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一、什么是句群句群,又叫句组或语段.是前后衔接连贯的一组句子。一个句群有一个明晰的中心意思。例如:①(一)我们向沙漠进军,不但保护了农田,开辟了绿洲,而且对交通线也起了防护作用。(二)包兰铁路从银川到兰州的一段.要经过腾格里沙漠.其间中卫县沙坡头一带.风沙尤其厉害。(三)那里沙多风大.一次大风沙就可以把铁路淹没。(四)有关部门在一九五九年成立了沙坡头治沙站,进行固沙造林的工作。(五)这一工作已提前完成。(六)包兰铁路通车以来.火车在沙漠上行驶.从来没有因为风沙的侵袭  相似文献   

2.
复句与句群     
数学语言中,解释性语言和应用题中都常使用复句和句群。由于应用题的理解在数学教学中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因此,本文主要以应用题为例讨论一下数学语言中复句与句群的主要类型、特点及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语文教学通讯》1995年第9期上刊登了樊敬亭、李玉清二人写的《这个语段有两个结论吗》的文章,阅后似有所“悟”,现写出来以共勉。 先谈句群与段落问题。句群又称语段,是语言的一级单位,段落是文章篇章结构的一级单位,二者分属不同范畴的概念。在具体文章中,句群与段落又交叉重合在语言这个载体上,从形式上看,出现三种情况:一是句群=段落;二是句群<段落,三是句群>段落。 再谈层次问题。句群可以划分层次,这是研究句与句之间各种关系的需要。句群的层次像划分多重复句那样,第一层可在前、可在中、可在后。如果是并列关系等复句扩展而成的句群,还可能出现几个第一层。划好层次,又需注上关系。段落也能划分层次,这是研究段落深  相似文献   

4.
杜娟 《考试周刊》2014,(52):82-82
翻译中重视复句和句群的推理,是翻译理论学习的重要知识。本文以多种例证证明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5.
从复句和句群的定义、类型、特点,关联词与关系词的比较来区分复句和句群,同时,在段落中分析复句和句群的不同作用,使我们对复句和句群有新的认识,达到能正确地运用复句和句群。  相似文献   

6.
所谓句群,就是意思紧密相关的句子组成的语言单位,句与句之间要以句号,叹号、问号等表示句意结束的符号作为标志。每一句群都有一个中心意思,这是按一定的合理的顺序连缀起来的语言片断,句群也叫语段。或叫句组。句群构成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靠语序;如: (1)两边是黑黝黝的群山。东边是流水汤汤的延河,隔河是清凉山,南边是隐隐约约的古城和城上的女墙。北边是一条路,沿了延河,蜿蜒过蓝家坪,狄青牢,直通去三边的阳关大道。(吴伯箫《歌声》) (2)我这时突然感到一阵异样的感觉,觉得他满身灰尘的后影,刹时高大了,而且愈走愈大,须仰视才见。而且他对于我,渐渐的又几乎变成一种威压,甚而至于要榨出皮袍下藏着的“小”来。(鲁迅《一  相似文献   

7.
为了更确切地把握段落,有必要将段落与句群进行比较。所谓“段落”亦即“段”或“自然段”。在形式上,它有明显的标志,一段开头要空两个字的位置,另起一段时要换行。段落是文章最基本的构成单位,是就篇章结构和文章内容的角度而言的。而句群也叫“句组”,是由句子和句子组合而成的表示一层意思的言语单位。首先,句群是由句子与句子组合而成的,它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句子。在语流中一个句群表示一层意思,它所包含的两个或几个句子相互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再次,句群的句子与句子的组合关系有时借助于“因此、但是”等关系词语,组合起来  相似文献   

8.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复句、句群辩误陈开孟对于复句、句群层次关系的分析,可以根据分句与分句之间或句子与句子之间的意义关系去分析,也可以根据形式(关联词语和标点符号)去分折。不过,在分析时,二者要结合起来,并且要以意义关系为主,以形式为辅;否则,将会出现一些...  相似文献   

9.
句群 ,也称句组 ,又叫语段 ,它是由句子和句子按一定的逻辑思维组合而成的表达一层意思的语言单位。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 ,当句群与复句、自然段互相穿插交叉在一起时 ,往往难于识别和理解。其实 ,句群、复句、自然段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三个不同的概念。科学地理顺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 ,认识、研究、掌握其特点 ,对于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是很有帮助的。下面试从两个方面谈谈句群与复句、自然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一、句群与复句的区别和联系(一 )句群与复句的区别一般说来 ,单句和句群是很容易分清的 ,最容易混淆的是复句和句群。不过 …  相似文献   

10.
在语文写作训练中议论文写作是学生较难掌握的,要想使学生掌握议论文的写作技巧,就要使学生掌握对论据的多层次、多角度的分析、推理、归纳、总结得出中心论点的论证过程。建立多种推理关系是复句和句群的教学。注重复句和句群在议论文写作中作用是提高学生议论文写作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复句与句群转换例析河南濮阳县教师进修学校李家林《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试用)》指出:“有些句群可能改造成一个复句或者多重复句。有些复句、多重复句也可能改造成句群,视表达需要而定。”“视表达需要而定”,这就告诉我们:复句与句群的转换,不能离开表达的实践...  相似文献   

12.
段的指导是小学中段阅读与习作教学的重点,习作的本质就是学习书面表达.书面表达是一项技术,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与基本方法.教学中,教师忽视对段的内部结构及其客观规律、习作基本方法的指导;而让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样写就怎样写,这样学生弄不清楚这段话的结构组成,更不能领会这段话的写作方法,对写什么、怎么写无从下手.  相似文献   

13.
作者就句群、层次与段落三个概念,从含义差异、概念交融错综及其它们的作用等方面,作一个探讨性的阐述。  相似文献   

14.
《中学教学语法提要(试用)》(以下简称《提要》)引进了句群问题。学习和研究句群是很重要的。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句司数字,待相接以为用;章总一义,须意穷而成体”,“章句在篇如茧之抽绪,原始要终,体必鳞次”。这说明他从文章研究中,早就已经意识到,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对集句成篇的重要性了。现在,《提要》把它提到议事日程上  相似文献   

15.
在中专语文教学中,写作训练的重点应是议论文,这已经得到了教者与学生的认可。但是,学生的议论文写作的实际状况还是不能令人满意。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对材料的掌握不少,中心论点明确,选材比较准,文章结构层次清晰,论证方法使用也很精心,但是文章给人一看,就会让人产生论述乏力,线条过粗,整篇文章就像只有一个空壳的感觉。究其根本,是对材料不能更有效、更科学地利用,不能对材料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  相似文献   

16.
我们发现未能准确地填写关联词的因素颇多,具体地说,对一个复句或句群,不会从整体上认识它,便不能把握住关联词语是在复句和句群中起“纽带”的作用,信手拈来,乱填一通;或者没有掌握关联词语在句中的运用规律,对一些固定格式、搭配习惯缺乏了解,结果张冠李戴,或者前后不顺畅。特别值得指出的是,有些关联词语后面又套用关联词语,究竟哪个适用范围大一些,即“管”得长一些,哪个“管”得近一些,最容易引起错乱,例如:“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如果我们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可以不难看出:“因为……所以”是大层次,“管”得长一些,“如果……就”则只在“所以”部分里起作用。解决上述问题的办法,最基本的还是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从宏观上把握整个复句或句群的意思,并把每个分句的意思及其相互关系弄清楚,初步确定大关系,再看小层次,在确定时把关联词语  相似文献   

17.
我院中文系主任王缃副教授长期从事现代汉语及汉语专题等课程的教学工作。他任课能将汉语语法规律的讲授与语言实践的指导紧密地结合起来,一扫空谈理论之弊,受到学生和同行的好评。一九八○年他积多年教学之经验编著《语法知识与运用》一书(铅印,高校内部交流)。该书设“运用探索”一编,给语法知识的运用以重要地位,使初学语法者能够学以致用。一九八一年他又在前书的“运用探索”编的框架基础上扩充成为他的新著《复句·句群·篇章》。这部新著先后在学生中作为教材连续使用三年,  相似文献   

18.
段落和层次     
阅读一篇文章,要明确它的内容和中心思想,就必须弄清楚它的段落和层次。段落,是根据文章内容划分的部分,它和文章的结构有关。要分清段落,才能懂得文章的内容,理解文章的结构。段落根据文体结构的需要,分成自然段和段层。几个句子或几个句群组成一个自然段(句群大于句子小于自然段),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几个自然段组成一个段层(有的称为意义段),表达一层完整的意思。有的段落,为了表示  相似文献   

19.
对复句作话语分析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分析复句的话语结构,二、解释复句的话语连贯性。本文拟探讨并列复句和承接复句的话语结构。 在话语中,尽管并列复句和承接复句有着各种各样的结构形式,但我们根据结构的生成性可推论这些结构形式必定是由最基本的结构形式发展而来的。苏联一语言学家在研究逻辑思维结构形式的基础上提出了连贯话语的两种结构形式:平行结构、链式结构,并认为这两种结构形式分别反映了思想发展的平行性质和链式性质。我们用公式把这两种结构形式表示为:  相似文献   

20.
语法是语言的结构规则,我们学习汉语语法,掌握汉语语法的基本知识,用理论指导汉语学习的实践,就会使我们在学习中不犯或少犯汉语表达上的错误。现代汉语语法学习中,紧缩句同单句(连动句)的区别、与复句的区别是一个难点,鉴于此,本文主要阐述紧缩句与单句、在语气上单句和复句、紧缩句与复句、单句和复句的区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