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进军江南,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自1949年4月21日起,第二、三野战军百万雄师从江西湖口至江苏江阴的千里长江战线上渡江;第二阶段是5月14日,第四野战军及第二野战军的一部在鄂东团风至武穴间200余里的地段上渡江。鄂东是渡江战役的滩头主阵地之一。鄂东人民支援渡江战役,作出了重要贡献。本文试就此作一粗浅论述,以纪念渡江战役胜利50周年。  相似文献   

2.
渡江战役的历史背景:1.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以后,国民党军大部主力基本被消灭,为了赢得时间,重整军力,国民党政府一手与中共和谈,另一手则积极组织长江防御,企图借长江天险阻止人民解放军渡江南进。2.中共决心将革命进行到底,一方面以极大的耐心同国民党举行谈判,争取和平渡江,解放全中国:另一方面准备发起渡江战役,  相似文献   

3.
1938年6月至10月的武汉会战,是抗日战争初期中国投入兵力最多、战线最长、坚持最久的一次战役,战场遍及皖中、皖西、赣北、豫南,鄂东广大地区。在整个武汉会战中,有重要战役数十次、大小战斗数百次,其中最重要的战役之一是8月30日至9月29日发生在鄂东的广济(指当时的广济县城,今梅川镇)田家镇战役。本文试对此战役作专门论述。  相似文献   

4.
1938年6月至10月的武汉会战,是抗日战争初期中国投入兵力最多、战线最长、坚持最久的一次战役,战场遍及皖中、皖西、赣北、豫南、鄂东广大地区。在整个武汉会战中,有重要战役数十次、大小战斗数百次,其中最重要的战役之一是8月30日至9月29日发生在鄂东的广济(指当时的广济县城,今梅川镇)田家镇战役。本文试对此战役作专门论述。一、战前的形势和作战部署地处中原的武汉素有“九省通衢”之称,其军事战略地位显而易见。自南京保卫战开始,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迁至武汉。进行武汉作战,占领武汉,是日本帝国主义妄图霸占整个中国的重…  相似文献   

5.
刘丽华 《高中生》2011,(22):46-47
开始时间:1948年11月双方主力数量:国民党约80万人,解放军约60万人。战况: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中规模最大、歼敌最多、战况最激烈的一次大决战。我军在兵力装备上处于劣势的情形下,歼灭敌人55万余人。淮海战役实现了把国民党主力部队尽可能多地消灭在长江以北的战略  相似文献   

6.
1949年7月至1950年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为解放舟山群岛发起渡海登陆作战。双方动用兵力近30万人。舟山战役的胜利是毛泽东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军事原则的胜利。一1949年4月以后,国民党军队退据浙东海岛,舟山群岛成为军事重地。国民党浙江省保安司令部、浙江省军管区司令部、浙江省警备司令部、浙江省绥靖司令部等省级军事机构均安置在此。5月9日至16日,蒋介石携蒋经国在全塘、舟山、普陀山、朱家尖、登步、桃花、虾峙、六横和镇海一带巡视,策划防务。5月12日,国民党在定海成立舟嵊群岛防卫司…  相似文献   

7.
粟裕在淮海战役中的历史功绩大致可概括为三个方面。即淮海战役谋划阶段,力谏中央暂缓分兵渡江南进,为淮海战役的发起奠定了基础;淮海战役主攻战场,屡出奇招,分割包围国民党军各兵团,实现各个歼灭的战略目的;淮海战役后勤补给战线,精于筹算,有效保障部队后勤供应,保证了战役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8.
1945年10月21日至11月2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为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向解放区的进犯,继上党战役之后,在邯郸又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歼灭战——邯郸战役。这次战役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中条山战役从1941年5月7日开始,至5月27日结束,历时20天。它是国民党正面战场中期抗战的一次重要战役,也是抗战第四年度唯一失败的一次重要战役。因此考察中条山战役并研究其失败的原因,无论对确认国民党广大爱国官兵在抗战中的重要作州,还是对揭露重庆国民政府中期抗战指导方针上的消极性,都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今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胜利40周年。虽然这一战役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和意义,正如毛泽东所说,中国出现了“天翻地复慨而慷”、“人间正道是沧桑”的形势。然而令人不解的是,40年来,我们对它的研究却十分不够。本文不打算探求这一现象的原因,只就这一战役的意义谈一些不成熟的见解,抛砖引玉,期望有助于促进渡江战役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淮海战役是我军在解放战争时期战略决战中历时最长、规模最大、歼敌数量最多的一次战役。在战役期间,《人民日报》作为中共中央华北局机关报,对战役的整个过程进行了详细的宣传报道。其重点报道了淮海战役三个阶段中的人民解放军获胜和国民党军溃败情况、投诚起义的国民党官兵情况、共产党对国民党军的思想政治工作情况、共产党员和人民解放军的英勇事迹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支援前线的情景等。这些宣传报道对鼓舞人民解放军士气、各个击破敌人,鼓励民众支援全国解放事业以及取得最后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渡江战役中,渡江时间的决策是基于政治和军事考虑而做出的。其中,军事中的后勤因素对于渡江时间的决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解放军渡江部队经过充分的准备,在长江以北各解放区人民的大力支持下,为渡江作战筹集了大量的物资与粮食,确保前方作战需求,渡江后群众工作的展开,保证了渡江战役的胜利进行。中共中央重视前线部队的后勤准备,在渡江时间的确定过程中尊重和采纳总前委关于后勤状况的报告与建议,取得了渡江战役的胜利。  相似文献   

13.
豫湘桂战役是抗战后期中国战场上最大的一次战役。也是国民党自相持阶段以来失败最为严重的一次战役。它使国民党的统治出现了严重危机,也使国内各种政治力量的对比消长、各种政治关系的分化组合出现了新变化,影响了中国政局的走向.同时也影响到了抗战时期的中美关系,是史迪威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4.
大江重渡     
伟大的淮海战役胜利结束以后,我第二、第三两大野战军百万雄师立即挥戈南下,开始了又一个伟大的战略行动——打过长江,解放江南,解放全中国。我们军在渡江战役中担任中路兵团第一梯队的战斗任务,于一九四九年三月进抵长江北岸巢湖、无为一带。巢无地区是抗日战争时期皖中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区域,我们这个军的一部分就是在这里创建和成长起来的。这一块根据地是我们在日本鬼子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夹攻中创造出来的。在这里,每一座山,每一条水,每  相似文献   

15.
淮海战役胜利结束,华东解放区除山东之青岛及长江北岸极少数据点外,已为我軍全部解放,国民党反动统治的首脑地区南京、上海,便暴露于我軍面前,我們第二、第三野战軍乘胜南下,准备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 四月份前委部署,以八兵团所属四个軍,从正面强攻南京,打下国民党首都,根本推翻反动统治。至渡江前夕,在前委召开的作战会议上,决定改变原来部署。粟裕副司令員对我們说: “根据中央指示:二野三野百万大軍南下,全线突破千里江  相似文献   

16.
1945年10月21日至11月2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为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向解放区的进犯,继上党战役之后,在邯郸又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歼灭战——邯郸战役。这次战役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60年前的淮海战役,人民解放军一举歼灭国民党军55万余人,使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获得了解放。当时,我在被中央军委授予“济南第一团”荣誉称号的华东野战军9纵75团7连任指导员,亲历了淮海战役中的一些重要战斗。虽然时过60年,那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战斗场景,依然历历在目,难以忘却。  相似文献   

18.
<正> 一、渡江战役时间的争议。一九四九年四月,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胜利结束后,我人民解放军挥百万之师,向南挺进,饮马长江,威摄江南,直逼钟山,揭开了渡江战役的序幕。四月二十三日解放南京,摧毁了国民党政治经济中心,宣告了蒋家王朝的灭亡。因此,渡江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史上光辉的一页,在古今中外战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关于渡江作战的伟大事迹已经史不乏书。但史学界、理论界长期对渡江战役时间研究的说法颇多,很不一致。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五种: 一种认为渡江战役是“四月二十日我军发起渡江战役……五月二十七日解放上海,  相似文献   

19.
豫湘桂战役,是抗日战争后期日军为打通中国大陆交通线,于1944年4月到1944年12月,向国民党战场的豫湘桂地区发动的一场规模空前的带有战略性的进攻战役。日军称之为“一号作战”。国民党军队在这次战役中,屡战屡败,造成抗战以来国民党战场的第二次大溃退。一日军大本营迫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形势的急剧变化,在1943年秋天,就开始酝酿发动这次战役。 1943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大转折的一年。当年夏季,苏军粉碎了德军的夏季攻势,10月开始反攻,苏德战场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折。在地中海战场,7月,英美盟军在西西里岛登陆,9月,意大利投降,德意日轴心同盟开始瓦解。在太平洋战场,美军经过中途岛、瓜岛战役后,已转守为攻,先后攻占了阿留申群岛、新乔治亚群岛。日军的舰艇与飞机被大量击毁,开始丧失了制海与制空权,面临海上交通被切断,太平洋的日军有同本土失去联系陷入孤立无援的危险。  相似文献   

20.
孙侃 《初中生》2006,(9):28-31
毛泽东的新闻稿《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生动地报道了我军突破国民党反对派防线胜利渡过长江的伟大场面,为了再现那个特殊的时代和相关历史细节,本期特别刊发亲历渡江战役的一个普通士兵的回忆。[编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