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将"主导价值观"与"主流价值观"等同视之,而事实上,这两个概念有着本质的不同.主导价值观,就是在一个社会中占统治地位、对社会其他价值观及其发展方向和基本走向具有主导、引领和规范作用的价值观;而主流价值观则是指一个社会大多数民众即主流民众所信奉、或各种价值取向大体一致的价值观.区分这两种价值观,对于科学地分析和观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价值观的变迁,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也就是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价值观的变迁,在本质上是主流价值观的变迁,而不是主导价值观的变迁.  相似文献   

2.
论儒家传统核心价值观体系的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学界在核心价值观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对于儒家传统的核心价值观体系及其结构方面的专题研究则尚未见到.然而,儒家传统核心价值观却是核心价值观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理解和继承中华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关键.对于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建构也有着重要启示.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和"是儒家传统价值观体系的核心,而"生"是这一核心的发展方向."亲亲"、"仁民"与"爱物"则是该体系的层次.而"天人合一"则是其整体的框架与模式.  相似文献   

3.
一直以来,人们都将"主导价值观"与"主流价值观"等同使用,而事实上,这两个概念有着质的区别。主导价值观是从价值观的影响力来判定的,一种价值观只有对其他价值观具有引领和规范的作用,才可以称为主导价值观;主流价值观是从价值观受众的多少来判定的,一种价值观只有被普通大众所信奉、认可,才可以称为主流价值观。主导价值观不一定是主流价值观,但主导价值观转变为主流价值观是政治稳定、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Inglehart建构"后现代化理论"所使用的"世界价值观调查"为测量工具,对中国博士生进行调查,并将调查结果与2004年中国公众的"世界价值观调查"数据进行比较分析,所得出的结论与Inglehart"后现代理论"在世界范围内比较上述两组人群的结论一致,即,中国博士生的价值观已发生了"现代化"维度上从"传统价值观"向"世俗—理性价值观"、以及"后现代化"维度上从"生存价值观"向"幸福价值观"转变的趋势,即博士生趋向不再强调经济增长的最大化、成就动机和法理权威,而更强调生活质量、主观康乐和自我表达。  相似文献   

5.
分析当代大学生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而不详,学而不细,说而不行"的基本现状;分析高职院校辅导员不合理的组成情况和懈怠的工作现状。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提出高职院校辅导员在传播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发挥的"教、做、管"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不劳不获     
价值观的教育往往因为抽象而变得难以实现,其实,人的价值观的形成更多是在日常生活中,在许多细微"琐碎"的教育中不知不觉地形成的。  相似文献   

7.
在地理教学中如何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教学目标呢?第一,教师要有寓"情感、态度、价值观"于地理教学的意识。地理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往往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之间内在的联系,而忽视了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师只有在备课中自觉融入"情感、态度、价值观",才能有意识地把其贯穿于教学之中,水到渠成,润物无声地生成一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相似文献   

8.
理论基础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于唯物史观,西方"普世"价值基于抽象人性论。逻辑结构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自于对四重传统的历史归纳,西方"普世"价值则来自于契约想象的非历史演绎。特点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备民族性、时代性和自主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质的,而西方"普世"价值有抽象性、模糊性和扩张性,是帝国主义性质的。结果上,盲从西方"普世"价值只会导致民族复兴受挫,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有助于实现"中国梦"。必须旗帜鲜明地抵制西方"普世"价值,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9.
帮会文化以牟利价值观为实质,以帮会之义为形式,本质上属于一种狭隘的个人主义。黑社会犯罪继承了帮会文化牟利价值观的衣钵,实现了其从"经济性"到"牟利性"的危险跳跃,使得其从"白社会"中分异出来。同时,随着黑社会组织形态的变迁,牟利价值观也与之互动而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  相似文献   

10.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课程目标。这三个维度同等重要,它们相辅相成,彼此渗透,相互融合,统一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之中。知识与技能是实现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维目标的载体,过程与方法是衔接知识与技能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维目标的桥梁,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又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升华。  相似文献   

11.
基于当前就业形势,"90后"大学生想要在这种复杂的就业背景下成功脱影而出,就一定要树立正确、科学的职业价值观。为了可以更好地研究"90后"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针对我省9所高校的1000名"90后"毕业生进行了问卷式调查,希望通过调查全面了解"90后"大学毕业生职业价值观的现状,总结职业价值观的特征,找出其影响因素,引领"90后"大学生及时调整自己,确立合理的择业期望值,增强就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属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个人价值层面的范畴。而与之对应的"担当、务实、奉献、分享"等概念则是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所涵盖的主要内容。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两者的辩证关系是:以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以志愿服务为抓手。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大学生志愿服务提供方向和动力,同时又要以大学生志愿服务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依托和平台。  相似文献   

13.
刘凯 《教师》2014,(1):49-50
正新课程标准要求,现代教师必须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着手,去实现教学的目的。而这些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位于三维目标之首。道德是价值观的表现形式,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道德观及道德行为。我们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价值观,必须时刻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渗透德育思想。笔者谈谈高一《经济生活》道德教育问题。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聚着中国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在《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中。"而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学科,其中有很多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因此,文章就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策略进行相关探讨。  相似文献   

15.
延庆一中结合学校的办学特色制定了"融入而不孤立""自然而不生硬""长效而不功利"的原则,提出以课程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注重科学、系统、长效。打好基础保障教育效果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学校重视发挥课堂教学的德育渗透功能。一是通过培训提高任课教师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识,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二是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的自身修养,引导教师以高尚的师德、渊  相似文献   

16.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总体目标,其中针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还提出了非常具体而明确的要求。本文对情景教学与情感教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体现做如下论述。  相似文献   

17.
孙军 《中小学电教》2011,(11):90-91
<正>教育是一门艺术,而艺术的核心是"情感"。在新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必须实现的三个主要目标之一,把当代中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否健康、和谐发展,作为评价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标  相似文献   

18.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大推进,而"三个倡导"表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多元文化融合路径。第一个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第二个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制"体现对西方价值文明的吸收借鉴,第三个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体现对中华传统文化价值的继承发扬。同时,三种文化价值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地位不同,以第一个倡导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导向为主导地位,西方价值文明与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作为文化资源和文化根基而存在,共同体现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内核。  相似文献   

1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给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带来了极大挑战,必须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其对人民群众价值选择的引导作用,要"飞入寻常百姓家"达到"百姓日用而不自知"的状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深厚土壤,并以实现人民美好生活为价值目标.它是在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指导...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社会意识形态本质,是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中根本利益的反映,引领社会的发展,对人们的行为进行指导,更关乎到国家的稳定和长期发展。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和推进小康社会的发展进程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完成这些历史性任务的前提是实现全社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认同。"90后"大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和希望,需要对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做出贡献,对"90后"大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提高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