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工作者是个多面手,要学的东西当然很多。学点经济学则是我们目前乃至今后一个相当长时期的当务之急。学习经济学,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新使命。党的工作中心因不同时期所面临的主要任务不同而转移。党在一定时期内的中心工作,无疑应是新闻报道的“主题歌”。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刚刚结束和以生产建设为中心任务的社会主义革命开始之际,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于一九五○年就指出:“全国报纸应当用首要的篇幅来报道人民生产劳动的状况,  相似文献   

2.
编辑工作之余,我喜欢看一点经济学方面的书籍.因为,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如何将有限或者稀缺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的社会科学.简单地说,经济学就是研究如何用最少的精力和成本,把事情办得最好.  相似文献   

3.
交易成本 ——尽可能地减少读者的阅读障碍 编辑和读者,双方通过版面进行“交易”,前者付出精力编辑版面,后者付出精力编辑版面,后者付出精力阅读版面。  相似文献   

4.
媒体的专业记者,倘若缺少相应广度和深度的专业知识,所写的稿件往往就是浅尝辄止,甚至无意中闹出笑话,自己却浑然不知,即便偶尔侥幸接触业内的重大新闻事实,也多半不能揭示出其中蕴藏的深刻意义,白白糟蹋了重要信息,殊为可惜.这里以近段时期发生的几起重大法制新闻为例.  相似文献   

5.
什么是民俗学陆:张教授,来您家的路上,看到路边有家门旁倒贴着大红双“(?)”字。象这类婚礼习俗,以及端午吃粽子,或找到野山参后大喊一声“棒槌,你往哪里跑”之类,都属于民俗学研究的范围吧。那民俗学中的民俗概念,与我们日常语汇中的“风俗习惯”一词,是一回事吗?张:是的,你提到的几种风俗都是民俗学研究的题目。倒贴“(?)”字,意思是谐音“喜到了”,反映了人们的祈福心理。婚礼习俗在风俗学的分类上属人生仪礼范畴。至于长白山挖参人发现野人参后大喊一声,用短裤罩住,或用红线拴住的习俗,都反映了挖参人对大自然的神秘力量的崇敬,在他们心目中,人  相似文献   

6.
7.
“别挤了,别挤了!”自中央电视台《广而告之》节目中挤车的镜头播出后,“挤”似乎已成了当今社会的一种不雅举动的专用词。然而,就抓新闻来说,这个“挤”却是少不得的。剖析一下在第三届“中国新闻奖”中入选的抗洪报道稿件,就会发  相似文献   

8.
关于记者多读书的论题,也许有的记者会提出质疑:难道记者读的书不够多,究竟要读多少才算“多读书”、读够书?况且互联网这么发达,查找资料还不容易吗?笔者认为,人是靠思想站立的,文章也是靠思想而立的。记者的丁作不是简单的复制现实,为社会提供新闻的同时还要提供思想和知识。文章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思想含量的高低,如果记者思想没有深度,新闻报道就很难有深度,纵观许多古今中外的名篇,皆以思想的深刻、新颖、博大而流传于世。这“思想站立与深度”从哪里来呢?那就要记者多读书、多积累、多思考、多创新。  相似文献   

9.
10.
刘建春 《青年记者》2009,(21):17-17
近期读了一些儒家经典篇目,感受很深。儒家是宣传用伦理道德治理天下的政治文化派别,儒家思想对今日新闻宣传的管理仍有指导意义。尤其是儒家宣传以精神文明指导、用精神文明渗透物质文明和制度文明,对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业务素养和新闻素质的提高有着普遍的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11.
近期读了一些儒家经典篇目,感受很深。儒家是宣传用伦理道德治理天下的政治文化派别,儒家思想对今日新闻宣传的管理仍有指导意义。尤其是儒家宣传以精神文明指导、用精神文明渗透物质文明和制度文明,对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业务素养和新闻素质的提高有着普遍的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12.
前有报道的,后有告状的,这是当前读者讽刺失实新闻的一句口头禅。近些年来,新闻官司越来越多,而这些官司又大多是报道了不真实的新闻事实引起的。细究新闻失实原因,大多又是缺乏调研方法所致。 我认为,我们做记者工作的,都应以毛泽东同志为榜样。毛泽东同志非常重视调查研究,他一惯主张“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大革命时期他深入湖南十几个县几十个乡调查农民运动。新中国成立后,他经常来到工厂车间、农村田头、军队营房,调查工农兵生产生活、工作学习情况。毛泽东的调查方法多为现场察看、个别访问和开小型座谈会,而不仅凭一两个负责人的口头汇报或书面材料,他认为这样得到的情况更切合实际。毛泽东又非常重视调查之后的研究工作。他认为调查是为研究服务,研究是调查的继续。他的研究方法是“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这样抽象出来的理论才对实践更有指导意义。可以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抗日战争时期的持久战、解放战争时期的战略决战等关系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重大决策,无不是毛泽东和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党中央在周密的调查研究中  相似文献   

13.
杨子才 《传媒》2000,(4):16-17
记者:从报上的文章得知,您曾长期阅读史书,能否介绍一二? 答:我读史书始于50年代。那时我在广州,从古旧书店廉价买得一部上海世界书局影印的《资治通鉴》和一部线装本《史记》,便读了起来,从此一发不可收。40年来,二十五史读了前十  相似文献   

14.
不靠“现成材料”,用眼看,用脚走,用脑想,用手写,就一定能多出鲜活的新闻精品。  相似文献   

15.
16.
叶红菱 《新闻窗》2014,(4):14-15
在当今人人面前都有“麦克风”的网络时代,记者的社会地位和采访工作都受到全新的挑战。但“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在10多年的采访实践中,笔者深刻体会到:无论是容易接近的还是难以接近的采访对象,无论是突发性事件还是敏感性事件,只要做到“带心”采访,很多难题就会迎刃而解。这里着重说说记者在采访中需要具备的“三心”:真心、细心和责任心。  相似文献   

17.
“两广总督”是个比喻。所谓“两广”,一是广交朋友:一是广积资料。朋友,是记者的耳目,触角,信息神经;资料,是记者的财富,外脑,思想的参照系。因此,“两广”对记者来说,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要做好新闻工作必须当好“两广总督”——这不是推理,而是实实在在的经验之谈。我曾经采访过30多位新闻同行,其中有笔耕三四十年的“老新闻”,也有佳作迭出的新闻“新星”,他们几乎全都认为,没有许多朋友,没有丰富的资料,要迅速地捕捉新闻,要写出有力度的报道,是不可想象的。有的同志干脆建议大学新闻系开设如何交朋友,如何积累资料的课程,他们认为这甚至比传授如何写新闻还重要。大概正因为如此,一些大学新闻系开设了“公共关系”以及“图书档案”的一些课程;一些新闻单位则把“公关能力”,收集、整理、运用资料能力等  相似文献   

18.
地方记者怎样抓住有影响的报道?我认为,这样的报道必须有牵动广大读者的新闻事实。牵动广大读者的新闻事实,不一定都是象“为天安门事件平反”那样的重大事件。翻开这几年入选的全国好新闻,便可发现,其中百分之八、九十的新闻事实具体,新闻价值具有普遍意义,因此能在广大读者中“行销”。从这个意义上说,更接近实际的地方记者,捕捉牵动广大读者的报道的机遇,在一定程度上要比中央新闻单位的记者更多一些。但是,接近实际这个地理优势,要变成采写优势,还须付出极大的主观努力,我自己努力的途径,就是学好“三级跳”。  相似文献   

19.
目前,县级电视台新闻部人员大多数是年轻人,年轻人精力充沛,头脑机敏,手脚勤快,但也存在好玩好动、心浮气躁、社交活动多、坐不住的毛病。对于学  相似文献   

20.
我有个毛病,说话写文章爱打比方。比方就是比喻,本属修辞手法之一,比好了,既生动,又形象,概括力极强,玩味起来有理至入木三分之功,几万言都说不清、道不全的事,几个字的比方就全解决了。本文的题目就是个比方,把一篇新闻报道比作“孩子”,把记者(不论男女,亦不论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