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地市党报发展到今天,大多已经形成了“一社两报”的新格局,即一家地市党报社有两种报纸,一种是作为地市党委机关报的日报,一种是作为地市党报子报的晚报。地市党报社“一社两报”格局  相似文献   

2.
朱陆 《传媒观察》2007,(12):45-47
地市党报处于我国三级党报体系的最底层,与其它两级党报相比,地市党报的力量较为弱小。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媒体市场日益繁荣,都市报和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发展使地市党报在社会中的影响力不断削弱。但是,党报是党和人民的“喉舌”,地方党报是地方党委、政府联系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的有力工具,因此,地方党报的舆论引导力必须加强。只有这样,才能切实发挥党报的舆论引导功能,有效宣传地方党委、政府的方针政策,反映广大人民呼声,为地方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塑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3.
市党报理论版如何才能发挥作用,办出成效来,我以为首先要解决一个自身定位问题。地市党报理论版究竟应该如何定位?我们金华日报的做法是:坚持把理论版作为“新闻的延续”和干部的“学习园地”。地市党报理论版应该是“新闻的延续”,这一点如何理解?报纸作为新闻媒体...  相似文献   

4.
毋庸置疑,地市党报新闻宣传必须始终如一地做到“三贴近”。那么,地市党报广告宣传是否也应做到“三贴近”呢?回答是肯定的。在我国,广告是促进经济发展、传播精神文明的重要手段,地市党报广告要坚持为社会主义“三个文明”建设服务的正确方向,必须努力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相似文献   

5.
“全党办报,群众办报”是我党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广大通讯员是地市党报不可缺少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地市党报实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基础。广大通讯员长期生活在基层,工作在基层,他们熟悉基层,了解基层,能在第一时间了解和反馈基层发生的情况,是地市党报长期活跃在基层的生力军,事实上,我们报纸以前发表的许多精彩报道,不少源自广大通讯员。  相似文献   

6.
师向华 《新闻窗》2012,(3):98-98
地市党报是当今社会平面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方群众获取权威性新闻信息的主要平台之一。时事版又是地市党报的一个重要板块,办好地市党报时事版是提高地市党报总体办报水平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7.
当前,部分地市党报在“三贴近”宣传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关键是面向市场的改革没有到位。笔者认为,只有加快推进地市党报面向市场的改革,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三贴近”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新世纪的到来,给地市党报带来诸多发展的大好机遇,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地市党报除了主要搞好地方新闻报道、增强地方特色外,还必须搞好异地新闻报道,以增强报纸的辐射力。因为,只有具备一定辐射面的地市党报,才有一定的竞争力。 一、增强辐射力是报业竞争的需要,也是地市党报生存、发展、壮大的需要。 在报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地市党报不仅面临本地晨报、日报、晚报的冲击,也面临周边城市报刊的冲击,还将面临加入世贸组织后带来的一系列新的挑战和考验。地市党报再也不能“坐井观天”,只有认真应对这些挑战和考验,不断壮大…  相似文献   

9.
郑志荣 《新闻界》2000,(5):47-48
中央领导强调指出,社论、评论、理论文章,这“三论”是党报的 “强项”和“优势”。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地市党报如何更好地发挥“强项”和“优势”,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服务,这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具有十分重大现实意义的问题,迫切需要我们从理论上作出回答,本文拟就这一问题谈点浅见。 理论宣传是地市党报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   理论宣传是地市党报的一大优势,也是地市党报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党中央和中央领导历来重视理论建设和理论宣传。毛泽东同志亲自为报纸撰写社论、评论和理论文章。邓小平同志创造…  相似文献   

10.
地市党报在中央、省、市三级党报格局中是与群众最接近的基层党报,也是遇到困难最多、经营压力最大的一级党报,尤其在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振兴地市党报已成为当务之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要“振兴市级党报”。然而地市党报的振兴仅有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自身要解放思想、创新办报理念,将目光投向社区,突出特色、提高影响力是地市党报可供参考的一个选择。  相似文献   

11.
有一句名言:“当今世界一切都在变,唯一不变的是变化”。作为全国最基层的党报,地市党报长期以来面向农村,宣传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办成了农村报、农民报。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深化,地市党报究竞路在何方?今后的走向如何?[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读者的希望     
王胜旺 《新闻窗》2005,(1):40-41
最近,笔者带着“如何办好地市党报”这一问题。与市、县部分骨干通讯员和镇乡一些热心读者作了交流。大家较集中的是两方面的意见:一是言论偏少。尤其是能引起共鸣、产生反响、有震撼力的言论更少;二是一些言论显得呆板、模式化。因此,强化地方党报的言论,是办好地市党报的一条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3.
加强对国有企业的报道章晋良与中央、省级党报相比,地市党报与基层的联系更密切,关系更贴近;由于党报具有权威性、严肃性,故群众更愿意向党报倾诉衷肠、反映呼声。所有这些,都是地市党报形成地方特色的优势,把“桥”的引线更好地伸向各个层面,伸向千家万户,使自己...  相似文献   

14.
论地市党报的准确定位山东滨州日报副总编辑李坤杰地市党报的读者定位。近几年,为了迎合读者口味,党委机关报性质的日报和一些非党委机关报性质的晚报,有一种趋同现象,即在日报“学晚报之长,扬党报之威”的同时,晚报也在“学日报之威,扬晚报之长”。互相取长补短无...  相似文献   

15.
“政治家办报”是江泽民同志反复强调的。我认为,坚持“政治家办报”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党性原则。特别是地市党报,坚持党性原则,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坚持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是第一位重要的。然而,一段时间以来,有些地市党报在报业竞争中被冲昏了头脑,以致于迷失了方向,出现了党性原则不强的问题。这一点,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警觉。  相似文献   

16.
一个沉重的话题对许多地市报人来说,如何提高地市党报的可读性一直是个非常沉重的话题——当年只有“晚报”一个主要对手的时候,我们一次次地放谈过提高地市党报的可读性;之后“都市报”所向披靡的时候,我们一次次地疾呼过提高地市党报的可读性;我国加入W TO后,我们更是一次次地惊叫“狼来了!”……为此,我们一次次地召开研讨会;为此,我们一篇篇地写论文;为此,我们一回回地外出考察;为此,在国企改革攻坚阶段,我们召开过一次地市党报发展战略研讨会。有人在会上痛心疾首地呐喊:再不改革,国企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有没有效果?当然有。…  相似文献   

17.
副刊不“副”──浅谈如何办好地市党报副刊《乐山日报》邵其乐本栏责任编辑魏虹副刊,特别是地市党报副刊,前些年是上不了台面的附属品、副产物。一个“副”字,涵盖了其地位、内容、形式和作用。每年各级好新闻评选没份,登不了大雅之堂,人们也把副刊作品当作茶余饭后...  相似文献   

18.
朱立 《新闻窗》2005,(2):55-55
“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是新闻工作者特别是地市党报新闻工作者必须长期坚持的“必修课”和基本功。可是我们总有极少数新闻工作者长期“浮”在上面,只热衷于搞会议报道、材料报道。这不但有悖于新闻“三贴近”原则,而且严重制约了地市党报的报道面。群众对这种“文件味”十足的报纸,读之如同嚼蜡,焉有不反感之理!  相似文献   

19.
全媒体时代,媒体环境发生巨大变革,地市党报受到剧烈冲击,如何在全媒体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成为地市党报的重要课题。地市党报要想在传播媒体快速发展、“人人都是自媒体”、信息大爆炸的今天继续生存并有所发展,就必须做好深度报道。全媒体时代背景下,做好深度报道是地市党报的创新之路,也是地市党报实现突围的一条重要途径,河南鹤壁日报在新闻改革创新的过程中,对深度报道进行了有益的实践和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相似文献   

20.
在一般人看来,地市党报以正面报道为主,舆论监督是“弱项”,难有所作为。我们认为只要用心策划,精心运作,地市党报在舆论监督方面亦能大有作为,赢得读者的认可。 加快新闻改革,以“三贴近”为指导,以“群众利益无小事”为新闻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站在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利益的一边,积极关注民情民生,反映民众疾苦和呼声,切实维护老百姓的合法权益,这样才能提高地市党报的地位和影响力。最近,通过本报舆论的引导,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黄州东郊路北端“还路于民”,是地市党报舆论监督的一次成功的尝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