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浅析清代中期工赈工程项目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清朝中期政府为了获取工赈效益的最大化,在平时就对地方上需要兴修的工程区分轻重缓急,造册备案,一旦地方遭灾,就根据灾情选取合适的时间、地点,兴修以水利工程为主要项目类型的工程,实行工赈。这样,工赈实施起来及时、快捷、有序,政府和灾民都能从中得到实惠。这表明当时已经形成了比较规范但又不失灵活务实的工赈救荒机制。  相似文献   

2.
宣统元年甘肃大旱的社会应对,《申报》比其他文献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历史信息:(1)灾害持续三年,灾情严重;(2)官赈无力,宣告传统荒政在西北彻底衰落;(3)义赈不力,显示江南社会跨域救助受挫;(4)江南义绅、甘肃灾民和中央政府三方分别与甘肃政府之间的矛盾冲突贯穿了整个救灾过程。种种问题指向晚清甘肃政治生态的恶化,为后世灾害应对和社会治理留下了深刻的历史教训。  相似文献   

3.
岳阳地区由于特殊的自然和地理环境,以及各种人为因素导致灾荒不断。民国以前朝廷和各级官员为救灾民于水火,采取了多种赈灾救灾措施。从赈源上主要有朝赈、官赈、民赈;在救灾方式上主要采取急赈、平粜、赈贷、工赈等。由于认识水平的限制,民间甚至一些官员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亦采取巫术救灾。  相似文献   

4.
清代前期的荒政集历代之大成,起到了保持国家稳定,维持社会再生产正常进行,调节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关系的重大作用。具有统治阶级高度重视,各项救灾措施完全制度化、经常化,救灾支出浩繁,办理赈务组织周密、有条不紊等特点。这一时期灾民一般可按数领到赈米赈银,大部分受灾州县可在灾后恢复社会生产。清统治者实行荒政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巩固封建政权、保护地主阶级的长远利益。  相似文献   

5.
5.12汶川大地震后,大批四川籍灾民被迫外出打工,他们在打工地的社会适应状况普遍不容乐观。社会工作可以分别从微观、中观和宏观等层面,通过个案辅导、小组活动、社区动员、政策倡导等方式,帮助提升外出务工灾民的社会适应能力,促进灾后重建工作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6.
1920年宁夏海原8.5级特大地震,震级之大,烈度之高,波及之广,历时之长,破坏之重,灾情之惨,世所罕见。这次地震宏观震中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海原县干盐池附近,极震区东起宁夏固原,西至甘肃景泰,面积二万余平方公里,并形成220余公里的构造形变带。大地震造成人口伤亡严重,财产损失巨大,经济遭受破坏等严重后果。政府虽然采取了一定的救济措施,但无法开展大规模的震害救助工作,救助不及时,救济不力;民间组织在海原大地震救助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尤以旅京甘肃震灾同乡会、甘肃震灾救济会、华洋义赈会表现最为突出;灾民自救主要是临时解决无食、无住的困难。要提高灾害救助效率,必须建立各级政府、社会组织和灾民三位一体的救助体系。  相似文献   

7.
宋代官方的救荒措施,可分为赈济、赈贷和赈粜。赈济主要是对大灾、特大灾年导致流离失所的流民和灾歉时城乡贫困户及鳏寡孤独病残人群的救助措施;赈贷一般多是在灾害发生后的恢复阶段,在这一阶段如是冬春青黄不接之际,受灾民众的生产和生活难以为继而需要救助;赈粜是通过平抑粮价达到救助灾民的一种方法,亦即常平法的基本职能,其对象主要是家中无粮食积蓄的下层民众。赈济、赈贷和赈粜的粮食来源,属中小灾的,一般由州级路级地方官府主持,从常平仓和义仓调拨粮食,或置场籴买。大灾、特大灾则主要由中央官府调集粮食和筹措资金。  相似文献   

8.
清代河南境内黄河水患频繁发生,沿黄各基层政府防御救灾措施主要有:兴举相关河工防御和治理黄河水患;提供居所、散发粮粟、防治疫病、设厂煮赈等方式救济灾民;招民复业、开渠兴农、蠲免钱粮、免除不当的河工料物征收与力役征派等措施帮助灾民复安其业。这些措施稳定生活,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但在治河赈灾的过程中,部分官吏营私舞弊,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基层政府行为的实际效果。  相似文献   

9.
1935年7月,山东境内的黄河多次发生溃决,鄄城、菏泽、郓城等十数县受灾,灾民达350多万。灾情发生后,中央和山东省政府采取一些措施进行救济,成立了山东黄河水灾救济委员会,将灾民运往本省未受灾地区安置.向灾民发放赈款和赈品。虽然成效有限,但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一些灾民的痛苦。  相似文献   

10.
1926—1929年,绥远地区发生了百年不遇的旱灾。绥远地方政府组建了救灾机构。制定了救灾的规章制度;采取了调查灾情,报告、宣传灾情,筹集款、物。发放籽种,施粥、平粜、工赈,设收容所。剿灭土匪,防疫,防灾等种种措施;部分地履行了政府的职能。但是由于军阀混战,政局动荡等原因。政府更多的注意力在如何筹集军费。如何调运军队,而在筹集赈灾款项,剿灭土匪和调运赈灾物资方面。力不从心,导致土匪猖獗、赈款赈物杯水车薪。不敷分配。大部分灾民因为得不到政府的救助。卖儿鬻女,流离失所。酿成一幅悲惨景象。  相似文献   

11.
试析18世纪中国实施工赈救荒的原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工赈,即以工代赈,它属于赈济的范畴,但又不同于一般的单纯赈济,其特殊性在于赈济与建设的结合与统一,它是赈济对象主要通过参加必要的社会公共工程的建设而获得钱物的一种特殊的赈济方式。18世纪的中国政府之所以在灾发比较集中的地区多次大规模地实施工赈救荒,是因为其在补充其它赈济方式的不足、满足更多待赈需求的同时,使政府获得更多的经济收益,并兼顾到政府抑制社会动乱、发展农业经济以及培育民风等深层目的。  相似文献   

12.
明朝中央为加强对地方社会的控制,在地方逐渐完善了一套复杂而又严密的监察系统,该监察系统督察并参与治理地方政务,荒政是其频繁介入的重要领域.明朝政府赋予了地方监察系统在处理荒政方面的一系列职责,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督察地方荒政;其二,协办地方政务,并在朝廷处理地方灾荒的应急机制中,充当重要角色.从实际效果看,多有治绩,并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地方社会的安定.但是随着其职能的转化、王朝政治的腐败等,地方监察系统处理地方政务的效能逐渐趋弱与萎缩,日益远离乃至背离了制度的预期.  相似文献   

13.
民国北京政府时期湖南慈善救济事业成绩突出,在湖南慈善发展史上地位重要,但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还存在明显不足。比如,灾荒救济缺乏长远规划,时常疲于应付;没有形成稳定的慈善救济专业人才队伍;现代慈善意识和理念缺乏,传统因果报应思想浓厚;灾赈机制运转效率低下,慈善救济效能大受影响。  相似文献   

14.
制度对经济产生深刻的影响,制度创新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根本原因,这主要表现在有效的制度安排可以构建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的激励机制,大大地降低这个地区的交易成本,吸引更多的生产要素注入这个地区,并提高这些要素的使用效率,因此,制度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地方政府竞争的胜负。地方政府在制度创新过程中一要着眼于改善投资环境;二要着眼于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提高投资回报率。制度的供给应坚持有效性、稳定性、效益最大化和公平性原则。  相似文献   

15.
近期中国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的若干理论问题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中央与地方关系的确切涵义是中央权力机构与地方权力机构之间的关系,其实质是一个社会法定的社会公共利益的分配关系。在中央权力机构与地方权力机构的各种纵向平行的关系中,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是整个纵向权力结构网络中的中轴。所以,对中国中央与地方关系进行理论研究的重点,应该放在研究国务院与地方政府特别是省级政府之间的关系上。要协调好中央政府与省级政府之间的关系,作关注省级政府的法律地位和经济地位,以及由此决定的中央政府集权和地方政府分权的度。此外,构建面向21世纪新型中央与地方政府关系的战略时还应注意:继续稳步推进国家与社会分权;实现政治体系内部权力分配的集分平衡。  相似文献   

16.
民国时期,甘肃自然灾害频发,灾荒严重,几乎无年不灾,给社会带来非常严重的危害。面对严重的灾荒,当时的政府救灾力度不大,而民间社会的救济则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环境污染事件频繁发生,不仅给受害者带来健康危害,而且受害者的权益也得不到及时的救济。究其原因,是由于受害者在遭受环境污染侵害后的利益表达机制不畅造成的,即和解难、调解难、诉讼难、监督难。因此应当为排污企业和受害者之间促成和解创造条件,明确政府环境责任,完善行政调解机制,进一步加强司法救济力量,充分落实公众的环境参与权。  相似文献   

18.
唐后期两税三分制的实行使得中央与地方在财政上进行了利益分割。由于地方的财政包干制,使得地方财政能够利用两税收入、财政羡余,甚至还有私用钱和军资粮储参与救灾,在常平义仓的建设、赋税蠲免、灾害赈济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了减轻灾害及救灾给中央财政带来的负担,唐中央政府也多次督促地方利用留使、留州财政进行救灾。地方财政参与救灾本身有中央政府与地方利益冲突的背景,但客观上也提高了地方救灾的主动性与效率,促进了唐后期地方经济的发展。但在唐后期两税三分制下的地方救灾也由于相应监督管理制度的废弛导致一系列问题的产生。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福利政策和福利行政体系不完善的情况下,通过分析我国中央和地方流动儿童政策的现状,分析影响流动儿童福利政策制定、执行等环节的因素,了解到流动儿童福利在我国尚未得到社会及政府足够重视,国家缺乏专门的流动儿童福利机制。因而,要从影响流动儿童福利的家庭、学校、社区和立法因素出发,从流动儿童中、长期发展的战略高度致力于对流动儿童福利政策的顶层设计,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就业支持和人文关怀的具体政策设计,努力构建有利于流动儿童发展的社会福利政策新模式。  相似文献   

20.
大规模侵权一旦发生,会给众多的人造成损害,对这些损害的救济不仅事关被侵害人的切身利益,而且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政府介入大规模侵权事件,为被侵害人的损害救济提供便利条件,对被侵害人实施救助,是政府的职责所在.探索建立政府介入大规模侵权损害救济的机制,比如政府介入的条件、方式、管理体制、行为约束规则等,其目的在于为政府介入提供规则指引,规范政府的介入行为,从根本上说,是为了充分救济大规模侵权受害人,实现权益保护和社会和谐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