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复旦大学中文系张虹倩在《也论“教”的使役和被动之间的转换》一文中指出:使役动词“教”由“教唆”义演变为一般意义上的使令动词,继而又发展成为表被动的介词。“教”的被动用法萌芽于初唐,发展于中晚唐,至宋代已为常见。  相似文献   

2.
“双宾语”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双宾语” ,是指表示给予或取得意义的动词带上两个宾语 ,其中一个宾语通常指人 ,靠进动词 ,称之为间接宾语或近宾语 ;另一个宾语指事物 ,离动词远一些 ,叫直接宾语或远宾语。如 :“老师教给我们许多知识”就是双宾句。句中的“我们”是指人的近宾语 ,“许多知识”是指事物的远宾语 ,也就是说 ,动词“教”涉及的对象有两个 ,即“教”与“我们”、“许多知识”之间都存在着动宾关系。但近宾语“我们”与远宾语“许多知识”之间不存在任何结构关系。现行中等师范学校语文教科书《现代汉语知识》(试用本)第二册在叙述双宾语时 ,列举了三…  相似文献   

3.
新的教学大纲,对文言虚词的要求虽然降低了,但有些句子中的词也有明确的必要,在教学中,教者能言之成理,学者能明其究竟。笔者认为,《孟子·得道者多助》中“多助之至”的“之”在教学中就存在偏颇。 诸多参考资料、练习册,对该句中的“之”解释为“到”,有些材料未注明词性,有些材料干脆解释成动词,笔者认为本句中的“之”解释成动词甚为不妥。 就“之”字而言,在文言文中的语法意义。大致可分为三种词性,即:代词、助词、动词,其他两种不必赘述,就动词的用法,举儿例稍作分析。例: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古代 ,大诗人、大散文家为了找到一个准确传神的动词 ,往往煞费苦心 ,有的甚至达到了忘我的地步。如 :贾岛“推敲”的故事 ,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一词的故事等。在小学语文教材中 ,也有不少传神准确的动词 ,抓住这些动词 ,含英咀华 ,比较品味 ,能培养语感 ,陶冶情操 ,起到“四两拨千斤”之效。请看以下教例 :飞”出来的情谊教例 :草原》师 :请同学们仔细读下面两句话 ,注意划线的词。“群马疾驰 ,襟飘带舞 ,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车跟着马飞过小丘。”联系课文想想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生 :我体会到了穿着色彩鲜艳…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古代,大诗人、大散文家为了找到一个准确传神的动词,往往煞费苦心,有的甚至达到了忘我的地步。如:贾岛“推敲”的故事,王安石“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一词的故事等。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也有不少传神准确的动词,抓住这些动词,含英咀华,比较品味i能培养语感,陶冶情操,起到“四两拨千斤”之效。请看以下教例。  相似文献   

6.
本文探索了蒙古语“女婿”、“媳妇”、“嫂”称谓的词源。认为“女揖”来源于蒙古语“送”意义的动词“媳妇”来源于“拿、取”意义的动词barin;“嫂”是在“媳妇”的beri上附加-gen派生而来的。  相似文献   

7.
术语“动词”(简称“动”),汉语语法分析中在不同的意义上使用它。 1.词类名称,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这种用法在语法学界几乎是一致的(《马氏文通》用“动字”)。同时它可以被限定表示动词中的小类,如“及物动词”、“能愿动词”、“趋向动词”等;也可以用来限定其功能、意义相当于动词  相似文献   

8.
也论“教”的使役和被动之间的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役动词"教"由"教唆"义演变为一般意义上的使令动词,继而又发展成为表被动的介词。"教"的被动用法萌芽于初唐,发展于中晚唐,至宋代已为常见。"教"的语法化过程主要受到以下诸因素的影响:泛义动词"教"的搭配功能扩展、句首NP的次类变换、动词涉及对象的移位、与介词对举的格式等,但最重要的致变因素还是动词意义和语境意义。  相似文献   

9.
“为动用法”是古汉语中一种词类活用现象。它是由“为动词”和一些名同、一般动词等非“为动词”活用,以表示为动的意义,非为动词活用作为动词称之为“为动用法”,为动用法一般包括动词为动用法和名词为动用法两种情况。  相似文献   

10.
“[轼]作动词用,扶住车前的横木。”这是上海教育出版社九年制 H 版语文课本中的一个注解。“轼”作动词,是文言文中词性变化的需要,然而把《曹刿论战”中的“轼”也作动词,就欠妥当,特提出来探讨。“登轼而望之”,是承接“下视其辙”后的连续性动作,用现代话说就是登上车前扶手的横木,瞭望败敌溃逃情状,按“上教  相似文献   

11.
对《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程内容小学阶段“内容要求”的动词按“目标类型”和“学习水平”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发现:动词使用倾向反映了课程的性质;“技术与工程”领域动词使用超常;动词分布整体符合规律,但在部分领域和学段出现缺位和错位。需重视“跨学科整合”学习,通过动词实现学习目标的进阶型式分布、行为化转换和表现性评价,促进“教-学-评”的一体化,落实学科育人总目标。  相似文献   

12.
古汉语中,这两个字均可用作动词,但意义差别较大。“具”作动词,表示“准备,具有”。如:《左传·郑伯克段于鄢》:“缮甲兵,具卒乘。”——准备好步兵和兵车。《雁荡山》:“亦雁荡具体而形微者也。”——具备形状而规模较小。而“俱”用作动词,则表示“在一起,同去或同来”。如:  相似文献   

13.
从出现在动词后面的“给”所联系的动作行为来看,动词后的“给”主要有“给予”和“允让”两种意义,本文主要考察动词和表示“给予”意义的“给”一起构成的“V+给”句法结构所能出现的句式。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词汇意义、结构及意义、历史来源、语境制约意义四个方面来研究徐州方言中的泛义动词“玩”。“玩”作为泛义动词可以代替许多具体动词 ,其词义和用法都相当丰富 ,但它并不是万能动词 ;它可以连带宾语、补语 ,“玩”和它的连带成分可以构成短语或动词在句中作谓语成分 ,“玩”可以带“着”“了”“过” ;徐州方言“玩”的泛义性质也可以在历代作品中找到它引申的痕迹 ;词汇成分、语句、结构对“玩”的具体意义都会起到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本文首先指出《现代汉语通论》将“告诉、回答、教、问”归入了“认定”义双宾动词的不妥,为其重新建立了“传播”义的范畴,并分析了“传播”类动词的价数,接着借鉴言语交际理论和传播学理论建立“传播”义动词的“语义配价”框架.然后考察了“传播”义动词的价数和“语义配价”框架之间的关系.进而指出汉语语法的意合网络和“语义配价”等理论的不足.均需有待完善或引入“语用配价”等新的理论。  相似文献   

16.
“将谓”是唐代出现的认知动词,它来源于认知动词“将”和“谓”的连用,“将”和“谓”都有“认为”“以为”的意义。“将谓”和“将为”不是通用关系,两者来源不同,是两个不同的认知动词。  相似文献   

17.
“上”是现代汉语中的基本词语,其意义繁多、用法复杂。现代汉语中“上”既可以做名词又可以做动词,做动词时既可以做动作动词(谓语)又可以做趋向动词(补语)。在山东单县话中,动词“上”出现了一些不同于普通话的用法,特别是出现了交互动词的用法。凡是在语义上要由两个方面的人或物同时参与才能实施的动词就是交互动词。山东单县话中“上来”“上不来”就是交互动词,意思是“合得来”“合不来”。一、论元角色交互动词所构成的事件(event)一般需要两个论元角色同时参与,即主体成分“N1”和从体成分“N2”。例如:(1)我给俺哥上来喽,俺定母…  相似文献   

18.
山西各地方言的构词成分中普遍有一个词头“圪”(在不同地区读音有差别),这个“圪”本身没有词汇意义,仅有一部分构成动词的能表示某种语法意义,其余大多数连语法意义也不表示,只能看作表音词头。以它为词头构成的词有名词、动词、形容词、量词和象声词。不过,这个词头的活跃程度各地不一样,比如在晋中等地,就很活跃,带“圪”的词很多,在动词前表示某种语法意义的用法几乎具有开放性,以致可以  相似文献   

19.
说“起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动词用法词典》2117个动词义项后搭配“起来”的情况的考察,从句法结构、语义方面分析“起来”的用法,认为“起来”有三种不同的用法:1.动作行为动词、2、趋向动词、3.表示一定的语法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一书中,曾精辟地论述了“使动词”和“意动词”的问题.而后,有些专家学者又进一步探索到:古汉语的动词尚有“为动”用法和“与动”用法这两种特殊的语法规则.这些学术创见,诚然颇具意义,价值甚大.除此之外,近年来我还发现:古代汉语的动词尚有一种新的用法——即“向动”用法.这种动词,姑且称之为“向动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