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采用内容分析法,对人教版《思想品德》教科书中的公民教育价值取向进行研究,笔者首先探讨了意识形态教育价值取向。结果表明:两版思想品德教科书课程内容中,就意识形态教育显在的内容而言,是呈淡化的趋势。就其实质或潜在的内容而言,它是强化的;在坚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当代中国主流意识的同时,突显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  相似文献   

2.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公民教育的发展趋势,我国向现代化持型时期对公民教育的呼唤,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凸显的公民教育价值取向要求,以及分析框架和分析方法的确立。阐释思想品德教科书中所蕴含的公民教育价值取向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3.
教科书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决定着整个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思想品德教科书中公民教育价值取向的基本框架为:意识形态教育、道德教育和公民意识教育.  相似文献   

4.
采用内容分析法,时《思想品德》教科书中的核心公民教育价值取向进行考察的结果表明:(1)《思想品德》教科书中,平等意识在新版教科书内容中得以初步呈现,“平等权”位居首位,着重强调人格和法律地位上的平等。(2)《思想品德》教科书中,中国民主的民族特色意识是民主意识本质规定性的特殊体现。(3)《思想品德》教科书中,民主意识内容的呈现体现了《思想品德》课程性质特征,是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的有机统一;(4)新版《思想品德》教科书中的核心公民意识教育价值取向呈现增强与稳定态势。  相似文献   

5.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西方国家的公民教育面对着文化多元性与统一性、民族性与全球性、冲突与和平等价值的矛盾。西方国家的公民教育强调自由民主的公民资格的普遍性,同时尊重差异;以民族国家的身份认同为基础,培养世界公民;强化和平文化的营造。强调以和平的方式解决冲突。  相似文献   

6.
教育的多元价值取向与公民的培养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教育作为公民教育的机构 ,它的公共领域的活动性质使它既关注社会的共同利益 ,又关注全部公民的教育权利与需求 ,即教育要尽可能地人性化和多元化 ,在价值取向上要尊重个人权利与人的自由发展。通过个人品质的培养从而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双重目的。教育培养公民是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的根本方式。  相似文献   

7.
教材和文化联系紧密,德育教材选文体现了明显的文化价值取向,深刻影响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本文从教材选文的类目和子类目入手,加以统计与分析,希望对整套人教版小学思想品德教材的文化价值取向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同时在课文选编及思想品德教和学等方面获得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8.
不同价值取向的公民教育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世界公民教育的发展历程中,各个国家的公民教育呈现出各不相同的价值取向以及丰富多彩的实践模式,本文尝试归纳了以下几种:(1)义务论的公民教育观;(2)权利论的公民教育观;(3)道德中心论的公民教育观。  相似文献   

9.
本结合现代学校道德教育途径的趋势及中国社会现实,从价值合理性与科学合理性两个角度,论述了中国德育途径的价值取向。结论是:应在现念上确立间接德育在德育途径中的主体地位,同时应确保直接德育中国家统一规定的道德学科课程途径的方向性地位。  相似文献   

10.
在关于学校如何实施公民道德教育的不多见的探讨中,作为一种社会组织的学校,其自身的伦理性质对于公民道德教育的作用和影响没有得到关注。学校的公民道德教育实践要求学校具有公共性。当前我国学校组织的私利性、个体化特征非常突出,这恰恰是与之相冲突的。这正是我国公民道德教育的学校实践所面临的组织困境。这说明,学校的公民道德教育实践应该与学校改革结合起来,并让学校成为培养好公民的场所。根据杜威的民主教育思想,个体化社会中学校公民道德教育的一种可能就存在于把个体化的学校组织改造为一种民主共同体的过程之中。  相似文献   

11.
任何社会都有一套与当时的历史条件相适应的道德观念体系。它是在该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道德价值取向。它对不同的道德价值标准进行调节、引导和限制,使之趋同。中国过去长期形成的“重义轻利”的道德价值观,尽管它有一定的负面作用,但它所提倡的注重道德义务、在获取物质利益之前应首先考虑其是否正当的原则,即使在现在看来仍有其合理性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卢梭在《爱弥尔》中阐述了一系列德育思想,对德育目的、德育过程、德育方法、德育内容、德育评价等方面都有独到的见解。尽管受时代和自然主义哲学观的限制,他的德育思想不免有不足之处,但瑕不掩瑜,他的德育思想对我国学校德育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从政治权威社会到公民权利社会的转变,导致国家意识形态在整个社会意识形态结构中的地位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不仅改变了国家意识形态与道德的关系,而且也改变了国家意识形态在道德教育中表达的方式,从而使现代学校道德教育面临着新的任务与新的选择。对这些问题的探讨,旨在揭示政治权威社会向公民权利社会转变中国家意识形态与道德教育演变之规律,以期增进人们对社会转型中的国家意识形态与道德教育之关系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借鉴人类学的实地研究取向,教育技术研究既可通过"参与式观察"方式获得第一手研究资料,也可以利用"参与式发展"理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联结;实地研究在教育技术研究活动中的应用,当以复合的方法论为指导,充分注重方法选择的适宜性,并注重平衡目前教育技术研究以思辨研究为主的格局,研究教育技术环境中活的问题,并以有效应用为导向.  相似文献   

15.
高校教学评估的教育价值取向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校教学评估应以教育价值为基点整合社会价值和教育价值,教育价值是评估的基本价值。我国高校教学评估的教育价值取向实然表达为:促进高校遵循教育规律,促进高校回归育人本质,促进高校关注教育自身,促进高校提升文化品位。为充分发挥教学评估的促进作用,彰显其教育价值取向,还需要科学定位评估、凸显核心价值理念;完善评估方案、加强分类指导;明确特色内涵、完善特色评估;完善评估组织工作、建设良好的评估文化。  相似文献   

16.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社会功利主义盛行,教育也呈现出越来越急功近利的态势。升学压力使培养人才的教育逐渐失去本真。社会对学校教育和教师质量的评价机制不够合理,教师面临着价值选择困境。教育的目的应该让人成为人,教育的重点应该关注过程。教师应该是具有人格魅力的引导者,教师教育的重点是塑造教师的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17.
张伯苓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爱国教育家,他的德育思想及其实践在中国近现代德育思想史上具有独特地位。张伯苓的德育思想中有“以德育为万事之本”,“培养学生爱国爱群之公德,与夫服务社会之能力”,“爱国为公”以及德育的方法等丰富内容。从德育思想的视角出发对张伯苓的教育思想进行分析透视,挖掘张伯苓德育思想的基本内容,对于今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和改进思想道德教育具有多方面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