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当今社会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本通过对引起全球气候变化的机理分析。重点指出了未来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可能产生的影响以及人类为遏止全球气候变化应采取的应变策略。  相似文献   

2.
十九世纪中叶,西方列强用炮火轰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随着《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签订,美、法、俄等西方国家接踵而来。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权益尽失。中国的社会经济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外国资本主义对于中国的社会经济起了很大的瓦解作用。一方面,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破坏了城市的手工业和农民的家庭手工业;另一方面,则促进了中国城  相似文献   

3.
在近代中国的历史上,根据列强强加给中国人民的不平等条约,清政府及后来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国民党政府共支付战争赔款1326323847银元,相当于1901年清政府财政收入的11倍。巨额战争赔款严重地阻碍了近代中国的社会进步,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4.
当代的经济全球化浪潮,给我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为此,我们深入研究和把握经济全球化的现状和规律,走出认识误区,探索应对之策,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胜利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不管哥本哈根会议是否达成新的协议,中国的行动不会放缓步伐——因为应对气候变化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6.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福祉和地球健康的威胁与日俱增。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中小学积极落实联邦政府和省政府的气候变化战略,基于气候变化给加拿大带来的现实挑战及其复杂性、长期性等特点,破解学校课时紧张、课程资源匮乏、专业教师稀缺、学校单打独斗等气候变化教育的固有瓶颈,将气候变化教育纳入中小学各年级课程。通过与加拿大教师共同进行《环境责任与气候变化》大单元教学框架的设计与实施,剖析气候变化适应与减缓的协同教育案例和非正规教育项目发现,不列颠哥伦比亚省中小学气候变化教育采用整体方法,倡导家校社协同共育,利用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相互补充,室内教育与室外教育相互结合的方式,呈现出整体性、变革性、跨学科性等特点,通过真实的生活挑战提升了学生的气候变化意识,培养了学生的生态素养,并赋予其参与气候变化行动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二战结束后,欧洲对农产品的需求激增。同是出口农产品并处于边缘地位的加拿大和阿根廷在世界贸易中获得了短暂的优势。由于两国具有不同的政治经济发展背景,执行马歇尔计划的美国经济合作署对两国的不同政策就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两国的经济与政治,这分别成为加拿大经济起飞的助燃剂和阿根廷工业化发展的抑制剂。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气候变化问题越来越突出,并引起世界各国重视.当气候变化加剧时,水文水资源也会受到严重影响.通过介绍影响评价方法、气候变化的情境生成技术、水文模拟技术三种水文水资源影响分析方法,阐释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的影响,提出提高水资源利用率、防治水旱灾害、强化需水管理、完善法律政策等应对气候变化、提升水资源适应性的对策,以实现保护水文水资源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研究全球气候变化对森林系统影响是多方面的.本从结构物种组成、分布、生产力三个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0.
外国在华投资的作用是一个重大而有争议的问题。笔者拟对此发表一些看法。本文概述外国在华投资的历史及其特点,着重分析它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一、外国在华投资的历史演变外国在华投资始于1840年鸦片战争,大发展于甲午中日战争后,直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其总的趋势是不断上升的。在发展过程中,它也呈现出阶段性特征。鸦片战争后,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发动多次侵略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从中国攫取大量特权,控制了中国的重要通商口岸和交通事业,控制了中国海关和对外贸易,向中国推销其商品,从中国购买原料,使中…  相似文献   

11.
历史气候变迁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近年来,学界的相关研究较多。文章首先对学界关于气候变迁与王朝的盛衰治乱、游牧民族南下以及人口数量增减、迁移等问题的研究进行回顾总结,并对相关研究的不足和未来的发展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全球化给世界的经济和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在全球化过程中,各国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也是不对称的.西方发达国家成了最大的受益者,而发展中国家往往成为全球化负面效应的承受者,从而加剧了与发达国家的发展差距,以至造成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和政局的不稳定和动荡.  相似文献   

13.
全球变化对旅游业的影响及其响应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旅游业在新背景下研究的新变化.旅游资源中的自然旅游资源严重依赖自然环境和气候资源,可以说受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仅次于农业,因此从这个角度而言,旅游业也是一个脆弱而敏感的产业部门.  相似文献   

14.
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在对中国进行军事、政治侵略的同时,也在积极传播西方的思想文化,近代西方经济学由此开始在中国广为传播。来华英国传教士艾约瑟对西方经济理论进行了完整的介绍,在此基础上,他时中国的经济现状进行了系统地分析和研究,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气候变化问题是重要的国际政治经济问题。中国是国际气候制度的重要制定者和气候治理的关键参与者。中国参与国际气候合作是一个包括环境、经济、政治和社会的综合的利益取舍过程,在参与全球气候变化治理时,中国应在明确自己的基本立场的基础上,对怎样参与国际气候合作做出重要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6.
近百年来,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大量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和环境污染的产生,给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人类社会面临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气候变化挑战。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新模式。发展低碳经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有效途径。低碳经济为我国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提供了难得的机遇。选择低碳经济发展道路,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配置,对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社会各个方面应大力支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条件下,和谐社会的实质是一个民主善治的社会、秩序法治的社会、正义公平的社会、友好宽容的社会、诚实守信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从各个方面采取措施,解决社会上不和谐的因素,特别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不和谐因素,只有解决了这种经济利益关系,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的永久和谐。  相似文献   

18.
市场经济、“法治社会”与中国特色“契约文化”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市场经济的发展,内在吁求并必然孕育、催生出一个与之相适应的法治社会--一个以契约、自治等为鲜明特质的高度理性化的"市民社会".市民社会的原生秩序是以契约性关系为网络的.中国社会近几年市场经济发展的现实表明,以自由交换、自由权力与自组织行为为基本标志的中国特色"市民社会"的契约化过程已经实实在在地得以发生和开始."契约文化"是市场经济社会文化精神的血脉,包孕了独立人格、自由个性、权利平等、科学理性、民主法治、社会责任感等丰富的内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契约文化",本质上是实现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的文化.市民社会的"契约文化"理念的确立与市民社会成员"公民意识"的培育不可分割,这是现代文化观念所奉行的人性自主、自律的深层要求之所在.  相似文献   

19.
伴随工业活动而生的温室气体对全球的气候产生了恶劣的影响:自然灾害的频发、极端气候天气的不断涌现。这引起了地球人的恐慌。但大气作为一种特殊的全球公共物品,仅仅依靠某一国或某几国的努力也很难应对全球的气候变化,因而这就需要世界各国尤其是大国的密切合作。《京都议定书》的生效是国际气候制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它标志着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其对世界经济和国际政治关系也产生了重大影响。但无论是从其内容还是效力上看都有其局限性,尤其是世界第一大二氧化碳排放国——美国拒绝批准,在《京都议定书》下的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并不如人所愿。本文正是从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的问题着手,分析其原因并为之后国际合作谋出路。  相似文献   

20.
针对目前知识经济研究中出现的自然资源方面的误解 ,本文在知识经济及其与自然资源的相互关系、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的作用、知识经济时代资源科学的发展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以期消除误解 ,顺利步入知识经济时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