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8 毫秒
1.
一、古老的问题怎样变成了时髦的问题人的本质(或人的本性)到底是什么?这是一个古老的问题。自古以来,诸家论争,众说纷纭,各是其是,各非其非,但是,马克思主义之前从未有人作出过正确的说明。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人性善恶之辩,曾经是论战的中心之一。孟子主张“性善说”,认为人性本来是“善”的。荀子力辟“性善说”之非,主张“性恶说”,认为追求生理欲望的满足是人的本性。告子绕开了人性“善”与“恶”之争,提出“性无善无不善说”,认为人性是可变的,象水一样,“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这些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了孟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性恶论、告子的人性无善无恶论,以及扬雄的人性善恶相混论,笔者希望通过对儒家文化的分析来为传统文化对人格形成的影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先秦的人性学说,如果从善恶评判来说,基本上可分为三派:告子主性无善恶论,孟子主性善论,荀子主性恶论。三派的争论表现出感性情欲与道德理性的关系和道德起源上的深层对立。告子以人的自然本能为性,主感觉论;孟子以人的道德本有为性,主理性论;荀子既以自然本能为性,又强调理性对情欲的制约和对“本始材朴”之性的加工改造,带有综合感性与理性的特征。从伦理倾向上说,孟子表现出绝对的伦理主义,而荀子则表现出相对的伦理主义。不过,由于对“性”范畴的含义理解上的差异,人性善、恶之论又有着许多相通之处。探讨孟荀人性学说的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对于准确把握先秦人性学说,也许是有一定意义的。  相似文献   

4.
人性问题,自古以来争论不休。在中国历史上形成了四种观点:性善论、性恶论、性无善恶论、亦善亦恶性论。就人性善恶而言,人性是善,是恶,是无善无恶,或是亦善亦  相似文献   

5.
李瑞 《文教资料》2014,(16):94-95
在孟子所处的时代,有三种关于人性的论断: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论、有性善有性不善论及性无善无不善论。孟子跨时代地首次提出“性善论”,指出人生而有行善的倾向,这对中国道德文明乃至中国人的信仰精神有深远影响,《孟子·告子上》中孟子与告子对人性的辩论亦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6.
告子与孟子在思想基础上的根本分歧造成了他们那场关于人性善恶的无结果的论争。一方面,告子认为应尽可能避免外界恶劣环境的腐蚀,使人不至为恶;另一方面,告子面对这场王霸之争又希望能独善其身,使人性自然发展。这两方面并不矛盾。孟子与告子在内在善的发扬方面具有某种一致性,而在对外在恶的应对措施上出现了分歧。告子与时代风气一道,强调了恶劣环境的决定性力量;而孟子看重的是个体之善端如何扩张至整个社会政治结构的问题,这是孟子面对当时的"霸道"风气所做的反抗。  相似文献   

7.
早在3000多年前,孟子和告子曾对性善性恶问题进行过激烈辩驳,将各自关于人性问题的哲学思考集中地展示了出来。告子从"生之谓性"的前提出发,提出了"性无善无不善"论,孟子则提出了"性善论"。通过分析孟告的辩论,我们可以深刻体味孟子的性善论,因为人类生存至今对于人性善与恶的讨论仍旧没有停息,并且这个探讨过程还在持续,那么性善论的价值也将会一直延续。  相似文献   

8.
人性问题,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最早提出也最为关注的核心问题。人们对概念的理解不同而持有不同的人性观念,一种观点认为人生来就是善的,即“性善论”;一种观点认为人生来是恶的,即“性恶论”;也有人主张“性无善恶论”“性有善有恶论”。以上这四种有代表性的观点中,儒家所主张的“性善论”对后世关于“人性”的讨论具有深远的影响,让人们对教育的价值预设充满了对人性的信赖。  相似文献   

9.
人性研究学术观点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古代人性论可归结为性善论、性恶论、性无善恶论、性亦善亦恶论四种观点。外国人性论可归结为人性平等论与人性利益论、人性神性论与人性禁欲论、人性利益论与人性需要论、人性理性存在论与人性自然属性论、马克思主义人性论五种观点。笔者还介绍了王海明先生新人性善恶论。  相似文献   

10.
人性问题,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最早提出也最为关注的核心问题.人们对概念的理解不同而持有不同的人性观念,一种观点认为人生来就是善的,即"性善论";一种观点认为人生来是恶的,即"性恶论";也有人主张"性无善恶论" "性有善有恶论".以上这四种有代表性的观点中,儒家所主张的"性善论"对后世关于"人性"的讨论具有深远的影响,让人们对教育的价值预设充满了对人性的信赖.  相似文献   

11.
孔子性恶辩     
战国时代,社会学的学者,都十分重视对人性问题的研究,人性论曾经成为各种社会学说的理论基础。当时仅儒家一派,在这个问题上就分裂成为大约四种不同的意见。(1)孟子主性善。(2)告子主性无善无不善。还有人认为,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这种说法与告子相近。(3)认为有性善有性不善。王充《论衡·本性篇》所述“周人世硕以为人性有善有恶”,也属这一说。(4)荀子主性恶。这四种人性论的儒  相似文献   

12.
田正利 《丽水学院学报》2006,28(6):10-12,15
孟子对“性”和“人性”有着严格的区分。“性”指人的生理欲求,被视为导致恶的根源;“人性”则是仁义礼智等良好道德的发端,被看成使人为善的内在根据。孟子主张的只是“人性善”,而非“性善”。基于这一认识,他提出了“扩充善端(人性)”和“抑制恶源(性)”的道德修养原则,在儒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搞清孟子思想中“性”和“人性”的概念及二者关系,有助于准确把握孟子一些重要论述的涵义及其在研究、探索人性和伦理道德问题方面的思想特色和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13.
孔子性恶辩     
战国时代,社会学的学者,都十分重视对人性问题的研究,人性论曾经成为各种社会学说的理论基础.当时仅儒家一派,在这个问题上就分裂成为大约四种不同的意见.(1)孟子主性善.(2)告子主性无善无不善.还有人认为,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这种说法与告子相近.(3)认为有性善有性不善.王充《论衡·本性篇》所述“周人世硕以为人性有善有恶”,也属这一说.(4)荀子主性恶.这四种人性论的儒者,自然都是奉孔子为开山祖师的.但孔子关于人性问题的言论,只有一条重要明确的  相似文献   

14.
孟子是儒家人性理论的实际开创者。在他那里,儒家人性理论得到了比较完整的理论形式。人性论在孟子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孟子道性善”(《孟子·膝文公上》,下凡引此书者,均只注篇名)。孟子认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告子上》),人的内在本性总是倾向于善的。他又说:“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这里的“情”是指本然的资质,不是自荀子以降人性研究者所说的人的感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说:“‘乃若其情’,非性情之情也”。“情,犹素也、实也”。这是颇合孟子原意的。他以为人  相似文献   

15.
《文汇报》2002年1月16日:“中国人民银行已经明确地把我们的观点告之了日本政府的有关方面。”《北京晚报》1999年11月22日:“记者拨通了该公司的电话,一位女士既不肯告之公司的名称,也不肯报出自己的高姓……”“告之”是文言文里的常用词,有动词“告”和代词“之”构成。如《孟子·告子下》:“夫苟好善,则四海之内皆将轻千里而来告之以善。”这是孟子与公孙丑谈论乐正子能治理国政的一句话。句中“告之”的“之”,即指乐正子。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乐正子爱好善言,那么四面八方的人都会不远千里赶来,把善言告诉…  相似文献   

16.
以显学墨家学派人性素丝论为代表的天赋自然论,认为人性本如丝,无分善恶;人性易受环境染习,可以为善,亦可为恶;人性的善恶完全是后天教育、环境熏陶的结果。后天的教育与环境之于人就像“染缸”与“素丝”。该思想是从人性平等的立场出发去认识和阐述教育作用的,强调了教化对于人的重要作用,是对“人性本善,还是本恶”这个问题的一种超越。  相似文献   

17.
《乐记》论艺术的社会作用,是从对人性的认识开始的。《乐本篇》云:“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由此可见,《乐记》对人性的看法,既非荀子的“人性恶”,又非孟子的“人性善”,而是避开了对人性善恶的抽象思辨,在某种程度上逼近孔子“性相近,习相远”的论断:人生而静,这种天性举世皆然。人被世上万物所感,而生出种种发展变化,习相远也。人性善或人性恶的学说,是为人性作本质上的规定,带有浓厚的道德评价  相似文献   

18.
人性善恶,自古中国就有争论。人之初,性本善、性本恶等等。我觉得,单纯地说善、恶问题,并不能说得太清楚。谈“人性”,应当看他所处的环境和当时的状态。由阿让为生活所逼,偷过面包,但能说由阿让心地不好吗 ?卡秋莎沦为妓女,但大家都知道她是被逼的。所以说,人性本没有善、恶之分,人性善恶全在乎“自身”。   简评:作者思维清晰。从两个具体文学作品中人物的遭遇为例,说明“人性本无善恶”的观点,有一定的思考能力。 《复活》——【学生鉴赏例文】$山西省实验中学!高一 (136)班@韩磊  相似文献   

19.
先秦时,告子从“生之谓性”的前提出发,提出了“性无善无不善”论,与此相对,孟子提出了“性善论”。孟子坚定地认为人性本善,强调了人心修为的重要性,把人性问题诉诸个人的道德自觉,突显了道德修养的个人责任和行为主体在这种“成己”的修养中的道德自律性,实现了对告子人性论的超越。  相似文献   

20.
董仲舒的人性论是孟子,荀子人性论之二化生出的新一,也是三;三不同于孟子的人性论,亦不同于荀子的人性论,三是悖立整合的新的人性论.董仲舒以阴阳之天道论人性,表现了其天人相应的哲学思想.其人性论的基本内容:人性有善有恶,善主恶从,即性未全善;性善是质,质朴而未觉醒,具有为善的可能性,而没有表现为现实性,即性未善.人性之善主恶从,故人性基本上是值得信赖的, "天地之性人为贵",仁义礼智信在人性上获得了根据.人性中有恶,且性善是质,充分肯定了后天之道德教化与礼义制约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