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2003年,福建省委、省政府为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项目带动战略,体现统筹协调,提高发展层次,积聚要素平台,增强合力载体,从项目、技术、资本、人才入手,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步伐,决定举办“中国&;#183;福建项目成果交易会”,作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中国&;#183;福建项目成果交易会”每年一次,时间均为6月18日,简称“6&;#183;18交易会”。4年来,“中国&;#183;福建项目成果交易会”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成功对接项目11621项,总投资1684.61亿元,参会人数13万多,参与单位已从国内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境外机构等发展到10多个国家,“6&;#183;18交易会”已从区域性走向全国,迈向国际,成为福建的一项品牌工作。  相似文献   

2.
西藏的马先蒿属植物及其来源与演化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西藏地区马先蒿植物的分类、演化、地理分布和来源进行了初步探     讨。     1.本属植物种类在西藏非常丰富,有108种,为全国总种数的33%。其中     特有种35个,占总种数的35.9%。这一特点在藏东南地区表现尤为明显,这里     拥有全西藏82.7%。的种类和88%。的特有种。     2.从花、叶征状与演化关系来看,在藏东南地区具有从原始的互生叶无齿类     型和对生叶有齿类型到有喙、有管的进化花冠类型,而且在演化上是非常活跃的。     3.这里出现几乎各种形态类型的花粉,尤以独特类型的三沟、原始的三合沟     占绝对优势。而且具进化类型的二合沟花粉的种几乎全是有喙、长管花的类型,     二者之间的进化趋势和相关性十分明显。     综合上述特征,可以认为藏东南地区是本属植物的演化中心。     4.根据毗邻地区的区系地理研究,认为西藏的马先蒿属植物主要来源于东     部的川西、滇西北高原边缘山地,至于与其它地区如不丹、尼泊尔,和我国新疆、     青海、甘肃的关系是不密切的,共同种类多系广布种。     我国西藏自治区位于青藏高原西南部,周围为喜马拉雅山脉,昆仑山脉和唐古拉山脉   所环绕,幅员辽阔,地势高亢,是世界上最高最大,而且在地质史上最年轻的高原的主体。   高原及其边缘山地这一独特而复杂的自然环境,对于这个地区植物的地理分布和系统发   育有极其深刻地影响,在这些研究领域内具有特殊的意义。  本文试图就编写西藏植物  志[1]过程中,接触到的马先蒿属植物来源与演化问题提出一些浅见。  相似文献   

3.
泾河流域水资源需求结构分析与调控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泾河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同时水资源短缺这些都已成为其发展的障碍,因此有必要弄清流域目前水资源需求状况和存在的问题。水资源需求部门主要是农业需水、工业需水、城镇居民生活需水、农村居民生活需水、河流生态环境需水、林地需水和草地需水,分别属于生产需水、生活需水和生态环境需水。为表征不同部门需水的时空特征,计算了该区域2000年各县各类需水部门的需水量,并从水资源需求部门差异、空间差异和时间匹配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各县总需水量变化在1.57×108m3~14×108m3之间,流域单位面积需水量变化在145.11mm~728.98mm之间,基本趋势是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 ②流域以生产需水和生态需水为主,生产需水以农作物需水为主,在2/3县区易出现生产与生态环境争水现象; ③农作物和林地,尤其是农作物亏缺水量大,目前的灌溉水平很难改变亏缺局面,势必影响二者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发挥; ④农业结构性用水短缺格局相对突出。单位面积农作物需水量,最高值在泾阳县,为5 682 m3/hm2;最低值在定边县,为4 022 m3/hm2,由于事先设定大多数需水定额不随县(区)的改变而改变,因此该值与作物结构密切相关。本文根据上述研究结果,对该区域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提出建议,要求重点加强植被结构与农作物结构的调整。  相似文献   

4.
杨建国 《科学学研究》2020,38(10):1735-1742
环境风险治理需要有效知识的生产与应用。传统环境治理建立在科学知识的根基上,依赖“技治主义”范式,通过“解难题”以寻求环境治理的确定性、可靠性。环境风险决策往往被技术专家所垄断,社会公众对环境风险的认知被当成“非科学”“非理性”而被排除出决策过程,公众智慧被专家知识严重遮蔽了。当前,科学常常与风险非常大、事实难确定、价值存争议、高度复杂性、决策很紧迫的“棘手问题”相勾连。频繁的环境风险争端引发人们重新理解与反思科学,使人类社会迈入后常规科学时代,科学已难以提供环境风险决策所需的安全保障与准确答案,传统环境风险治理遭遇高度复杂性、不确定性的挑战。后常规科学视野下的科学与政策领域,兴起了“公民科学”“知识分工”等知识生产与应用新模式,重塑了科学与政治的关系,倡导认知民主,主张专业知识的民主化。它们正视科学的不确定性与价值争议性,要求开放科学的认知承诺,强调非职业化、情境性的知识价值,在赋予公民与专家以认知能力平等基础上谋求多元主体的协商对话,通过“扩大的同行共同体”达成对科学、知识生产与决策等问题的基本共识,为高度复杂性、不确定性的环境风险治理奠定稳健、包容的知识基础。知识民主化既是环境风险治理的新典范,又是科学自身逻辑演进的结果。由此,知识也终将成为社会治理的“公器”。  相似文献   

5.
以TM影像为主要信息源,结合土地利用数据和DEM高程,通过RS软件ERDAS IMAGINE和GIS软件ARCGIS,对喀斯特区域广西环江县1986年、1995年和2000年的水土流失状况进行了空间分布和随高程分异两个方面的动态监测和分析。结果表明喀斯特区域广西环江县由于生态环境移民和水土保持工作的影响,在1986年~1995年~2000年间水土流失总体趋势是有先好转后加剧,水土流失形势严峻,中度、强度、极强和剧烈水土流失面积在1986年~1995年间分别减少了116.59km2、92.06km2、11.91km2和0.74km2,而在1995年~2000年间分别增加了119.53km2、92.75km2、12.12km2和0.74km2。3个年份水土流失在高程分带上分异格局基本相似, 微度流失主要分布在丘陵,轻度、中度、强度和极强度流失都是主要分布在低山,其次才是丘陵,剧烈水土流失主要分布在丘陵,其次是低山和中山。另外,水土流失强度发生明显变化的地区是在东部、东北部生态移民集中安置区和北部农业交错带山地丘陵区。  相似文献   

6.
黑龙江省位于中国东北部,约占全国国土面积的5%,拥有46万平方公里的国土资源,是全国位置最北、纬度最高的地区,介于东经121°11′至135°5′,北纬43°26′至53°33′,黑龙江省的亟待开发的旅游项目应该有以下几个方面:中国极地旅游、农业观光旅游、工业观光旅游、森林度假旅游、民族文化风情旅游等。  相似文献   

7.
                                                                 摘    要     通过对中华猕猴桃(Actinidia chinensis planch.var.chinensis)和硬毛猕猴 桃(A.chinensis Planch.var.hispida C.F.Liang)的枝、果、叶、花粉等的比较 观察,发现它们在冬芽形状、花粉大小、果型及毛被情况等方面均有明显不同。 中华猕猴桃冬芽外露,呈马蹄状,为具毛的黄褐色鳞片所包裹;果多近圆形,枝及 果上具灰白色茸毛;花粉扁球形—近球形,17.5x 20微米,表面光滑。硬毛猕猴 桃冬芽为丘形,不外露,完全包裹于皮部之下;果多为长柱形,枝及果上具褐色长 硬毛;花粉扁球形—近球形,22.5x 25微米,表面具极模糊的细网状纹饰。     在雌株茎段的组织培养中,它们对培养基的反应也有显著差异,中华猕猴桃 茎段诱导产生愈伤组织的能力弱,再分化产生小苗的频率低(45.4%),硬毛猕猴 桃的茎段,产生愈伤组织的能力强,再分化产生小苗的频率高(81.3%)。     鉴于它们在形态及组织培养中的这些不同,建议将硬毛猕猴桃由变种提升为种。  相似文献   

8.
松柏类植物叶子的比较解剖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系统地比较观察了松柏类植物7科、37属、103种8变种的叶子表皮     及内部结构特征,并记述了各属(或组)的特征,及作了分属(或组)检索表。       观察结果表明,为便于分属鉴定,Laubenfels的叶型划分,可作为第一级分     类特征。此外叶子表皮结构,皮下层的有无与排列方式,叶肉分化与否,具维管     束鞘或内皮层,转输组织类型,维管束的数目与空间相对位置,树脂道的数目及     位置,以及石细胞或厚壁组织细胞的存在与否等特征,在属一级中较为稳定,可     作为各属分类的重要依据。       柏科各属(刺柏属与圆柏属除外)均属鳞叶(叶型Ⅲ),其结构特征差异甚     少,不易区分。     本文还讨论了树脂道,具凯氏带的内皮层,厚壁组织以及维管束等在分类鉴    定上的价值问题*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陕西、四川和河北的Paris 2种,Cardiocrinum giganteum, Smilacina 2种,Allium     2种,  Asparagus 2种,以及Convallaria majalis 的核型作了分析,其中Paris polyphylla var.     latifolia,  Smilacina henryi 和 Allium  ovalifolium 的染色体报道为第一次。  首次发现Perisverticillata 中四倍体细胞宗的存在。本文对Paris的核型、地理分布和分类作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10.
蔷薇科原始属植物叶表皮解剖及其系统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蔷薇科原始的六个属的代表种的表皮结构。发现在Lyonothamus,Exochorda,     Lindleya和Vauquelinia属中气孔分布于下表面;在最原始的Kagneckia属和与之最接近     的Quillaja属中,除个别种外,气孔在叶表两面分布。它们的气孔类型分化较复杂,有5种类     型,即无规则型(Anomocytic)、辐射型(Actinocytic)、轮列型(Cyclocytic)、平列型(Paracytic)     和四细胞型(Staurocytic)。同时还发现在Kagneckia,Quillaja,Lindleya和Exochorda 4个     属中气孔组成有多型现象,即在叶表皮中同时存在有2-3种气孔类型;在Vauquelinia属和     Lyonothamus属中主要为一种类型气孔组成;尤其是在Lyonothamus属中,气孔集生成块,其     间没有任何表皮细胞间隔,保卫细胞下陷,副卫细胞在表面联合加厚,成为坛状气孔,这在蔷薇     科中十分独特。  表皮的形态结构研究证据支持了得自细胞学上的证据(Goldblatt 1976),    由Hutchinson(1964)定义的蔷薇科原始的Trib. Quillajeae族,是一个不自然的类群。  相似文献   

11.
吉林省西部湿地动态过程及生态环境效应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湿地不仅是一种重要的资源,还具有巨大的环境功能和生态效益。湿地面积减少、功能退化引起了严重的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为定量分析湿地退化过程以及由此带来的生态环境效应,本文选择吉林省西部地区为研究区,基于1930年、1954年的土地利用数据,以及1986年、1996年、2000年的遥感影像数据,利用ARCGIS数据集成分析平台,研究了该区湿地从1930年~2000年的时空变化规律,计算了湿地在各个阶段的动态度和湿地的转出贡献率。结果表 明,从1930年到2000年的70年间,本区湿地面积大幅度减少,沼泽湿地面积从1930年的123.7×104hm2,2000年仅为22.8×104hm2,湿地从一种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占总面积27%)下降为微量类型(5%);从湿地的空间变化来看,各阶段的湿地都在减少,但各阶段的湿地减少程度和方式差别较大;从湿地转出贡献率看,湿地不仅被大规模开垦,而且也在迅速退化,以及大量转化为盐碱地。随着湿地的大量丧失,湿地的调节气候、调节河川径流、降解污染物、防止侵蚀、抗洪减灾和维护区域生态平衡等多种环境功能大幅度减弱甚至丧失,加速恶化了研究区脆弱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2.
商业模式是描述企业创造价值、传递价值和捕捉价值的基本框架,而商业模式的场景化创新创造了场景价值。本文旨在从价值创造的视角梳理场景型商业模式创造场景价值的理论渊源和论证场景价值的创造机理。首先,阐述了商业模式场景化创新及其创造场景价值的过程,提出商业模式场景化的4类典型创新路径;然后,梳理了场景价值的理论渊源及发展脉络;最后,围绕4类场景化创新路径,逐一分析其创造场景价值的机理。研究表明,商业模式场景化是"货—人—场"转向"人—货—场"的创新,是数字经济时代中智能商业实现价值创造精准化的重要路径;场景价值创造的主导逻辑遵循"价值(感知)驱动(用户)行为"的规律,不同于交易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因货"或"因人",场景价值强调供求连接及其互动的"因场";"人"与"货"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场景化,形成"随时""随地""随意""随便"4类典型场景化路径,并影响用户行为的关注意愿、互动意愿、购买意愿、推荐意愿,进而实现"比你懂你"来创造场景价值。  相似文献   

13.
芍药科化学和系统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栽培的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根中分离到7个化合物,它们是芍药甙I,苯甲酰芍     药甙Ⅱ,羟基芍药甙Ⅲ,丹皮酚Ⅳ,丹皮酚甙Ⅴ,丹皮酚原甙Ⅵ和丹皮酚新甙Ⅶ。  用薄层     扫描仪测定了23种芍药科植物(包括19个种和6个变种)根中这7个成分的含量。结果表明     芍药甙在芍药科植物中是普遍存在的,可作为本科的特征性成分; 丹皮酚类成分只存在于木     本类型的牡丹组,在草本类型的芍药组中缺乏。         从化学上比较芍药科和可能相关的15个科,结果表明,芍药科与毛茛目内各科及木兰目     均不相似,而与五桠果科、茶科、蔷薇科相近; 因此建议把它提升为芍药目。这些结果与近来的解剖学、孢粉学、胚胎学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4.
梁任敏  蒙昱竹  赵庆 《科研管理》2020,41(12):70-81
哲学上对事物成败的因果论断多有探讨,认为内因与外因是决定事物成败的决定要素,而其中内因起主导作用。但关于内外因关系决定论在经济学的应用少有研究,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可见,创新的重要性,为此,本文拟分析在中国的创新技术进步中,究竟是技术进步的“内求”方式还是“外求”方式带来了中国的技术进步。本文认为,“内求”式技术进步指通过自我技术创新与自我创新环境的培育带来本国技术进步,而“外求”式技术进步指通过对他国技术的模仿、借鉴与引进,带来本国技术进步。在对文献进行综述并定义技术进步的内外求方式的基础上,本文发现,现有文献虽然研究了技术进步的“内求”或“外求”的其中一种方式,但少有研究把内外求技术进步的方式纳入一个模型展开分析的。虽然强调了资源配置在技术进步中的作用,但缺乏把“内外求”要素纳入一个模型并同时考虑资源配置对技术进步的影响,即缺乏把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方式纳入一个模型,并细化其内涵与影响的研究。本文拟进行阐释,首先把技术进步的内求方式和外求方式予以细化并量化定义,分别用研发资本存量、人力资本存量衡量内求方式,并用IFDI研发资本存量、OFDI研发资本存量、国际贸易研发资本存量衡量外求方式。把市场机制的供给侧结构性调整、需求侧结构性调整,政府调控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作为主要的资源配置方式纳入模型进行研究。利用2008年-2015年中国各省份的静态面板数据模型,并采用逐渐加入变量的回归方法,首先探讨全样本的情况,为分析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的影响,适时的加入了市场需求、市场供给、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与“内外求”技术进步要素的交乘项,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情况。研究发现,无论是依托中国自主创新的“内求”方式还是依托对外国先进技术学习模仿的“外求”方式,都能够有效的带来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进步,但“内求”方式起主导作用。供给侧结构性调整、需求侧结构性调整等市场机制要素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政府调控要素能够扭曲“内求”与“外求”技术进步要素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且这种扭曲效果在中国的东中西部地区的影响具有地区差异,受时间效应及省份地区效应的影响。在新时代为推进技术创新,一方面要发挥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的作用,另一方面要提高自我技术研究能力与加强自我创新环境的培养,在“内外求”要素中,重视二者的前提下,重点强调“内求”式技术进步能力的培养,同时不松懈地向他国学习已有的创新经验。  相似文献   

15.
根据过渡时期总路线,国务院在1956年主持制定《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简称"十二年科技规划"),规划制定过程中形成了"以任务带学科"的规划科技模式。"十二年科技规划"由57项任务构成,其中以原子弹、导弹、计算机、半导体、无线电电子学、自动学和远距离操纵为最紧要项目。为了制定和实施该规划,国家充分利用中国科学院等本国科技力量,同时借助了苏联的援助。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取得重大科技成就,提前完成"十二年科技规划"。这使我国补全了学科门类并拉近了与世界先进科技水平的距离,对我国科技、国防、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科技新时代》2006,(5):119-119
1847年,在表兄的资助下,恩斯特·韦尔纳·冯·西门子(Ernst Werner Von Siemens)建立了西门子电报机制造公司。实际上只是一个手工作坊,而且连西门子本人在内全部人员只有10个人。短短8年后公司发展到了90多人,在德国销售额达到了50万马克,并开始在英国、俄国、奥地利、日本成立分公司。  相似文献   

17.
    本文着重对分布于中国的柳兰Epilobium angustifolium L.进行了细胞学,形态学,花粉     学及地理学研究,发现有二倍体(n=18)和四倍体(n=36)及其相关形态学性状和分布区,     认为把不同种宗处理作二个亚种——柳兰subsp.angustifolium(二倍体)和毛脉柳兰subsp.     circumvagum  Mosquin(多倍体)是适宜的。不同倍性柳兰的花粉直径、花粉孔数、叶背面中脉     毛被及叶片宽度不同(Mosquin,1966),我们还观察到叶片基部形状、叶缘、花序轴毛被等也     是区别不同倍性柳兰的好性状。柳兰的形态学差异是染色体倍性决定的,这是以多倍化形式     进化的又一例证。本文报道了11号柳兰样品染色体计数,其中6号为二倍体,5号为四倍体,     后者在亚洲为首次报道。柳兰的细胞地理学资料表明:柳兰可能是温带起源,在喜马拉雅地     区柳兰可能是从东西不同方向分别进入这个地区的。  相似文献   

18.
宁夏平原区耗水量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赵勇  裴源生  张金萍 《资源科学》2006,28(4):177-183
由于地表地下水转换频繁、生产和生态耗水难以区分、当地降雨与外来水彼此混合、引排水量测算不清等因素,导致宁夏平原区耗水量难以计算。本文在分析现有耗水量计算方法优缺点的基础上,采用水循环模拟法研究宁夏平原区耗水量变化规律,建立平原区分布式水循环模型,从区域水循环机理出发,模拟当地水、周边来水和引黄水量在平原区人工系统和天然系统中的分配、蒸散发、入渗、产汇流等水循环过程。模拟结果表明:2000年宁夏平原区总蒸腾蒸发消耗水量为47.2×108m3,其中消耗黄河干流水量为33.5×108m3,若加上黄河河道耗水量,则宁夏平原区消耗黄河水资源总量为36.9×108m3。1991年~2000年宁夏平原区耗水量规律为:灌溉面积增加是平原区耗水量增加的主要因素;区域总蒸发量呈现增加趋势,但天然生态系统消耗黄河水量逐渐减少;平原区消耗黄河水量不断增加,从1991年的27.6×108m3增加到2000年的33.5×108m3;黄河流域统一调度促使宁夏平原区引黄灌溉的效率呈现提高趋势。  相似文献   

19.
山东省禹城市粮食生产资源利用效率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粮食生产资源利用效率研究是实现粮食稳产、高产的前提,也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理论基础。对不同条件下的作物生产潜力准确估算和适宜的资源利用效率评价是粮食生产资源利用效率研究的核心内容。本文采用PS123作物生长模型进行作物生产潜力计算,根据山东省禹城市实际状况,确定了模型输入参数,计算了研究区玉米、小麦和大豆的光合、光温、气候和气候-土壤生产潜力,采用作物结构订正计算区域粮食生产潜力。考虑粮食生产中光热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社会经济资源等方面,从准则层和因子层两个层面构建了粮食生产资源利用效率评价模型,确定了各评价因子的目标值和权重,对禹城市粮食生产资源利用效率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 ①山东省禹城市光合生产潜力52 784kg/hm2,光温生产潜力11 023kg/hm2,气候生产潜力8 377kg/hm2,气候-土壤生产潜力6 450kg/hm2,对这3种作物的实际产量进行结构订正得到该市1999年~2001年粮食平均现实生产能力为6 244kg/hm2,禹城市粮食生产潜力较大; ②制约粮食生产稳产、高产主要自然因子为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劳动生产率、化肥利用率和产投比的低下是主要的社会经济限制因子。根据不同的限制性因子,本文提出了单项资源利用技术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20.
黑龙江晚白垩世植物区系及东亚、北美区系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记载了黑龙江嘉荫县乌云组所产植物化石,计有53种,隶属39属、28科。其中蕨     类植物7种,裸子植物8种,被子植物38种(包括单子叶植物1种),10个种为新种。     乌云组植物化石的区系及植被的分析结果表明,在植物区系成分中,大多是亚热带至暖温     带分子,具少数温带成分,由此组成的群落有暖性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和常绿阔叶林等,共同组     成暖性针阔叶混交林,指示当时气候温暖潮湿,大约是暖温带向亚热带过渡的气候特点。再从     植物化石叶子外貌特征来分析,其中全缘叶占40%; 叶的体积以中型的占大多数,大型和小型     的均少数; 脉序以具掌状脉的占多数。这些特征说明,沉积时期亦为温暖潮湿的气候。         晚白垩世在东亚出观的35属化石中,其中27属和北美共有,约占总属数的77%,这种区     系组成的相似程度,表明其区系具有密切的亲缘关系。这种亲缘随着时间的推移,在进入第三     纪或向更晚发展的进程中而逐渐减弱。主要由于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使欧亚、北美在第三纪     初完全分离,此后这两块大陆隔离发展,植物区系的相同分子逐渐减少,以至现在生存植物中     的相同属仅占总数的4.1%,其中草本植物还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根据我国东北地区晚白垩纪所产植物化石及同时代南方所产化石,大致可把晚白垩世的     植物区(带)划分为三个:(1)暖温带至亚热带植物区,主要代表植物是Metasequoia,Trochoden-     droides,Platanus,Ampelopsis,Protophyllum,Pterospermites,Menispermites; (2)亚热带至热     带植物区,植物有Brachyphyllum,Cinnamomum,Nectandra和棕榈科植物; (3)亚热带或干     旱植物区,兼有南北过渡的植物或呈干旱性的植物。         乌云组植物大化石共有33属,和东亚,北美同时代植物群对比,出现不少相同属种,其中 15个属种出现在苏联晚白垩世的察加扬组及东锡霍特阿林,11个属种出现在日本晚白垩世     的Kuji地区,若与加拿大晚白垩世植物群比较,有11个相同属种; 与阿拉斯加晚白垩世植物     对比,则有12个相同属种; 若与乌云组同属一区的太平林场组比较,相同属种更多。再从孢粉     组合成分看,和本区松辽盆地明水组相同的属有15个,并具有少数晚白垩世代表性的花粉如     鹰粉、沃氏粉和山龙眼粉,表明乌云组的时代和明水组接近。同时在乌云组大化石中绝灭类型约占70%,证实该植物群的古老性。其时代属于马斯特里赫特期至达宁期而不是古新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