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我的第一个新闻学教授 1995年春天,我从北京飞抵华盛顿的当天晚上,就给我十几年前研究生院的老师泰德·葛普打电话.  相似文献   

2.
我的第一个新闻学教授 1995年春天,我从北京飞抵华盛顿的当天晚上,就给我十几年前研究生院的老师泰德·葛普打电话.  相似文献   

3.
4.
正如新华社女名记者周建英在序言中所说的<脚印>真实生动地反映了祖国改革开放以来新变化、新成就、新经验."看看他一望无际的脚印,才知道每个脚印中的含义是多么深重".你如果读一读这本新闻作品,就会真切地感受记者侯嘉荫在三秦大地和祖国许多地方都留下了他那豪迈而矫健的一只只脚印.  相似文献   

5.
王军涛 《军事记者》2006,(12):64-64
我是各类新闻报刊迷,尤其对《军事记者》杂志特别钟爱,不但自己年年订阅而且每年都要多订几份作礼品送给自己正在上大学读新闻专业的小妹以及几位在中学团委、政府宣传部门工作的同学,目的是让他们能经常阅读这份杂志,从而了解近期的宣传要点和更多的写作知识,增强新闻敏感和采写能力。笔者认为,将《军事记者》当礼品送的做法确实好。虽然订购一份或几份《军事记者》花不了多少钱,但将这份礼品在亲戚朋友以及同事间互赠互送却很实用,而且也格外有意义。《军事记者》内容丰富、政治性强、知识面宽,而且生动实在,有很强的可读性、指导性、实用…  相似文献   

6.
在美国华文报纸工作的中国人不少,但在英文报纸工作的中国人却不多,然而,1988年我曾有机会到美国西弗吉尼亚州首府的《查尔斯顿公报》进修,当上了该报的记者。西弗吉尼亚州是美国的一个小州,人口仅200万,地处阿巴拉契亚山脉中段。美国人称之为美国的西藏,还叫西弗吉尼亚人为“山地人”。该州地无三尺平,山峦重叠,层峦迭嶂,卡那瓦河流经腹地,自西向东汇入大西洋。西弗吉尼亚东连马里兰、华盛顿特区,南接弗吉尼亚,西临俄亥俄、肯塔基,北面和宾夕法尼亚毗邻,是一个风景旖丽,民风淳和、物产丰富的州。《查尔斯顿公报》是该州最大的一家州报,已有119年的漫长历史。目  相似文献   

7.
王雯 《大学图书馆学报》2006,24(5):100-104,91
Google数字图书馆计划自启动以来就争议不断,2005年5月法国国家图书馆馆长、历史学者让纳内出版的《当Google向欧洲挑战的时候》一书以犀利的文笔和带有强烈的民族感情色彩的评述风格,再度引发了人们对Google数字图书馆计划的评论热潮。作者针对让纳内在书中提出的观点和质疑,在世界数字化进程的大背景下,结合搜索引擎技术和运作商业模式等因素对Google的此举进行了考察和评析,并给出了应对建议。  相似文献   

8.
代表作:《用生命播洒阳光———记自觉实践“三个代表”的好支书郭秀明》(2001年4月24、25日人民日报)反响:中组部在审阅这篇通讯时批示:“这是人民日报两位记者写的通讯稿,许多故事和细节是新挖掘的,十分感人”。《新华月报》等报刊全文转载,此文荣获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主办的《共和国的脊梁》全国报告文学征文最高奖———特等奖。  相似文献   

9.
每当翻阅《范长江新闻文集》,眼前便浮现一组镜头:五十多年前,一位血气方刚的青年记者,正以惊人的勇气和顽强的毅力,踏着红军长征的足迹,爬雪山,过草地,穿行于虎豹出没的丛林,“永远走向陌生的地方”。这些镜头发人深思:范长江同志是怎样成为一个纵论时代风云的名记者的?一个新闻工作者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基本素质和修养? 强烈的事业心1935年7月,范长江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的身份,从四川成都开始了他著名的中国的西北地区考察。他去那里采访,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研究红军北上抗日以后中国的动向;二是力图深入地了解即将成为抗战大后方的中国西北角的历史和现状。他认为这是当时对人民群众迫切需要回答的两个重大问题。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促使他采写出脍炙人口的《中国的西北角》。那时年仅26岁的长江,还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但他具有炽烈的革命民主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表  相似文献   

10.
记者的眼光———读南振中同志《新闻记者的透视力》有感刘向东不久前,读了南振中同志的《新闻记者的发现力》,这是他对新华社国内记者的讲话。新近又读了他的《新闻记者的透视力》,是对新华社驻外记者讲的。这一内一外,一“发现”一“透视”,有异曲同工之妙,值得我...  相似文献   

11.
徐熊从弱冠到花甲之年,一直坚守在新闻岗位上。在40多个春秋里,他从农村到城市,从军事到政治,从国内到国外,无论在硝烟弥漫的战场,或是安定环境下的和平劳动,无论是采访党和国家领导人,或是采访工农兵和知识分子,他都满怀激情,写出了大量反映时代风貌的、鼓舞人心的新闻报道,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记者工作是神圣的,是令人羡慕和尊重的。新闻记者总是站在时代的前哨,用他(她)紧张、艰苦的劳动去观察和反映历史前进的每一个脚步,从而参与和推动历史更快地前进。对革命的事业,无论是战争,或是生产建设,记者从来不是旁观者,而是积极的参予者。徐熊正是这样的一个哨兵,持久不懈地守在这个岗位上。《记者生活散记》一书,追述了作者40多年前初当记者时,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搭乘华中军区司令员张鼎丞的车子到前线指挥部去,途中竟受到这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关于怎样当好一名记者的教诲。他把这番教诲一直铭记心头,成为日后做  相似文献   

12.
辛弃疾有词赞扬王勃的《腾王阁序》,他在所写的《贺新郎》中说:健笔夸翘楚,到如今,落霞孤鹜,竞传佳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作为初唐四杰之冠的王勃写下的佳句,脍炙人口,千古流传,连大诗人辛弃疾也称其为翘楚,可见分量之重了。在我国的新闻史上,也有一批记者群中之翘  相似文献   

13.
仔细想来,能真正体会到自己写书自己读的情趣的人并不多。  相似文献   

14.
跟唐传喜局长仅一面之交,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大众化的外貌在我记忆中已模糊不清了。读着他的《你是自己的领导者》,他睿智的思想越来越清晰饱满起来。透过这本书的论述,我想他一定是位领导与生活艺术化了的人。  相似文献   

15.
从今年1月10日起,为配合新兵教育,《解放军报》第三版开辟了《我当新兵的时候》专栏。截止5月上旬,共刊登稿件20篇。期间,受到军内外不少读者的关注和新闻界同行的鼓励。一些同志还就扩大作者队伍、拓宽专栏思路、提高文章质量提出宝贵的建议。现就这个专栏的编辑谈一些粗浅的感受和体会。一、到基层,到新战士中去找点子。这个专栏一推出,一些同志就问我们,这个点子是怎么想出来的。其实,是基层的官兵、是新战友帮我们确定的宣传思路。这几年,在分管新、老兵宣传的编辑实践中,怎样把新兵教育开展得更加生动活泼、有说服力和感染力,一…  相似文献   

16.
《新星》电视剧播映后,报章杂志评论纷起,亲朋好友闲谈议沦,几乎无不涉及。众说纷纭,热闹了好一阵子,称得上《新星》热。现在热潮已退,不过,还是想从记者的角度说点意见。珍惜干预生活的权利记者写作家较多,作家写记者则比较少。近年来,有了变化,记者在小说、剧本中出现的频繁了。《新星》就是写记者活动较多的文学作品。它提到的记者有人民日报的刘貌、新华社的黄平平,相当细腻地描述他们的新闻采访活动。这说明,新闻在社会生活中的份量,也说明作家对大众传播的重视,对新闻工作者的尊重。《新星》中,柯云路在刘貌身上落下较多的笔  相似文献   

17.
谈到写作,"终生为报纸而工作"的高尔基十分认真地指出:"你要想写得很好,就必须懂得各种技巧."这位"老报人"直言不讳的忠告,促使我们又去研读他的书信集——《论写作技巧》(广东人民出版社1980年出版),进一步细细品味他在这方面的谆谆嘱咐."先从写小故事开始"学写作,必须从简单的东西练起,然后写复杂的.这是高尔基一贯的写作思想.他在与那些初学写作者的通信中,真诚地建议他们要从写小故事入手.1916年9月18日,高尔基给24岁的马克西莫夫的信中说:"我劝您着手写一个小故事,主题普普通通的,比方说,就用《平常  相似文献   

18.
当中国黑龙江省准备将731细菌战的遗址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时候,对国人的调查中还是有很多人表示反对,他们的理由是“罪证不是文化”。但是有一种收藏就是让人心里一阵一阵悸痛的,因为收集品是残酷的历史。我想美国学者曼素恩(SusanMann)在写作《缀珍录》(《缀珍录:十八世纪及  相似文献   

19.
党的好干部孔繁森同志说:“一个人爱的最高境界是爱别人,一个共产党员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我们觉得军报的编辑、记者爱的最高境界是爱士兵,因为从(记吉卜连当兵)这个专栏刊登的近3()篇稿件中,我们清楚地看到广记者到基层、懂基层、为基已、爱基层的实实在在行动,更触摸到了扩版后的军报面向幕层、关心基层的时代脉搏、殊深感受到厂十兵与记会问那战友之爱和同志之情让我们说一声:“感谢记者下连当兵!欢迎记者下连当兵!”平凡的行动,沟通了记者与士兵的四倍职业的差别,阅历的深浅,使记者与士兵容易缺少沟通的共同语言,…  相似文献   

20.
我怀着浓烈的激情一口气读完了冯健同志撰写的、由新华出版社出版的《管窥集》。这本文集选辑了作者近几年撰写的90篇时事评论、杂谈,内容涉及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社会、新闻等各方面,反映了在开放改革大潮中出现的新事物、新情况和遇到的新问题。作品表现了一位老新闻工作者敏锐的观察力,宽阔的视角,及其爱憎分明,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强烈责任感。文章论国事、解民惑,寓褒贬、别善恶。砭时弊不留情面,颂光明一腔赤诚。读来其味无穷,给人以智慧,以力量。作者给书名冠以《管窥集》,是颇有些含意的。“管窥”,出自《汉书·东方朔传》中的“以管窥天”,《世说新语》中的“管中窥豹,时见一斑”,大概是用以表示作者自谦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