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006年10月9日星期一晴第一次白色的朗读“老师已经知道,同学们都爱看书。老师还想知道:有人喜欢一本书看几遍吗?”“我!”晏楚芸第一个举手,“《本爱安娜》,我连着看了两遍。”“我看《香草女巫》也是。”  相似文献   

2.
初为人师时曾读过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但看完后只记住一些故事情节,没有太深的印象。最近因为讲授选自《爱的教育》中的《小抄写员》一课,我再次拿起这本书,一边读,一边感到震撼。书中有这样一个很小的片段:新学期“我”去上学,在学校门口碰见去年教“我”的老师,她对“我”说:“喂,安利柯,以后我们就不在一起了!”走到一楼休息室的门口,另外一位以前的老师又跟“我”打招呼:“安利柯!今年你到二楼去了。以后,我再也看不到你从这里走过了!”说完,她很难过地看着“我”的脸。读到这里,我不由得被师生之间真诚的依恋所感动。这里的师生关…  相似文献   

3.
数学解题学的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建设数学解题学的研究课题,介绍了《数学解题学引论》一书中的基本设想.  相似文献   

4.
尊敬的编辑老师:您好!今天我给您写信,真的是因为太喜欢《湖南教育·语文教师》了。对于《湖南教育》,我有着七年多的深情。在去年的“我与湖南教育”征文活动中,我还将自己与《湖南教育相知、相识、相恋的情感历程写成一文,题为《“偷”来的情缘》。承蒙编辑老师的错爱,此文被刊在2005年第19期上,这更坚定了我订阅《湖南教育》的决心。今年《湖南教育》改版了,推出了语文教师专刊,我更是欣喜若狂,因为我们语文教师终于拥有了自己的专业刊物!改版后的《湖南教育·语文教师》着力提升语文教师的专业水平,着力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它…  相似文献   

5.
对比解题是激发兴趣,加强识记、温故知新、便于理解的解题方法之一。一、激发兴趣。我在教高中语文第二册《樱花赞》时,在黑板上先出现初中学过的课文《白杨礼赞》,本来平静的课堂活跃起来了。“老师,写错啦!不是《白杨礼赞》是《樱花赞》!”这时,我又写出《樱花赞》的标题。学生这才明白了我的其正用意。接着,我先讲清“赞”的含义,然后突出象征手法在抒情散文中的作用,引导学生归纳以物喻人  相似文献   

6.
一次课间操后,一位女学生怯生生地对我说:“老师,向您借本书可以吗?”“借什么书?”“《班主任之友》!”她的回答令我吃惊不小。“你借这书干什么?这本书不适合你们读,你们也看不懂,看这干吗?”没想到她说:“我看得懂,这本杂志很好,我们都喜欢看。”“好?怎么个好法?”“我们都喜欢里面的班主任,喜欢里面的做法,如果都是这样的班主任,那多好!”她马上意识到说漏了嘴,便不好意思地补充说,“其实,你也是很好的班主任。”我当时无语。这件事对我震动很大,事后,我问学生为什么都喜欢《班主任之友》。他们说,我们喜爱《班主任之友》,是喜欢里面的…  相似文献   

7.
解析几何复习应提高的五种解题意识和具体做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再也不怕解析几何了!”这是在复习完解析儿何后学生对笔者说的话.2011年高考结束后,学生感到比较兴奋,老师心里也很有底.在高考结束后进行的学生高考应答调查中(每年高考结束笔者都要进行这项调查).  相似文献   

8.
有朋友曾问我写《爱心与教育》用了多少时间,我说:“两个多月。”朋友顿时瞪大了眼睛:“嗬!两个多月就写成一本畅销书,真是快枪手啊!”我连忙纠正说:“不,其实严格地说,这本书我写了16年。因为从参加工作起,我几乎每天都在写!”  相似文献   

9.
“可怜的小利比,我的好弟弟!我死了你怎么办呢?谁来照顾你呢?”这是小珊迪临死前对“我”所说的一段话中的最后一句.廖建华老师曾就此在《小学教学参考》1998年7、8期合刊上发表了题为《是“他”不是“你”》的文章.文章说既然小珊迪此时说话的对象由“我”转向了小利比,就应当把“你”改为“他”.对此,笔者不敢苟同.因为这里用“你”不用“他”,并非如廖老师所以为的“人称混乱”.  相似文献   

10.
2003年11月下旬的一个早晨,北京市少先队工作学会在团市委召开会议。张先翱老师见到我们就笑着说:“看看我给大家带来点啥!”接着就从提包里往外掏东西。“2004年我就要迈进古稀之年的门槛了,写了本书,给自己做个小结,留个纪念吧!”“‘哇,书!——《张先翱少先队教育文集》。”我没顾得上说声“谢谢”就急切地翻看起来。出乎我的意料,书的扉页上早已工整地写下了“宋宇老友、方家雅正、存念”几个字。我的心不由得一震。用“方家”这样的称谓,“雅正”这样的谦词,是张老师一向虚怀若谷的表现,而这之于我就有些承受不起了。因为对我而言,张老师不仅是一位可敬的享誉全国的老前辈、老专家,而且是指引我走好人生之路的导师。手捧这本400多页的文集,我心潮澎湃,感慨万千。  相似文献   

11.
有幸捧读了贵刊2000年第1期乔有平老师写的《也谈“有借有还”巧解趣题》后,深受启发。该确实很好地利用了“有借有还”进行巧解,使学生易于联系现实生活去解答实际问题。但我认为解答此类型题,利用“有借有还”这个道理,通过分数或比例来解,则更巧、更简便,让学生更易理解,更易掌握。现以乔老师中两例说明如下:  相似文献   

12.
我的办公桌上,放着两本书,一本叫《青春万岁》,另一本也叫《青春万岁》。那一年,我刚进中学,一天下午上政治课,我偷偷地看小说《青春万岁》。老师发现后,将书收走了,扔下一句话:“到你班主任那儿去取吧!”  相似文献   

13.
读者质疑 编辑老师,您好!我叫李敏,是一名高三学生,我听同学说,你们《语数外学习》编辑部能够帮助学生解答学习中的问题,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我怀着试试看的想法,把我对一道题的疑问寄给编辑老师,请编辑老师在百忙之中帮助我,找出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杨红樱信箱     
亲爱的杨红樱阿姨:您好!我是一个活泼可爱的五年级女孩。自从看了您的《淘气包马小跳》,我就爱上了看您写的书。因为这些故事就仿佛在我的身边一样,贴近我们的生活。特别是《五·三班的坏小子》和《漂亮老师和坏小子》这两本书,确实与我们班的同学有几分相似,我一直追求着像“米兰老师”这样的好老师,您怎么写出了一位这样的老师呢?是不是在您当老师时对同学们这样关心呢?唉!您的学生们真幸福喔!下面,我想问您几个一直藏在我心中的小问题,希望您能回答:1.您的女儿是不是在写作上很优秀,您怎样教育您的孩子的?2.在这些书里,男孩女孩的性格与…  相似文献   

15.
“哈哈!太精彩了!”我意犹未尽地放下这本《一千个迷》,回想这本书中的内容,我仍旧忍不住拍案叫绝。什么?你不信这本书有如此精彩!也罢!那你就随我一起去这本书中畅游一番吧!《彩雪的奥秘》一章,让我明白了在地球上竟然有的地方会下“彩雪”呢!这是因为在空气中有许多小灰尘,这些五颜六色的小灰尘粘在雪上,就形成了我们见到的“彩雪”。  相似文献   

16.
《说“小”》的”思考和练习”第三题: 课文共8个自然段,其论证层次可以有以下几种理解,恰当的一组是: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教参》给的答案是A.笔者认为不够准确,其中的②③④自然段与⑤⑥O自然段应合为一个大层次。 因为《说“小”》一文采用了议论文的基本结构:引论,本论,结论。文章也就是按照提出间题,分析间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来安排论证层次的,所以说,全文截然分为三部分,即三大层次.第一大层次—引论(第①自然段),起笔点题,提出 “小”这个论题。第二大…  相似文献   

17.
《告诉孩子,你真棒》是知心姐姐卢勤老师一本书的名字,它是我极力向家长们推荐的一本值得阅读的好书.这本书是写给家长们看的,我一直用这本书里的理念教育着我的学生们,因为我已经把自己当作了他们的家长,当我看到我的25个孩子的进步、听到老师们表扬他们的时候,心中会充满母亲一样的喜悦.  相似文献   

18.
一个阳光灿烂的午后,李伟急匆匆地闯进办公室,大声嚷嚷着:“范老师,错了,错了!”我愕然地望着他说:“什么错了?讲清楚些。”“渔网的‘渔’应该是没有三点水的!”我的脸顿时晴转多云起来,为了这个词,我在课堂上已讲过两遍,难道这家伙一遍都没听见!望着我悻悻的神色,李伟迅速从背后掏出本书,肯定地说:“老师,字典上的‘鱼网’没有三点水!”我接过《新华字典》  相似文献   

19.
不一样的我     
我喜欢自己,喜欢自己的独特,喜欢自己的不一样。我,原本就是一位大大咧咧的女生,曾被班中的男生叫做“道哥”!这个“绰号”也并非白来的。前一年,《无间道》不是很出名吗?我也似乎卷入了其中,再加上我姓“吴”(谐音),所以我拥有了这一雅号!不过我倒也喜欢这种叫法,因为它代表着我的一部分性格——不管是男生还是女生,我都能与他们打成一片。这也足以见到我的一点“不一样”吧!记得有天中午,班主任老师叫我们大扫除,叫我洗一只垃圾桶。我二话没说,拎着脏兮兮的垃圾桶飞奔出教室,走廊里顿时卷起了“一阵巨风”。“嗨!道哥,你真行啊!”我迅速停…  相似文献   

20.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新近推出江少川老师专著《现代写作精要》(全国“九五”重点图书),这是著者二十多年在高校写作教学和从事写作研究的结晶,高屋建瓴地阐述了写作的“精要”之处,走出了一条现代写作新路径。本书的突出特点,首先是内容“精”。本书不讲究面面俱到,突出著者的真知灼见。全书将写作知识分为三大块:写作引论、写作过程、分类写作。写作引论即从本体论的角度阐述写作是什么?从写作的本质、主体建构两个方面突出写作活动是“人在与客观外物的相互作用下,借助语言文字符号,以表达某种思想和情感”。写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