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绘本剧舞台上,通常将道具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要进行舞台上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舞台情景的设置,道具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绘本剧想要营造出一台具有综合艺术的表演主要是由一系列的事物组成,比如:人物、舞台道具、服装、布景以及灯光化妆等。  相似文献   

2.
<正>写作指引→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写作主题是“舞台人生”,学习本单元可以模仿课文进行剧本创作。虽然中考不涉及剧本写作,但如果题目合适,写成一个短剧,一定会非常新颖。写作导航→舞台小世界,戏剧大人生。剧本创作或课本剧改写,下面三个方法要切记。  相似文献   

3.
课本剧是一种深读课文、推敲课文语言文字、体会人物情感的过程,是一种特殊的文本理解手段.由于课本剧的使用,教材由"薄"变"厚",由"静"变"动".它不仅融入了学生的生活资源,而且融入了学生的主观创造,学生由被动的文本接受者,成为文本的创造者、享受者.作为语文实践活动的一种形式,课本剧寓教于乐,越来越受到教师,特别是学生的喜爱.但对于使用课本剧所出现的问题,我们也要认真正视和反思.  相似文献   

4.
课本剧是根据课文内容组织学生编排的角色表演,是一种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在“做中学”“玩中学”的创造活动。课本剧从动态的角度组织学习活动,为学生打开了一个新的活动天地,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打破了学科本位,丰富了学习内容,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一、编剧———与文本对话编剧是课本剧成功表演的前提。我们要走进文本,与作者对话,与文中人物对话。这样的对话是建立在互相了解基础上的心灵沟通。1.选取文本小学低段语文教材中的一些课文情节生动、人物性格鲜明、对话语言形象,预留了较大的想像创意空间,利于…  相似文献   

5.
课本剧是一种深读课文、推敲课文语言文字、体会人物情感的过程,是一种特殊的文本理解手段。由于课本剧的使用,教材由"薄"变"厚",由"静"变"动"。它不仅融入了学生的生活资源,而且融入了学生的主观创造,学生由被动的文本接受者,成为文本的创造者、享受者。  相似文献   

6.
排演课本剧,一般是以教室为舞台,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把课文中描写人物活动的语句化作具体人物活动的话剧.指导学  相似文献   

7.
对于故事情节性强、人物性格鲜明的体,如《扁鹊见蔡桓公》、《皇帝的新装》、《愚公移山》等课,我让学生认真理解人物的感情,揣摩其语言特点及心理活动,在充分理解课的基础上编、演课本剧,把抽象的语言字符号转化为形象的表情肢体运动。这样,学生在创造性地复活场面,自制道具、布景,设计对白、动作、特技的过程中,不仅使创造性思维及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培养,而且激发了学生兴趣,使学生感悟到了创作的艰辛、成功的喜悦。  相似文献   

8.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课文的情节非常精彩,很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此种类型的课文可以通过具体的课本剧表演的形式展现出来,让学更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让学生更易于接受,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本文首先介绍了课本剧表演的概况,之后具体分析了课本剧表演的意义,从学生的理解能力,学生自信,语言能力、想象能力和课堂氛围等角度分析了应用课本剧表演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这是一堂语文课,课文的内容是《威尼斯商人》。为了让学生更加顺利地把握文中人物的性格,我请了几位学生通过课本剧演绎课文的基本内容。当课本剧告一段落时,我遂请大家谈谈对夏洛克这个人物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正>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适时选一些经典课文进行课本剧的编排教学,不但能促成合作学习,让学生享受学习语文的乐趣,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这已被某些语文教师认同,但编排课本剧费时费力,常常导致教师们望而却步。笔者认为在课本剧的编排上,教师要运用一些"战术",使课本剧"轻装上阵"。一、抓转点"化整为零"某些经典的适合编排课本剧的课文都较长,编写、排练、再演出,一般在正常课时里很难完成。这样最好考虑把课文  相似文献   

11.
从语文教材文本到剧本改编再到舞台表演,是一系列的创造过程,是语言由内隐到外化的过程,是由书面语言延伸至口头语言的训练过程。基于课本剧语言设计任务群,凸显实践性,发挥导向性,以语言为抓手,编排和演绎课本剧,可以突出学习主体的参与意识、实践意识和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12.
好的作业设计,不仅可以巩固一堂课所要求掌握的知识,而且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开发智力,拓展知识面,点燃创造思维的火花,培养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在设计作业时注意通过不同的形式来培养学生相应的能力。一、演说交际类作业它可以是演课本剧,如学习课文《晏子使楚》后,让学生自由组合排练课本剧,将文字转化为具体的形象;可以是留一道辩论题,让学生来辩一辩,各抒己  相似文献   

13.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把叙事类课文加以改编,以学生表演的戏剧小品的形式来辅助教学,即为课本剧。这样不仅可以更直观地展示课文情节,表现人物形象,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于语文教学是大有裨益的。然而,这种课本剧的表现形式应定位到什么样式,则是见仁见智,莫衷一是。笔者前不久参加了由苏鲁豫皖接壤地区中师语文教改研讨会组织的一次课本剧大赛,在所有的参赛作品(录像)中,其形式不拘一格。由此可以  相似文献   

14.
演课本剧是极受学生喜欢的一种教学形式和手段,是学生展现个性,培养创新能力的最佳舞台.但也可能有人认为让学生演课本剧,学生固然喜欢,上课的确热闹,迎合了学生,但费时、费力,学生得不到多大的收获.培养的恐怕不是语文能力,而是表演能力.这一说法不是没有一点道理.如果只是照本宣科地把文本模仿一遍,把时间和精力放在道具、服装、表演技能上,意义确实不大.  相似文献   

15.
<正>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学生当观众,或一语不发做笔记,或异口同声答问题,互动少,学生表现的机会较少。编演课本剧,改变了这些传统教学的缺点,把主动权还给学生,真正让学生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来。编演课本剧应注意以下几方面。(一)了解剧本特点,选择故事性强的文章,激发学生表演兴趣编演课本剧,顾名思义,包含编写剧本和舞台演出两个范畴的内容,即将课文改编为剧本,再组织演出的  相似文献   

16.
课文角色扮演——开发“生本教育资源”的趣味性《烛之武退秦师》一文的课后练习曾要求背诵全文,难度较大。我就采用另外一种方式,要求学生编演课本剧,道具、服装、音乐、舞蹈自行设计,对话必须用原文的语言。先在班内演出,每个小组演出一次,评出优秀小组再在我所教的两个班上公演。这样一来,学生的兴趣就被调动了起来,情绪高涨,又是背台词,又是配道具,既当导演,又当演员。每表演一次就背诵一遍课文,最终一篇几百字的古文背诵就在这种愉快的表演和欣赏中轻松地完成了。当然课本剧的编演也要适可而止,不能过滥。让学生充当教师的角色——开发…  相似文献   

17.
舞蹈蕴含了众多的美的元素,是培养学生美育的重要途径.舞蹈教师可以充分开发舞蹈的外在美、深入挖掘舞蹈中融入的内在美,通过舞蹈伴奏音乐、动作、服装、道具、舞台布景等的讲解,让学生体会到舞蹈之美,提高审美水平.  相似文献   

18.
当今新形势下的语文教学 ,视野应更加开拓 ,方式应更加丰富 ,在诸多方式中 ,有一种方式不失为学习语文的有效途径 ,那就是课本剧的表演 ,在表演中学习语文。2 0 0 2— 2 0 0 3年我在所教的班级以及年级里多次作了这方面的专题尝试 ,有些肤浅的体会写下来 ,与大家交流。一、选择合适的篇目课本剧由于受场地的限制 ,学生演员自身的条件以及道具、设计、音乐、服饰等诸方面条件的限制 ,所以不宜选择场面过于宏大、人物人数过多、对道具要求过于苛刻的课文进行编排。由于是在校园以及在课堂上演出 ,而演出目的又是在实践中学习母语 ,体会人物的…  相似文献   

19.
第一,课本剧的改编有利于培养学生进行文体转换的能力。在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中,文体的划分是非常森严的,一般都是以单元为单位,将散文、小说、诗歌、戏剧等文体在语文课本中依次进行编排。这样一来,学生便产生了这样一种认识:各种文体之间界限森严、不可融通,各种文体都有自己质的规定性,题材、主题、体验决定了体裁、文体。但事实上并非如此,文学作为一门语言的艺术,是一种审美体验的表达,文体仅仅只是它的一种外在存在形式而已。比如忧愁、正义、爱恋、仇恨、眷顾、怀念等各种审美体验类型,我们既可以写成诗歌,也可以写成散文,还可以写成小说,更可以改编成剧本。之所以存在文体的分野,那是我们运用的写作思维和语言元素不一样造成的。这一点,在课本剧的改编过程中学生们有着深刻的认识。课本剧作为一种戏剧样式,有着戏剧的文体特征。课本剧首先是通过人物的对话和舞台动作来进行情节的展开和故事的讲述的,而且课本剧必须在舞台上演出,必须让人有“戏”可看,这就决定了它在时空维度上的紧凑性和情节结构上的冲突性。因此,学生在面对抒情类的课文时,首先就是要将课文的情感类型故事化、人物化、对话化,进行情感表达的转换。比如像《陋室铭》这样的课文在一定意义上说是不适合在...  相似文献   

20.
一、表演场景这里的表演不是课本剧的正式改编表演,讲台即是舞台,教材即是脚本,学生既是演员也是观众。它的目的在于调动学生对课文进行认真阅读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像《荷花淀》《项链》《守财奴》这些文字较浅显的课文,学生早已先睹为快,教师在课堂上要让学生自己品味揣摩人物,探讨作品主题,而不是作枯燥无味的内容分析。如《项链》,可沿用传统的教法:让学生给小说续写结尾(得知项链是假的以后,玛蒂尔德会怎样?)或设想另外的情节(如果项链未丢,玛蒂尔德会怎样?)。这些练习可以培养学生的想像力,但欣赏精彩的人物心理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