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蒋茵 《中学教研》2013,(12):22-25
如何使高三复习课精彩高效?这是每一位数学教师积极探索的问题,也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笔者认为,“问题变式,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在高三复习课教学中非常重要.近日,在“台州市高三数学复习研讨会”上,笔者有幸开设了一堂主题为“围绕目标善转化巧设点线活运算——基于一类‘直线、抛物线与圆’高考题的探究”的公开课.该课的教学设计从一个直线与抛物线的基础问题出发,采用变式教学。  相似文献   

2.
圆锥曲线是高考数学重点考查的内容之一,命题的格局一般是“一大一小”.它主要涉及对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基本性质的探究,诸如求参数的取值范围、存在性问题以及动点的轨迹等。笔者现将圆锥曲线的考点列举如下,供同学们参考.  相似文献   

3.
2008年高考数学湖南卷理科第20题先定义抛物线对称轴上点的“相关弦”,再证明“相关弦”的性质开探索“相关弦”弦长的最大值,基于该考题的一般化思考,通过变式探究,可得出圆锥曲线对称轴上点的“相关弦”的存在性及其性质.  相似文献   

4.
本文称由抛物线的三条切线构建的三角形为抛物线的“切线三角形”,以下将运用“导数”作为工具,探究抛物线“切线三角形”的三个几何性质,  相似文献   

5.
探究导入今天我们利用《几何画板》一起来探索抛物线焦点弦的相关性质。请各位同学打开各自电脑桌面上的“抛物线.gsp”文件,已知抛物线y^2=2px(p〉0),怎样作一条过焦点,的任意弦AB?  相似文献   

6.
干志华 《数学教学》2010,(10):18-20
笔者通过一个抛物线的定点问题的探究,层层深入,最终将该问题推广到圆锥曲线的一般情形.现将探究过程简述如下,与大家一同分享.  相似文献   

7.
<正>在复习二次函数时,笔者遇到一道初中竞赛题,经过多角度探究,发现这个问题可以推广到抛物线上两组对称点的问题,其内涵十分丰富,体现了抛物线的几何性质.现整理成文,与大家分享.  相似文献   

8.
在如今的小学科学课堂上,可以经常看到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和实验,经历了一个又一个的探究活动,场景如火如荼,气氛热闹非凡。但是,笔者最近在许多示范课、评优课等课堂中发现,看似热闹的探究背后却存在着探究低效的问题,这种探究的低效性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提升。首先,从探究过程上看,“赶场式”探究有过程无结果,  相似文献   

9.
与抛物线有关的平移问题可归纳为三种:求抛物线的解析式、求图形的面积、探究存在性问题.下面结合两道题目进行说明,希望能给同学们一定的启示与帮助.例1(2011年江西省)将抛物线c1:y=  相似文献   

10.
新课改以其科学合理、顺应时代需要的目标和意识及架构给高中语文教育带来了一股清风,给教师的观念和教学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比如“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课程性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等。但是,在语文教学的实际操作中,“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仍大量存在,许多教师的语文教学换汤不换药,长此以往,前景堪忧。下面笔者就其中的“自主学习”这一问题来做些探究。  相似文献   

11.
凌云志 《中学教研》2010,(10):19-20
我们知道“经过平面上2个点的圆有无数个且圆心都集中在这2个点的中垂线上”,这也启发我们去探究:经过平面上任意2个点的抛物线是否也有无数个?即便能够明确经过2个点的抛物线有无数个,那能否按照某种需求来选择或明确经过已知2个点的抛物线呢?顺延这条思路,深挖下去,会显出丰实的宝藏.  相似文献   

12.
笔者研读文[1]后深受启发!对抛物线切线度量方面的性质做了一些探究,得到了如下两条定比性质,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圆锥曲线的“中点弦”问题,习惯的处理方式是对椭圆和抛物线的问题优先用“点差法”(或说代点相减法),对双曲线问题优先用“判别式法”(先设出直线方程与抛物线方程联立,消去一元后得到二次方程,然后运用根的判别式等知识求解).但在实际中,许多学生习惯于开始都采用“点差法”,因而在求解某些双曲线问题时,又不得不放弃原来的思路而改用“判别式法”.下面笔者提供2种突破方法,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本文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探究出来的几个关于圆锥曲线的定值结论,颇值玩味,现撰写出来,供同行研究或编制习题.限于篇幅,此文仅以椭圆为例,而涉及双曲线或抛物线中的相关结论请同行探究.  相似文献   

15.
“国际上研究者把科学探究分为六种类型:实验性探究、基于测量的探究、逻辑推理任务、工程设计性探究、技术设计性探究、开放性探究。”根据初中物理教学实际和我们的学习、思考与实践,笔者就这六种类型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谈一下浅最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抛物线关于直线对称是顶点的横坐标).利用这一对称性求抛物线的解析式轻巧、简捷,新颖别致.如下面几例.例1已知抛物线经过三点.写出此抛物线的解析式.(1995年辽宁省中考试题)阑”.”Q(1,2)、M(-3.2)是抛物线上的对称点,(想一想,为什么?)抛物线的对称轴为。一会[1十还一引」一2“—-。即x—-1·设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一a(J‘+1)z+&.由抛物线过点P(0,-1)、Q(1.2)得(一l一a十天.卜一1.L2一4adek.Lk——一2.所求抛物线的解析式为2”(z·+1)’2.即yy一。’+2。-1·例2已知抛物线x一a。、“+b…  相似文献   

17.
本文基于同构法探讨了一道有关抛物线双切线的高考试题.首先给出了两种同构解法,一方面,通过交换原题的“主动”元素和“被动”元素进行探究;另一方面,通过将原题的条件一般化,以及将抛物线推广到椭圆进行探究;均利用同构法求解并获得新命题.最后,给出了探究的过程中发现的新命题,即原题中的动直线AB包络成一双曲线.  相似文献   

18.
笔者在一次“科学探究:力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说课活动即将结束之际,猛然听到一句发聋振聩的发问:“你怎么知道共点力的合成与分解,就一定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而不是五边形、六边形?”说课者和在场的人也都陷入沉思:验证性实验结果与理论值之间存在的抹之不去的“允许范围内”的误差,使人存疑。嗣后笔者翻阅大量书籍,搜玄钩沉,披沙沥金,终于查清其来龙去脉。现呈奉于下,舛误之处,敬请指正。  相似文献   

19.
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代数》第三册指出,“一般地,抛物线y=a(x-h)^2 k与抛物线y=ax^2形状相同,位置不同.”因教材未作深入研究,学生理解上有一定困难.如果在教学中巧妙地利用课本中所附图象的精确性,从第1课时到第3课时采取阶段性递进式归纳方法,引导学生用不同的角度,对“抛物线形状相同”的结论全面做出形象、直观的验证,建立明晰的数学模型,可强化学生对抛物线形状与二次函数系数间的关系的具体认识.  相似文献   

20.
“存在性”问题是指判断满足某种条件的事物是否存在的问题,形如“是否存在……”、“证明存在…·。·”、“总存在……”等命题形式.“存在性”问题是探索性问题的重要形式,它要求根据题设条件,把握特征,对“是否存在”要作出准确的判定和正确的推理.解决这类问题时,一般要遵循这样的思路艰0:假设“存在”——演绎推理——得出结论(合理或矛盾). 常见的存在性问题有方程的存在性问题、抛物线的存在性问题、三角形的存在性问题、直线的存在性问题等,现举例予以说明. 一、关于方程的-存在性”问回 例I(威都市中考试题B卷第三题)已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