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和中国作家沈从文都以乡土为背景创造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在《古都》和《边城》中,两位作家将各自故乡风景和民俗带到小说故事发展中,使读者体会到他们各自故乡的自然风景和乡土人情之美。他们以各自的美学意识,用彩墨将家乡挥洒成一幅美景名画,在画卷中挥洒自己对家乡和民族的情感。  相似文献   

2.
川端康成以"表现日本民族的精华"而获诺贝尔文学奖,并成为日本文学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其作品中除了表现出古典美和自然美之外,也显示出大和民族的另一种民族意识——"粹"。本文以《雪国》、《千只鹤》、《古都》为例,从"粹"的构造样态、柔美姿态以及外延表现等方面分析川端作品中"粹"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3.
川端康成是一位热情地、执着地追求芙的作家.他一贯热心地探索美,热心地表现美.他成熟时期的代表作<古都>,立足于本国文化传统,继承日本自平安朝<源氏物语>以来的古典美学,并结合西方的现代派的心理描写和意识流手法,以其高超的艺术技巧和独特的美学风格,表现日本文化中特有的对自然美的偏爱.文章从季节感、色彩感和空灵感三个方面分析<古都>中无处不在、细致入微的景物描写,进而探讨意蕴深刻、情景交融的自然美所蕴涵的象征意义,以及川端康成独特的日本美的精神.  相似文献   

4.
中篇小说《古都》是日本著名作家川端康成的重要作品之一,作品中体现出来的各种自然事物生发出来的美感都让读者眼前一亮。通过对小说《古都》中自然美的详尽解析,从而揭示出在《古都》中作者设置自然属性表达美感而生发出来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5.
《古都》的故乡意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面:展现了故乡迷人的风景,再现了故乡独特的风俗,表现了故乡纯美的人情。究其原因,是作者悲凉的身世使其渴望家的温暖,渴望拥有人类一切美好的情感;感时伤世,唤起国人守护心灵的故乡;日本传统的物哀精神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7.
范婷 《文教资料》2006,(14):27-28
作为中日两国的文学大师,沈从文、川端康成和他们笔下的两座“城”——《边城》和《古都》都是立足于本民族文化的优秀文学作品,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本文拟从故事题材、语言风格、写作意图和作品的地位价值四个方面对这两部东方文学的经典进行具体地平行比较。通过比较找出二者的异同点,使各自的特色和优点在对比中更加突显出来,作品的深层次价值也更能为人所认识。  相似文献   

8.
《边城》和《古都》是20世纪30年代两位不同国籍、不同民族、不同人生体验的著名作家的同题材作品。无论是诗化生活的描绘,还是艺术形象的塑造,都不约而同地表现出惊人的审美追求的相似,表现了著名作家共同的艺术敏感和类似的艺术表现方法。但相似中仍存在着差异:《边城》表现了作者沈从文对古老又“现代”的中国的深深的忧虑;《古都》表现的则是川端康成对当时日本民族文化心理的深深悲叹。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每座古都代表着一段辉煌的历史,都在不同程度上浸透着中国传统文化。然而,一些古都经过现代文明的发展,其原有的传统特色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作为古都的内在气质在人们的印象中开始模糊。如何重塑古都魅力及打造完美的古都形象已成为古都城市和谐发展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以洛阳市为例,从城市形象塑造的基本组成要素入手,了解洛阳市城市形象塑造的成就与不足,分析如何进一步打造更加完美的洛阳市古都城市形象,并提出相关建议,以全面提升洛阳市在国内外的整体形象。实证分析,为其它古都城市的形象塑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水在石隙之间,静静地流淌,听得汩汩之声,知其将要流到更深之处。当美也如此沉静,如川端先生的《古都》,便也能洗去尘世的浮华,让人于纷杂中偶获片刻的宁静。川端先生生于京都的大阪府,幼年便失去了父母的疼爱,生活孤独、忧郁,但他深爱这承载着他痛苦与回忆的土地,当都城的静美、古雅渐被现代工业的喧闹所取代时,他劝好友东山魁夷画一下京都清秀的风景,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有这样一座城市,那里有华山的美景,有令人垂涎三尺的羊肉泡馍,有国人震撼、世界惊奇的奇迹——兵马俑。这座城市就是魅力古都——西安。  相似文献   

12.
日本的京都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有许多古代遗留下来的建筑、园林、藏书……在某种意义上讲,京都是日本的象征,是日本人心灵的家园。二战后期,美国人为了促使日本投降,在选择原子弹投放地时,颇费了一番思考,他们最终放弃了京都,一则出于保护东京文物的需要;二来,他们深知摧毁了京都等于毁灭了日本人心灵的家园,那样以来,  相似文献   

13.
沈从文的《边城》与川端康成的《古都》存在着极大的可比性。“死亡”是这两部作品分别表现出来的主题之一,同时,两位大家分别在作品中探讨了女性的命运问题。通过平行研究,分析作者是如何在“死亡”主题下传达其对女性命运的认识,从而深入理解两种不同的女性观。  相似文献   

14.
王子廓 《高校辅导员学刊》2023,(4):77-81+89+99-100
孔子对《诗》予以高度评价:“《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他不仅要求其子孔鲤学《诗》,因为“不学《诗》,无以言”,还倡导他所有的学生都应学《诗》,因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从诠释学的视角看,《诗》不仅是一部文学性极高的诗作,而且是一部具有教化、审美、察辨、交往、修身、认知等育人功能的百科全书。  相似文献   

15.
民初知识分子延续戊戌以来的参政热潮,通过报刊政论议评政治和改造社会。至袁世凯帝制运动兴起,知识分子方觉悟政论无用,其标志是《甲寅》杂志于1915年底停刊。此后《新青年》转向思想文化启蒙,发起了新文学运动和伦理革命;《甲寅》中英法派成员另组成《太平洋》杂志,传承《甲寅》的政论传统和法政话语,继续议评时政。但二者相互促进,政论激发人们对新文学和新道德的吁求,新文学促进政论文体的改良,使政论更适应时代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左思是西晋文坛上最为耀眼的一颗明珠。其诗《咏史》八首呈现出诗人复杂矛盾的心理变化。这八首诗反映出了左思的矛盾心理形成与他的自身原因、思想渊源、社会制度、社会道德有着紧密的关系,明晰地向大家呈现了一个真实而富有魅力的左思。  相似文献   

17.
都城的选择属于区域空间现象,既包括定都前的空间权衡,也包括定都后,适时对都城区位不足的补苴罅漏,强化其空间优势。汉初定都关中,是刘邦君臣基于秦末汉初新的东西对立格局权衡的结果,目的是为了凭借关中的形势东制诸侯。定都后,汉廷从各方面增强和巩固关中的实力,以补苴罅漏长安都城区位之不足,优化关中政治地理空间,保障关中对关东的政治、军事优势,最终完成了强化中央集权统治的历史任务,迎来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又一个发展高峰。  相似文献   

18.
王永 《天中学刊》2012,27(4):16-18
龚斌的《世说新语校释》博采众家之长,简练而又公允,同时,作者以扎实的文献考辨功力和执著的理论追求,构建了自成一家的方法和体系,生成了具有闳阔文化视野的诸多新见解和新论断。以《容止》篇的校释为例,龚著既考辨了形、神关系,又析分了士人仪表美之"行步顾影"与"土木形骸"二派,又对一些核心概念和语词进行了准确的定义和解释,也对文中使用的文学手法进行了归纳和总结。  相似文献   

19.
《古都》所呈现的自我东方主义特征代表了一种思维方式和权力话语方式,体现了东方人的东方与东方学家的东方两者经验上的差异性。小说中对前宗主国和前殖民地重叠历史、文化和经验的描述,是通过台北对京都的模仿来实现的。而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符码的表述,显示了前殖民地主体身份的存在,是台北文化抵抗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20.
沈虹 《中文自学指导》2006,(6):50-52,49
本文以台湾著名女作家朱天心的中篇小说《古都》为主要文本分析对象,同时结合作者较为重要的另外四部短篇小说:《想我眷村的兄弟们》《我的朋友阿里萨》《第凡内早餐》《匈牙利之水》,试图以“老灵魂”和“异乡人”这两个分据时间/空间领域的概念切入探讨,从文本中举证厘清朱天心在小说书写中所透露出身为永恒的异乡人的焦虑来源,一种因为作者外省籍的身份和年少时的文学信仰使其始终纠缠于“不认同”、“不被认同”的台湾本土意识的两难困境;另外,作者对于青春美好记忆/前现代的固着,又使得她对现代化进程之后不断流失记忆痕迹的台北(台湾)痛心不能接受,从而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徘徊在现代与后现代之间的“老灵魂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