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都县颜桥初中杨逸尘同志来信,对《岳飞在宜兴的三次题词》(载本刊1981年第8期)中的文字差错提出批评。他指出,“南宗建炎三年”句中的“宗”字应改为“宋”;“金兵兀术率兵”句中前一个“兵”字是多余的,应删去;“建康之段”的“段”应改为“役”;“功其再战”的“其”应改为“期”。这几个字都是印刷厂排错的。我们看校样不仔细,失校。为此,我们向读者和作者致歉。杨逸尘向志还对这篇文章中有关岳云和岳飞的关系的叙述以及个别引文出处等提出疑义,这些都是可以研究的。灌云县五图河农场中学袁晓国同志来信指出,  相似文献   

2.
周正逵先生主编、人教社出版的《教学指导书》把“暮”与“囚”归为一类,为会意字。笔者觉得此说值得商榷。理由如次:一、“莫”与“暮”是古今字。翻开《说文解字》段注,仅能查到“莫”字,释为“日且冥也,从日在草中”,“会意”字。而《康熙字典》、《中华大字典》、《汉语大字典》、《辞源》、《辞海》、《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等,都把“莫”当作“暮”的本字。而且它们都是把“莫”与“暮”从意义上当作同一汉字来解释的。“莫”与“暮”音同义近,当属古今字,即“暮”是由古字“莫”分化出来的今字。这种  相似文献   

3.
腊八节     
《中小学电教》2003,(12):69-69
在我国民间,人们习惯上把农历的十二月称为腊月,把腊月的初八称为腊日或腊八,并将其当作一个传统节日即腊八节来对待。许多与腊月或腊八有关的习俗也往往都被冠以“腊”字。  相似文献   

4.
“唯”和“惟”当作“独、只有、只是”意义时是通用的 ,所以“唯独”“唯恐”“唯一”等也常写作“惟独”“惟恐”“惟一” ,历来如此 ,本无疑义。然而近年来发明的电脑对文稿中的“唯独”“唯一”等等一律亮红 ,于是一些出版单位就跟着一律改“唯独”“唯一”为“惟独”“惟一” ,不改即判为错误。这是大可不必的。为了辨别有力 ,我抄录了一些词书的解释和上千条古今的书证 ,希望能有助于使坚持者信服。首先是没有哪一本词书摒弃了“唯”字的“独、只有、只是”这个义项。比如《辞海》 ,“唯”字的第一音第一义项即是 :“同‘惟’。①独 :…  相似文献   

5.
有同志问“梦寐以求”和“夜以继日”中的“以”字是不是连词“而”字之意?如若不是,又该作何解释?还有的同志问可不可把这两个“以”字视作衍文(多余的字)?我的看法是这样的:“以”字在文言文中具有多种用法,但多数是用作介词(prep-osition),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拿、把、用、因、按,以及“凭借”、“依靠”和“认为”等意思。上述两个成语中的“以”字都属于介词,就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拿或用的意思。但既然相当于拿或用,怎么把“梦寐以求”和“夜以继日”改成“梦寐拿求”、“梦寐用求”、“夜拿继日”、“夜用继日”仍讲不通呢?这里我们  相似文献   

6.
高二册《谭嗣同》一文中,对“命康与四卿及同志速设法筹救之语”一句,新旧教参都译作:“命令康有为与‘军机四卿’及同志们赶快设法筹谋援救等话。”译文把“同志”加上“们”变为复数,显然是把原文中的“同志”当作一般称谓来理解,笔者以为是极为不妥的。  相似文献   

7.
同义连文,是指古文中若干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字并列连用的行文现象,是古汉语中一种普遍而重要的语言现象.古人对这一语言现象早已有所认识.清硕儒对此有专门的研究,著有不少专论,顾炎武称之为“重言”(见《日知录》卷二十四),高邮王氏父子叫它为“连语”、“经传平列两字上下同义”(见《读书杂志·汉书第十六,“连语”》、《经义述闻·通说下》),德清俞樾在《古书疑义举列》中把它列为注家易误的情况之一来加以讨论(见《古书疑义举例》卷四“语词复用例”、卷七“两字一义而误解”),诸硕儒利用同义连文这一规律,研究古代汉语和古代文献,多有发明,解决了不少实际问题.但是,建国以来  相似文献   

8.
《文心雕龙·序志》疑义辨析张灯一、古来文章,以雕缛成体,岂取驺之群言雕龙也前面六旬,言本书称“文心”的原由;此列三句,又说“雕龙”一语的依据。这里的疑义,集中在后句的“岂”字上,从而影响到全句句式的确认和文气的把握。”李庆甲。《(文心雕龙)书名发微》...  相似文献   

9.
“古人用助语词,有两字同义而复用者,”(俞樾《古书疑义举例》)这种情况,前人称为“重言”、“复语”或“连文”。例如《左传·僖公十年》:“一薰一莸,十年尚犹有臭。”顾炎武《日知录》注:“尚即犹也。”刘淇《助字辨略说:“尚犹、犹尚,并重言也。”虚词同义复用,是为了加强语气,或者调整音节,使文句整齐流畅,便于诵读。我  相似文献   

10.
近日 ,读到一篇对高中语文《项脊轩志》一文注释提出疑义的短文 ,文中作者将“借书满架”译为“借来的书放满了书架” ,笔者认为欠妥。“借书满架”的“借”字 ,有人译成是“借来的”。而笔者却认为 ,既然是借来的 ,为什么读完后不送还人家 ,都放在自己的书架上 ?“借来的书放满了书架”与理似乎讲不通。也有人著文说 :“……是散人闲趣 ,未必都是借来的。”而笔者却认为 ,既然与语言文字打交道 ,认识和把握语言文字本身的特点与规律十分重要。实际上 ,这个“借”字是文言文中比较普遍的“通假”现象 ,《康熙字典》中注释 :“借 ,音积 ,义同…  相似文献   

11.
古典名篇《岳阳楼记》内涵深邃,文辞优美,佳句多,疑义也多。其中“长烟一空”句,注释尤众,争论者甚蕃。争论的焦点,全在于对“空”字的不同训诂;争论的实质不外乎内容与形式的分歧。  相似文献   

12.
庖丁、伯乐,这是为人们熟知的两个智慧的人物,他们的智慧技巧为人们津津乐道,可是他们的姓和名却不是人人都清楚的。 《庖丁解牛》篇中的“庖丁”,高中语文教材注为:“庖,厨师。丁,厨师的名字。”有的选本在翻译这段文字时,索兴保留“庖丁”二字,这实际上将“庖”和“丁”当作了一个人的名和姓来对待,这更是笑话。《文言散文的普通话翻译》把“丁”字当作“旧指从事某种劳动的人”,即当作一个普通名词来理解,也回避了这个“丁”字的翻译。我认为“丁”不是名字,也不是泛指一般的人,而是姓。生活在那个时代中的下层人物,有姓而无名是常有的事。因此,我们可以把“庖丁”理解成“姓丁的厨师”。  相似文献   

13.
简字正误     
咀这字是“咀嚼”的咀,读jǚ(举)。有人把它当作“嘴”字的简体使用,这是没有根据的。“嘴”字在《汉字简化方案》中尚未简化。以“咀”代“嘴”在“用咀咀嚼”这类句子中就显得特别不合适。(?)有些人把这个字当作“围”字的简体使用,这是不符合《方案》的规定的,是  相似文献   

14.
写字     
当作一种艺术看,中国书法是很独特的。因为字是艺术,所以什么“永字八法”之类的说教,其效用也就和“新诗作法”、“小说作法”相差不多。绳墨当然是可以教的,而巧妙各有不同,关键在于人。写字最容易泄露一个人的个性,所谓“字如其人”大抵不诬。如果每个字都方方正正,其人大概拘谨;如果伸胳膊拉腿的都逸出格外,其人必定豪放;字瘦如柴,其人必如排骨;  相似文献   

15.
关于历史的创造者,目前我国理论界有许多提法和争论。其中,以现行哲学教科书为主,大都坚持并论证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黎澍同志对此提出了疑义,认为这是一个完全错误的命题,主张应当恢复马克思本人关于“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这一提法。我认为,上述两种观点都有合理之处,但也都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相似文献   

16.
十三大郑重提出了“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的论断。一些同志虽然也承认现阶段的诸多特征的确是初级阶段的表现,但总是对这一论断心存疑义,似乎这是“人为”的划分或认定。这一论断到底有没有科学根据与现实依据?我认为,有的。本文试从哲学角度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的划分、认定问题作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7.
“妻”字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本世纪以来,我国学者受麦克伦南人类古有掠夺婚习俗之说的影响,于语言文字等领域搜寻例证发明中国古有掠夺婚习俗之说。徐中舒主编的《甲骨文字典》承“新说”,认定“妻”字是中国古代掠夺婚习俗之反映。本文对此提出数点疑义;并简述中国古无掠夺婚习俗的原因,从根本上否定了《字典》等对“妻”字的解释。遂又参考汉儒之说,提出“妻”字本义是“与夫齐等的女主人”  相似文献   

18.
党字,黨字,都是姓,作为姓氏的“党”,不是黨字的简化。《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第251页,把作为姓氏的党当作黨的简化字处理,似欠恰当。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1986年10月10日重新发表《简化宇总表》,只规定“党”是黨的简化字,没有规定“黨”和作为姓氏的“党”能通用。作为姓氏的党,不能与黨合二  相似文献   

19.
迄今为止,我国史学界一般认为早危公元1—2世纪邪马台国时代,日本列岛上已形成国家。其代表性观点,是王金林同志的邪马台“专制”国家说。对此笔者持有疑义下文略述浅见并与王金林同志商榷。在远古时代任何民族都是经历几百乃至上千年的过渡时期才进入文明社会的。笔者认为公元1—2世纪所谓邪马台国时代,日本尚未发展为文明国家,而正处于由原始社会至阶级社会的“过渡时期”。由于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发展速度又非常  相似文献   

20.
在汉语里,形容词修饰动词,一般都在形容词后加结构助词“地”.作词性分析时,“形容词+地”当作两个词看,一个是形容词,一个是助词。有些学习英语的同志,却往往把“形容词+地”看成一个付词,如“安静地学”,就把“安静地”当作一个付词看。如果弄清了“地”和“ly”的关系,就有助于避免这种错误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