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红学史话(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题咏派的眼光和题红诗的价值题咏派同评点派和索隐派一样,是“旧红学”中的一个主要派别。题咏之作出来已久,也不为《红楼梦》所独有,但《红楼梦》问世之后,由于它耀眼的思想光辉和惊人的艺术魅力,所吸引的题咏者是其它古典文学作品望尘莫及的。一粟所编《红楼梦卷》收录了七十余家题咏《红楼梦》的诗、词、赋、赞近千首,为数已经相当可观,但据说也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如果“把有关《红楼梦》的续书、戏曲、专著、诗词等等的  相似文献   

2.
林黛玉与薛宝钗是《红楼梦》中的两位重要人物,研究《红楼梦》不可不研究黛、钗,而研究黛、钗自然就要涉及到她们二人之间的关系问题了。她们之间的关系如何?自《红楼梦》一书问世以来,不少读者与研究者大都认为林、薛乃是一对著名的"情场冤家",并且根据各自的主观审美爱好,又使之形成了三个派别,即拥林派、拥薛派与双拥派。持双拥派者属于折衷主义者,自可不论。拥林派认为,薛宝钗奸诈邪恶,阴险毒辣,阿谀逢迎,挑拨离间,为了争夺"宝二奶奶"的宝座,不惜"对林黛玉  相似文献   

3.
张婷 《大学生》2013,(Z1):114-115
正在中国,《红楼梦》研究历时200多年,演化的派别繁多。红学主要包括曹学、版本学、探佚学、脂学,而红学流派更有评点派、题咏派、索隐派、考证派、解梦派、辩伪派等等。其中,索隐派们透过字面探索作者隐匿在书中的真人真事,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中考索出"所隐之事,所隐之人"。例如,刘心武从周汝昌先生考究的红楼梦中秦可卿人名的谐音"情可倾"的探佚入手开拓自己的红学研究。在西方,有西方《西游记》之称的魔幻巨著《魔戒》系列和脍炙  相似文献   

4.
沈谦《红楼梦赋》是嘉道之际题咏《红楼梦》中别具一格的作品。作者在科举失意、穷困潦倒时借阅小说,写下这组律赋,展示了对小说虚构性、色空观的理解,流露出赞赏、同情小说中的青年女性的倾向。以律赋写小说,体现了推崇俗文学和嘲讽经世致用的意趣,与当时以“红学”调侃经学的思潮相一致,是一种极富意味的写作方式。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典小说中,题咏《红楼梦》的诗词曲赋之丰富堪为第一。这些题红诗是红学研究中一座丰富的宝藏,但学界对其关注却最薄弱。综观近30年的研究,或作整体的评析,或引为考证资料,或是笺释赏析,或是对新发现的评介等,视角和方法都相对单一。当然,近些年的研究也显示出了此领域已渐引起学人的注意。  相似文献   

6.
"红"是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中的一个重要"眼目"。本文分析了"红"这个中华文化重要意象对表达《红楼梦》这部作品的主题思想所起的作用,以及霍克斯在翻译中改"红"为"绿"对原作意义造成的巨大损失,指出译者在翻译处理具有重大意义的文化词语及意象时,应该树立并实践"文化融合"观,以利于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  相似文献   

7.
题咏为清代才媛最为普遍的红楼接受模式。这种模式灵活运用于各种场合、各种不同的时空情境,表达她们对《红楼梦》各种议题的所感所思。清代才媛的红楼接受,是文学与生活交织的型态,聚焦于《红楼梦》原著的题咏,无疑是缘自才媛自身现实生活体验的有感而发;聚焦于才媛生活的题咏,亦显然是深受《红楼梦》原著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形成的现实延伸。清代才媛的红楼接受既有较为充分的自足性亦有相当程度的开放性,而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现象,清代才媛的红楼题咏与主流(男性)社会的红楼题咏形成对话关系,得到更为丰富多元且别具性别意涵的表述与发展。不仅体现红楼接受的文学/学术意义,还更体现了清代现实的社会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2013,(1):114-115
在中国,《红楼梦》研究历时200多年,演化的派别繁多。红学主要包括曹学、版本学、探佚学、脂学,而红学流派更有评点派、题咏派、索隐派、考证派、解梦派、辩伪派等等。其中,索隐派们透过字面探索作者隐匿在书中的真人真事,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中考索出“所隐之事,所隐之人”。例如,刘心武从周汝昌先生考究的红楼梦中秦可卿人名的谐音“情可倾”的探佚入手开拓自己的红学研究。  相似文献   

9.
朱瓣香和他的《读红楼梦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自其诞生之日起,历代文人的评点就层出不穷,形成了规模宏大的题红诗系列。《读红楼梦诗》即是一组创作于清中期的评红诗,作者朱瓣香吟咏了大观园中的六十多位人物,还别出心裁地对小说中暗含象征意味的名物进行品题和解读,并在诗中融入自己的身世之感,从而赋予了题红诗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10.
张胜利 《丹东师专学报》2011,(5):109-113,129
《红楼梦》中众女儿的形象,从不同侧面折射出"东方女性"之美的闪光点;同时她们在特定的历史、社会环境中又深受双重人格的困扰。吕启祥先生的论红文章,特别是《〈红楼梦〉与中国现代女性文化形象的塑立》一文,从女性的独立人格与主体意识出发,深刻解析了《红楼梦》中"东方女性气质"的多重文化内涵;提出作为审美主体的红楼女性如何在审美活动与文化自觉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素质,完善自我的命题;阐述了《红楼梦》一书与现代女性文化形象之间的关系;明确指出应恢复和确立《红楼梦》在世界女性学学术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作为小说家评论百二十回《红楼梦》,王蒙是第一人.他以高鹗续的《红楼梦》为依据,发表自己的观点,关注《红楼梦》文本本身,从文本阅读中欣赏《红楼梦》的文学艺术,从文学鉴赏的角度去研究《红楼梦》,因此在这一点上,王蒙的《红楼梦》研究与小说批评派红学是相同的.因此具有考证派与索引派所没有的优势,弥补了考证派与索引派的不足.  相似文献   

12.
满纸荒唐言,一曲女儿歌--《红楼梦》的女性主义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运用女性主义的有关理论从《红楼梦》中对男性角色的处理和人物塑造等方面进行解读,认为男性是《红楼梦》中的退席者,贾母、凤姐是正位者,贾宝玉是个性别叛逆者,进而认为曹雪芹虽非一名严格意义上的女性主义作家,但却有着强烈的女性主义意识,一部《红楼梦》就是一曲女性的颂歌。  相似文献   

13.
《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许多文学家、学者都极力推崇《红楼梦》,甚至还衍生出了专门研究红楼梦的"红学"。《红楼梦》中除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童叟皆知的人物外,还有元春、迎春、探春和惜春等封建贵族家庭中的青年女性代表。本文将简单分析一下《红楼梦》中四春的性格,从她们不同的性格特点下相同的悲剧结局中归纳出封建社会女性的命运概况。  相似文献   

14.
香菱:从女性符号到结构符号--论《红楼梦》的叙事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索了《红楼梦》中赋予香菱的独特命运。她的名字和遭遇,构成了对存在于文本之内与文本之外的女性的集体命运的象征。香菱作为《红楼梦》中的一个女性符号的同时,随着命运的迁延转化为小说结构的符号。“香菱“这一角色几乎贯穿于红楼始终,成为文本叙事结构的或隐或现的构建者、连缀者。  相似文献   

15.
阿尼玛原型是荣格对男性身上所具有的女性特质的一种概括,作为《红楼梦》灵魂人物的贾宝玉很突出地显现了这一特质。准确地把握贾宝玉身具的女性特质对于理解整部《红楼梦》的意含将是非常重要的。贾宝玉的女性特质从神奇性地被赋予,到在现实中地投射,再到最终地无可投射,深深相关地始终是一个"情"字,他想以"情性"化解世间的暴虐,但冷酷的现实终究抹杀了他的女性温情。他的悲剧,预示着曹雪芹"以情补天"的美好愿望的破灭。  相似文献   

16.
《考试周刊》2016,(20):15-16
作为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红楼梦》中有大量颜色隐喻,尤其是"红"的隐喻。鉴于目前颜色隐喻及其翻译研究的缺乏,本文在概念隐喻理论框架下,通过对《红楼梦》中"红"隐喻及其英译策略的分析,探寻其隐喻意义、目标域及两英译本中译者对其所采用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7.
中国称谓语蕴含的尊卑礼数、体现的喜恶情感是传统文化的折射。《红楼梦》中女性称谓语丰富。其中美称作为对他人称颂恭维的称呼,可以看出当时社会意识形态和文化道德传统对女性的影响和规范。《红楼梦》中的女性倨称仅有一处,具有游离于主流文化之外的特定意义。  相似文献   

18.
林小红是《红楼梦》的第一号小丫鬟。明义《题红楼梦》绝句第八首专写了小红。在最早的《红楼梦》里(《红楼梦》成书过程的第一步),小红与玉狸(晴雯)、猖儿(袭人)鼎足而立。在庚辰本里,一等管家之女林小红不当小姐当小丫鬟。林之孝夫妇的低调令人赞叹。庚辰本第二十六回写的佳蕙所言。令人感到奇怪。林小红的家庭背景的变迁涉及到复杂的成书过程。仅仅从林小红与晴雯这一对丫鬟的关系来看:《红楼梦》成书过程的第二步是——怡红院里增加了很多丫鬟,其中有麝月,“笑教开镜与梳头”情节中的小红,换成了麝月。《红楼梦》成书过程的第三步是——小红的“老子娘”是三等仆人、仆妇,晴雯的“老子娘”是一等管家。《红楼梦》成书过程的第四步是——小红开始姓林,其父名林之孝,其母林之孝家的在第五十七回看望宝玉,因姓林而被贾母“赶出”怡红院。小红的“老子娘”变成了一等管家。睛雯变成了孤儿。  相似文献   

19.
清代评论家对《红楼梦》中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形象评价褒贬不一。脂砚斋在薛宝钗与林黛玉之间并没有厚此薄彼,评点派关注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品德,题咏派以赏玩心理评价林黛玉和薛宝钗。他们对林黛玉、薛宝钗形象的评价可以用读者期待视野理论进行分析。读者期待视野受到时代背景、生活经验、知识储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读者期待视野的变化,影响评论家对林黛玉、薛宝钗形象关注点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时代女性形象是茅盾小说创作的一个母题。茅盾通过《蚀》、《虹》、《腐蚀》等小说的创作,真实地再现了“五四”落潮后的时代女性在新的历史转换中的人生演变轨迹。这一母题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它与茅盾早年投身妇女运动、《红楼梦》女性现的影响以及作者深层的文化心理意识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