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物联网技术是继互联网技术后的新技术革命,已被提到国家研究的战略高度,物联网工作原理与图书馆现有工作模式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物联网业务能促进图书馆工作模式变革,研究其关键技术是图书馆未来理论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李爽 《出版参考》2015,(12):25-26
目前,“互联网+”已成为国家战略,任何产业都将受到其辐射,不断地思考和寻找与之融合的入口与路径.如果说互联网是一个有机的生命系统,那么物联网对应的就是互联网大脑的感官和运动系统,大数据对应的就是互联网大脑的自主意识和智慧生成的基础,云计算则相当于产生智慧的结构基础——中枢神经.其实推广到出版业也是如此,物联网技术采集各种数据汇总起来,传递到云平台进行分析和挖掘,得到的结果又通过物联网应用于各个方面,从而实现智慧化出版.本文将围绕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三个方面来探讨如何实现“互联网+出版”的有机融合,推动传统出版业的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3.
符绍强  孙少龙 《传媒》2015,(19):54-56
2015年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的行动计划.他强调,"互联网+"是目前互联网产业发展的新形态、新业态,更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互联网形态演进.自此"互联网+"已经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通过推动移动技术、互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大数据技术以及物联网技术相融合,促进互联网产业与各行各业的技术融合与相互演进.  相似文献   

4.
随着微博的流行,"所谓的‘传播时代'即将寿终正寝,一种全新的‘交流时代'即将来临."①微博在本质上是一种互联网交流工具,人们利用它和他人进行沟通与交流.  相似文献   

5.
笔者在总结当前新兴电子信息技术基础上,阐述了将这些技术引入档案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认为信息化背景下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将极大地促进档案管理技术创新,进而改变档案管理模式,为推进档案信息化发展提供新的源动力。  相似文献   

6.
在技术的赋能下,中国广告产业经济范式在"十三五"期间从人力密集型转向技术密集型.在这个过程中,移动互联网技术、大数据处理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是广告行业变革的核心生产力要素.研究者以技术赋能论为基本内核,从移动互联网技术拓展的社交互动型广告形态、大数据处理技术创新的平台型广告商业模式、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广告产业变革三个方面梳理了"十三五"期间中国广告行业变革的技术解释路径.以5G、区块链和物联网技术为代表的新兴技术,将在下一个五年布局广告产业,为中国广告行业带来新的技术红利.  相似文献   

7.
南晶 《青年记者》2010,(10):75-75
2009年12月,福瑞斯咨询公司预测,物联网带来的经济价值将是互联网的30倍。物联网成为大国战略中的一个重要棋子。而控制一系列标准,攫取最大化的利润,是各国争相发展物联网技术的真正目标。“在这当中,硬件商、互联网公司、软件公司、公共设施和媒体都将参与到其中‘抢食’。”  相似文献   

8.
《兰台世界》2016,(Z2):103-104
<正>一、物联网实现智能化是老年型社会的急需1.物联网技术。(1)物联网概念。物联网是利用射频识别、全球定位、红外感应等信息传感设备,将物品与互联网连接,实现信息的交流和通信,从而达到智能化识别、定位、临近管理等。也就是将各种感知以及网络技术,与人工智能、自动化技术集合,实现人与物或物与物的对话,从而实现智能化管理([1]23)。(2)物联网层次结构。物联网的层次结构由感知层、网络层、平台服务层、应用层组  相似文献   

9.
常昕 《青年记者》2012,(15):85-86
在Web3.0雏形已现的当下,云计算平台技术开始深入中国互联网行业,云平台成为移动互联网行业发展的一大趋向.同时,手机物联网在中国也从造势阶段走向实际应用,并在电子商务领域率先发力.手机云媒体和手机物联网成为中国新媒体产业的新增长点.  相似文献   

10.
物联网是在计算机互联网的基础上,利用射频识别、无线数据通信、计算机等技术,构造一个覆盖世界上万事万物的实物互联网。物联网技术的出现对图书馆业务及管理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通过对物联网的概念及基本特征的描述,基于物联网的技术,探讨了物联网在图书馆管理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闻之胡龆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曰:"有之."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相似文献   

12.
巩妙音 《今传媒》2016,(3):25-26
以互联网平台为通用介质的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已成为产业升级转型,创新经济增长点的关键领域."互联网+"计划应运而生,逐渐成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本文以平台理论为切入点,追根溯源地揭示了互联网的平台属性及其在"互联网+"不断推进、融合中的重要意义,平台的搭建、运营和规制理论也能为"互联网+"计划提供深层次的解读和新面向的认知.  相似文献   

13.
刘绯 《山东档案》2013,(4):24-25
自1999年物联网概念提出后,物联网技术发展迅猛。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发布的《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中也指出,无所不在的“物联网”通信时代即将来临。美国权威咨询机构Forrester预测,到2020年,世界上物物互联的业务,  相似文献   

14.
目前中国的三网融合,其进展并不尽如人意。但这并不意味着三网融合会终止,作为技术演变的一个过程,三网融合必定会持续下去,在各种新技术的推动下,其走向也会发生变化。移动互联网的出现是电信网与互联网融合的产物,也是三网融合升级的起点。移动互联网中的内容入口、社交入口、服务入口之争,将进一步改变三网融合的市场格局,而可穿戴终端也将推动移动互联网与物联网的融合。物联网对三网融合的直接影响是促进智能家居目标下新一代广电网(NGB)的进一步升级,同时促进移动互联网的环境适配能力的增强。从未来发展趋势来看,广电网、电信网、互联网的三网融合将演变为NGB、移动互联网及物联网的融合。  相似文献   

15.
1.数据创业成为新热点,"数据套餐"丰富多彩。物联网与移动计算加强了物理世界与人的融合,大数据和云计算加强了后端的数据存储管理和计算能力。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热点技术领域将深入融合,产生更多的"数据套餐"。2.从自媒体到自服务的"自助"时代降临。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将促进电子渠道与实体渠道的相互融合,进一步丰富面向个人的服务手段与沟通渠道,以个人自助获得服务的"自服务"时代来临。3.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进一步融合发展。顺应互联  相似文献   

16.
2010年,我国新闻传播学界尤其关注新传播技术的发展,学者们试图从科学技术的宏观角度,重新打量陪伴人类的传播媒介.在互联网和Web2.0兴盛之际,未来的"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和Web3.0甚至N.0已经进入了学界的视野.物联网即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Web3.0的技术特征是:万物感知-智慧控制;物质世界与人类社会的全方位信息交互;人与物质世界的联接.  相似文献   

17.
在今年,虚拟现实技术(VR)已成为业界热词,一些主流媒体尝试VR报道,VR产业发展如火如荼.随着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应用广泛,VR技术成为未来众多创新应用的基础平台.本文对VR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2015年3月,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 "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在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 "互联网+"战略是全国人大代表、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今年向人大提出的四个建议之一,马化腾提出: "‘互联网+’就是把互联网和各行各业结合起来,从而创造一种新的业态,比如互联网金融、互联网交通、互联网医疗等, ‘互联网+’鼓励产业创新、促进跨界融合,通过对原有行业的升级换代,释放出新的增长点."  相似文献   

19.
反馈是一个控制论范畴的概念.目前,传播实务界已将反馈机制用作传播控制的武器;而理论界对反馈详细而系统的研究乏善可陈."模式的引人之处在于能够'画'一些'线条'来展示我们已知确实存在但无法看到的联系,并能用其他的手段来显示关系的结构、局部解破图、强度和方向."  相似文献   

20.
基于物联网的学科服务系统是以物联网为基础,融合先进的智能技术,可以实现学科信息的采集、处理、发布和个性化服务等功能的实用型网络平台。系统采用物联网RFID系统采集科研设备实时数据,利用物联网Pachube服务将RFID系统所采集的动态信息汇集至远程服务器,通过云计算将动态物联网信息形成实时的、可个性化定制的学科信息服务内容并借助互联网推送至学科用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