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在指导思想上 ,既要全面系统 ,又要突出重点1.把系统、全面地讲授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作为基本任务。“邓小平理论概论”教学的目的是要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掌握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精神实质 ,从而增强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因此 ,在教学指导思想上 ,要把全面系统地讲授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作为教学的基本任务 ,全面、完整、准确地阐述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精神实质。2 .在全面系统把握的基础上突出重点 ,侧重于解决现…  相似文献   

2.
江泽民同志指出,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要在全面、正确地理解和掌握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和精神实质上下功夫。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要正确把握它的科学体系和精神实质,就必须在联系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及其历史发展上下功夫,在联系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上下功夫。邓小平理论是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在邓小平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问题上,既要看到邓小平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又要看到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既要看到邓小平理论与马克思主义在科学体系与…  相似文献   

3.
在"邓小平理论概论"课的"导论"教学中,应讲清楚邓小平理论的科学涵义、科学体系、科学定位.科学涵义包括内容、来源、性质、地位和作用五个方面.科学体系包括三个层次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表述;邓小平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的关系.邓小平理论的科学定位包括邓小平理论的指导思想地位及邓小平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发展中的历史地位两方面.  相似文献   

4.
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固有理论品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5.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深刻指出,作为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的邓小平理论,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科学理论,在当代中国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的邓小平理论,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学习邓小平理论,就要全面正确地领会和掌握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与精神实质,紧紧抓住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个精髓,在对邓小平理论的科学认识上,在改革主观世界的自觉性上,都要有新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首先要在全面、正确地理解邓小平理论和十五大报告的精神、基本观点和科学体系上下功夫。譬如,十五大报告讲,“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我们就要全面弄清继承在哪里,发展在哪里;“一脉相承”在哪里,“新阶段”又新在哪里,这样才不会走向片面性。再譬如,十五大报告系统讲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纲领,明确讲“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就必须搞清楚什么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在初级阶段怎样建设社会主…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20年的社会实践与哲学发展表明,真理没有新旧,老祖宗"不能丢,在考察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时,不仅要区分经过检验和未经检验的原理,也要区分其基本原理和具体结论;马克思主义不能空谈,必须运用,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和当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在当代中国只有邓小平理论才能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21世纪中国哲学的发展道路,依然是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哲学并不贫困,马克思主义哲学工作者肩负着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全面准确地宣传邓小平理论的历史使命,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8.
要真正的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 ,就必须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理解三句话 :邓小平理论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是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邓小平理论是一个还需要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进一步接受检验并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科学体系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理论概论》课是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新课程体系中的重点课,居于“两课”中的主干课地位。为了让大学生更好地掌握邓小平理论的基本观点、科学体系和精神实质,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和信念,应结合实际构建《邓小平理论概论》课科学的教学体系,探索新的教学方法,真正把《邓小平理论概论》课建成精品课。一、教学内容要精讲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新阶段的产物,它是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这一新的革命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作为一门集中阐述邓小平理论的课程《邓小平理论概论》…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这就是说邓小平理论包括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即一方面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邓小平理论是在当代中国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要全面认识和把握邓小平理论本质,首先应把握这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江泽民总书记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在当代中国,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就是说,邓小平理论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关系,两者之间在整个科学体系上具有高度的内在统一性。换句话说,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都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具体原理在中国历史发展阶段上的辩证统一。我们一方面要看到邓小平理论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坚持,另一方面,也要看到邓小平理论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发展和创新。 那么,邓小平理论是怎样继承和坚…  相似文献   

12.
"精髓"论是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在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冲破种种思想障碍,解除种种思想疑团,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思想路线.三位领导人有关"精髓"的阐述,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把握了这个精髓也就把握了邓小平理论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历史联系和它的科学体系.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五大向世界召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因而在跨世纪的征途上,深化邓小平理论研究必须既要全面准确地掌握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精神实质、观点和方法,又要探求它在社会主义发展中的指导意义,而达到这一目的关键在于把握邓小平理论的精髓。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它是邓小平理论的基础,是邓小平哲学思想的核心,也是邓小平理论与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的统一性的方面之一。马克思主义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反映的是从客观世界的实际…  相似文献   

14.
徐志怀 《教育探索》2002,(11):18-20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具有严谨的科学体系。用系统科学的整体原理、反馈原理、有序原理探析邓小平理论,将进一步帮助我们完整、准确地学习、理解和贯彻邓小平理论。  相似文献   

15.
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及其政党不懈追求的重要目标,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人格理想和价值目标。“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系统地总结了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它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而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共产主义的价值目标,是这个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在理论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内容与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内在的本质的联系。  相似文献   

16.
王春梅 《天中学刊》1999,14(4):10-12
邓小平理论是一个博大精深、具有丰富内涵的理论体系,它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既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又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系统的创新和发展。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丰富和拓展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新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17.
与时俱进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体现了我们党思想理论创新的巨大勇气。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要深入实际,贴近现实,全面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五大指出邓小平理论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这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可以看到,邓小平同志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坚...  相似文献   

19.
(一)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在当代中国,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的邓小平理论,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邓小平理论是科学的体系,是?..  相似文献   

20.
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固有理论品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