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向启新 《湖北教育》2003,(21):28-28
1.课堂教学要启迪和渗透人文精神 学生的灵性、悟性、理性和人性的养成,课堂教学是最好的阵地。任何丢失人文精神培养的课堂教学,都将是不完全的、工具化的。人文精神存在于各种外显和内蕴的课例文本之中,教师借助于这些符号得以沿袭和传承,从而通过课堂教学构成师生的观念和价值的文化组合。 有人说,每一个汉字后面都跟着一个灵魂,教师应该是  相似文献   

2.
地理素养是指公民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地理科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地理是中学各学科中惟一以探索人类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的学科,在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上具有重要作用.<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将"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作为核心理念,笔者从以下6个方面简要阐述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相似文献   

3.
培养兼具科学和人文双重品质的人才,是地理学科教育的双重使命。本文基于初中生人文素养总体水平不高的现状,就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进行人文素养的渗透和培养提出了具体措施,即提升地理教师的人文素养、用教材土壤孕育人文素养的种子、善于利用各种地理教学资源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在地理实践活动的开展中,让学生树立起人文意识。  相似文献   

4.
徐乐 《现代语文》2007,(9):49-49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新课程标准不仅直接指导着教法实践的方向,还强调课堂主导思想必须  相似文献   

5.
地理是世界中某一个地域的气候、河流等自然环境和社会人文要素的统称,是六大自然学科之一,是一门综合性的基础学科。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让学生学习生活、文化、科学的地理,有利于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价值观和养成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意识,有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结合课程本身存在的人文性,激发学生积极探索、深入学习的兴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素养。笔者根据多年的教育理论学习和教学经验,对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性,以及目前忽视人文素养培养的具体表现进行了总结和归纳,对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方法策略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国家的有关教育机构越来越重视初中地理教学中的人文素养培养。当前,初中的地理知识不仅包含中国地理知识,还包含世界地理知识。人文素养则与学生树立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意识以及培养人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的思想等相关,就此而言,这对于初中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至关重要。针对于此,本文所述内容以湘教版初中《地理》教材为例阐述初中地理教学中的人文素养培养,仅供读者进行有关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地理人文素养主要包括人文地理知识和人文精神两个部分。人文地理知识主要包括人口、聚落、文化、宗教、经济、旅游、人地关系等相关内容。人文精神是指有关"人对自然的基本态度"的内容。高中地理教师可通过丰富自身人文底蕴、进行多元教学设计、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积极的实践认知,来培养学生的地理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9.
<正>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历史学科性质的定位,落脚点之一就是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笔者较为赞成以下解释:"人文素养是指通过人文学科知识的学习和积累或环境的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相对稳定的基本品格和基本态度,能够正确处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让自身在道德、智力、情感等多方面得到和谐发展。"(李彦玲,2010)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气质、品格、修养  相似文献   

10.
郭海萍 《考试周刊》2014,(87):22-23
<正>语文学习中的积累非常重要,我这里说的积累,主要是指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做人方面的引导和人文素养的熏陶。具体点说就是引导学生注重生活积累,注重思想情感、道德价值观的熏陶与养成,心理品质的培养,等等。我觉得这些积累或者说熏陶的工作做好了,那么学生今后进入社会,在做人、生活等方面都将受益无穷。  相似文献   

11.
作文教学过程除了传授知识和写作技巧之外,还是不断帮助学生加深对社会、人生和大自然的认识、理解、思考的过程;同时又是不断培养学生审美感悟能力,用美的情操去陶冶学生,完善学生人格,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区域地理作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集合体,涉及的地域内容和空间巨大,所以对于区域地理的教学一般而言难度比较大,更不要提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的问题了。基于此,本文试图通过对区域地理教学的利用,就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展开一定的分析。  相似文献   

13.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一特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是语文课程义不容辞的责任。要在语文教学中完成培养学生人文素养这一目标,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正确理解人文,并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要切实注重挖掘教材的人文因素,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拓展教学的途径方式,丰富语文的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水平。  相似文献   

14.
语文学科的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教育既是语言教育,又是人文教育,承担着促进人的发展、提高人的素养、弘扬发展民族文化的责任,中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因素。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渗透人文性,实施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于漪老师说过:“语文学科作为一门人文应用学科,是语言的工具训练与人文教育的综合,学语文就是学做人,语文教育就是教书育人。”因此语文教学在传授语文知识、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健全人格、个性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德、智、美、体、劳的全面发展,最终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笔者就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谈谈自己的看法:一、以情激情。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作为一个有思想有活力的教师,首先自己要有情感,这样才会发现美、欣赏美、才能用心去创造美,以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使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情、感悟情。要激发学生的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勇于创新,采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手段,以自己的情感来调动学生的情感,以情激情,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此外还要精心设计每一节课,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情景导入、激情朗读、悬念设置、感情渲染、联想引发等方法,拨动学生心弦。例如,在教《与朱元思书》这篇课文时,我一边在多媒体屏幕上展示富春江秀美自然风光的图片,一边播放民乐合奏《春江花月夜》,整个教室都弥漫着舒缓明快的旋律,音乐把我们带到美丽的富春江,大自然将其迷人的艳丽图画一幅幅,一幕幕地展现在我们眼前。采用这样的教学方式创造情景,激起了学生情感的波澜,使之很快进入到课文情境中。接着我要求学生用不同的语调朗读课文,理解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就这样,整节课师生都沉浸在令人动容的“人文”情景之中,课堂教学显现出了浓郁的人文色彩,渗透了人文精神。二、关注教材。挖掘教材人文内涵  相似文献   

15.
人文素养是初中地理教学的重要内容,人文素养被渗透在中国地理、乡土地理等的课程中。其所涵盖的内容不仅有关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同时还带有关爱环境等的观念意识。在初中地理教学课堂上,老师们必须要摒弃传统固化的教学理念,确立好人文素养教学的课堂地位,在提升学生地理认知能力的同时,还应当加大对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视程度,真正意义上将人文素养的培养全面贯彻并落实到初中地理教学课堂上,切实地提升地理教学的效率以及质量,完善学生的身心发展,让学生可以走健康、正确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6.
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地理教学的着眼点应是将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一、地理教学必须改进科学教育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以巨大的冲击力量,以人们难以想象的速度,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文明进程。因此,摆在当今基础教育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将来的科技领域提供最富活力的高素质人才群体。我们曾经过度重视科学知识的传授,其实科学教育应该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的不仅是科学知识本身,还有科学的思维、科学认识论、科学研究的方法等方面。  相似文献   

17.
为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为了培养真正合格的国家建设人才,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必须既要注重学科的工具性,又要关注其人文性,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情感、人文理想,弘扬民族的人文精神.文章就此问题,谈谈粗浅的见解。  相似文献   

18.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趣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做外在附加的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  相似文献   

19.
毛萍 《现代语文》2007,(2):51-51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与地位”中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就宣示着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同等苇要,它们犹如语文教学的两翼,谁也不可缺。“没有人文,就没有语言这个工具;舍弃人文,就无法掌握语言这个工具。”基于这一精神,作为一个与新课程改革同步的语文教师,如何在教学中把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有机地融为一体,就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相似文献   

20.
作文教学过程除了传授知识和写作技巧之外,还是不断帮助学生加深对社会、人生和大自然的认识、理解、思考的过程;同时又是不断培养学生审美感悟能力,用美的情操去陶冶学生,完善学生人格,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