的救命"稻草"?我国社区报是否还有发展空间?面临怎样的挑战?本文在梳理我国社区报本土化发展历程基础上,旨在廓清新一轮社区报竞争发展的原因和特点,并探寻当前我国社区报所面临的问题和机遇。  相似文献   

11.
有业者认为,社区报是中国报业未来发展的方向之一。但是社区报在我国发展的9年时间里也出现了如政策瓶颈,资金缺乏,特色不鲜明等问题。因此,社区报在今后的发展还需要各个组织和新闻从业者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2.
在新媒体不断翻新花样的趋势下,传统媒体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首当其冲的便是报业。但相对于大报逆势增长的表现,以社区报为主体的小报在同一时期却是一派生机勃勃,甚至在一夜之间变成了中国报人眼中的香饽饽。为了延续这种相对旺盛的生命力,社区报积极与网络媒体接轨,"数字社区报"便应运而生。本文仅以"三次售卖"为理论基础,旨在探讨"社区新闻网"模式,以及如何通过搭建"我的社区"完成从"合围"到"突围"的路径。  相似文献   

13.
陈凯 《传媒》2012,(6):21-24
2009年,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陈凯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赴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开始了为期一年的访学。在一年时间内,她采访了北卡州10家历史悠久、各具特色的社区报,并写就《走进美国社区报》一书,第一次将原生态的美国社区报介绍给中国读者。在此,《传媒》杂志选编了该书的部分章节,将"美式社区报"内容、经营、管理以及报人精神等不同侧面予以展示,以便让国内报业同仁能够深入了解美国社区报的全貌。  相似文献   

14.
朱玲 《今传媒》2011,(11):39-40
社区报成为近年来多家纸媒开拓办报的新领域,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各媒体的竞争中,社区所提供的明确的受众群体成为人们追逐的新的盈利渠道。但是近年来各种各样的社区报的兴与衰显示,社区报确实是一个待挖掘的金矿,但是要真正让大家看到亮闪闪的金子,仅仅有渠道是不够的,内容、发行依然占有重要的份额。  相似文献   

15.
社区报的定位及经营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志安  黄卫 《新闻记者》2004,(10):52-55
2004年2月8日,号称"中国第一张社区报"的《巷报》创刊号在吉林省长春市推出。该报以"贴近生活,沟通舆情,倡导文明,服务百姓"为宗旨,打出"立足长春市,面向东北三省"的口号,致力于"办好中国第一张全面市场化的社区报。"与东北这张《巷报》热闹登场的气氛相比,2003年年底,曾同样被称为"中国第一份城市社区报"的深圳《南山日报》却带着遗憾宣告停刊。该报是深圳  相似文献   

16.
社区报在我国尚处于草创和适应阶段,新世纪以来,我国多家报业集团纷纷在社区报领域试水。针对我国社区报出现的都市报化、商圈化倾向,本文认为其原因一方面在于经营者对欧美社区报的运营模式、核心价值和成功之本存在认识上的缺位和错位,另一方面是我国尚缺乏成熟的社区形态和相应的文化理念、公共意识。  相似文献   

17.
现代社区的发展,为社区报的成长提供了受众和广告资源。本文介绍了国外社区报的现状和本国社区报的发展历程,分析了中国社区报发展面临的不确定因素,以及未来的成长趋势。  相似文献   

18.
《新闻界》2014,(14):61-65
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不仅改变了实体社区的信息传受形态,也影响了受众的媒体消费习惯。本文以《海西晨报》社区报为例,分析新媒体环境下我国社区报所面临的困境,社区报在内容上偏"硬",难以真正实现"接地气"的目标;在发行上过于粗放,未能实现精确投递;在广告经营模式上尚未实现分类广告的集约化经营;在社区服务上手段陈旧,未能实现与居民生活的深度融合。本文认为,当下我国社区报的突围之道在于正确认识和运用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播规律,以媒体融合为手段,开拓社区报的可为空间。  相似文献   

19.
杨自强 《中国记者》2012,(10):108-109
社区报是新闻纸更是实用纸 社区是个舶来概念,中国近代以前并无"社区"这一说法,当然更无"社区报".在西方的文化理念中,"Community"意指社区、部落、团体、相对独立小社会等,最早把"社区"这一概念正式引入社会学的美国城市社会学奠基人罗伯特·帕克,把社区定义为"以地区为范围,人们在地缘基础上结成的互助合作的群体".可见,社区的本质是地理上的相近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上的归属感,其核心就是地域性和心理认同,地域性是它的物质特征,心理认同是其精神特质.  相似文献   

20.
2月28日,中国第一家公开发行的社区报——《北京社区报》亮相京城。据介绍,《北京社区报》以关注民生为己任,以报道社区为宗旨,以全体社区居民和社区单位为核心服务对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