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 毫秒
1.
2.
《吴敬梓评传》是当今中国《儒林外史》研究界中具有代表性的学者陈美林先生所著。陈美林先生于1932年生在南京,1953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原文学院中国文学系,先后任教于苏州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陈先生现在担任南京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和中文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并兼任中国《儒林外史》学会副会长、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小说理论形态之一的评点,起始于宋人刘辰翁评点《世说新语》。随着小说创作的昌盛,小说评点也大量出现,明、清两朝产生了不少著名的小说评点著作,如明人李卓吾、清人金圣叹都批评过《水浒》,《金瓶梅》有张竹坡评本,《三国演义》则有毛纶、毛宗岗父子的评本,《红楼梦》有脂砚斋评本,至于《儒林外史》的重要评本则有闲斋老人、黄小田、齐省堂、天目山樵四家。  相似文献   

4.
正《儒林外史》是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描写了近两百个人物形象。小说假托明代,实际反映的是康乾时期科举制度下读书人的功名和生活。作者成功地塑造了生活在封建末世和科举制度下的封建文人群像,生动地描绘了吃人的  相似文献   

5.
清高宗乾隆四年(1739),吴敬梓已经39岁了。他看到了许多不学无术的人仗着家有财势,买通试官,居然个个高中;而他有“文润学海”的才华,年近四旬,却仍然是一个穷秀才,因此对于科举制度能否真正甄别、选拔人才,发生了怀疑。特别是6年前从安徽全椒县老家移居南京白板桥的秦淮水亭以后。贪官恶绅的狼狈为奸、横行霸道,儒林群丑的趋炎附势、尔虞我诈。更使他看透了科举制度的丑恶和现实社会的黑暗,他决定写一部长篇小说来讽刺科举制度,揭露黑暗社会,鞭挞儒林群丑。  相似文献   

6.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一字文木,安徽全椒县人。吴敬梓生活在清政权已趋稳固的时代,随着王朝在军事、政治上的步步取得成功,它的文化统制的毒害也愈来愈深。文士们醉心举业,八股文以外,百不经意。吴敬梓十分憎恶当时士子的热中科名,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社会风气,怀着这种愤世嫉俗的心情,他写出了这部卓绝的讽刺  相似文献   

7.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出版了陈美林教授《吴敬梓研究》(三卷本)。三卷本汇辑了陈氏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以迄新世纪之初三十年间论著,达134万字。陈氏三十余年有关吴敬梓研究的重要论著(除作品批评注释外)大都辑入,计有论文93篇、评传1部,举凡作者家世、生平、交游的考证  相似文献   

8.
《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长篇讽刺小说。作者吴敬梓(1701——1754年),字敏轩,号粒民,又号文木,安徽全椒县人,清代著名小说家。他出身于“世代书香”的官僚地主家庭,曾祖辈在明清两代都做了大官,但从祖辈起便渐趋衰微,父亲只做过江苏赣榆县教谕这样的小吏。吴敬梓十三岁丧母,二十三岁丧父,由于他广交各  相似文献   

9.
王阳明心学思想与吴敬梓的思想及其《儒林外史》的创作有许多相通处。吴敬梓并非全盘接受心学思想,但是阳明心学思想所表现的精神自主、所体现的个人道德意志尤其为吴敬梓所推崇。《儒林外史》的人物塑造及思想表达、吴敬梓对精英文化的认识与反思皆由此而深入展开,小说不断重述心学的命题,包括对士人群体精英意识与社会精英文化的留恋。小说描述的三代之治的理想社会,蕴含从复古转向思想、学术和政治的革新意识,是吴敬梓的理想国蓝图,亦与阳明心学思想有相通之处,并一直召唤起无数知识分子投身于社会改革中。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一些学者认为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表现出了相当进步思想,而本文试图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力求通过对吴敬梓的女性观念的分析来探寻其思想中落后保守的一面。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认为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痛感儒家传统人格的失落, 剖析儒林人格现状, 建构理想人格。在吴看来, 八股文章盛行的时代出现了两种类型的人格: 一种是自我萎缩型人格, 一种是自我实现型人格。吴的反思表明: 前者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和极大的腐蚀性, 而后者是儒家传统人格失落后的高扬和重建。  相似文献   

12.
疾病长久地困扰着吴敬梓,对他的生活、交游、人格和创作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以司马相如自比,极力推崇行医,与儒医交好,甚至从热衷科举到弃绝仕进等,这都与他"消渴病难除"有着紧密的关系。"痰病"在《儒林外史》中也有着丰富描写,它巧妙地出现在书中角色命运发生重大转折之际,并且集中在描绘旧秩序崩塌的第二部分。吴敬梓对"痰病"的描写不同于以往古代小说中宗教化的处理,而是将之作为一个整体的象征,讽刺了病入膏肓的社会。  相似文献   

13.
秦川 《九江师专学报》1997,16(1):76-78,85
讽刺艺术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着重要的位置。本文将两部古代小说;李渔的《十二楼》与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作一比较,寻觅其间的异同。  相似文献   

14.
《儒林外史》给了我们极其丰富的儒林士人风情卷,同时也给了我们彼时商人的形象图。《儒林外史》中大概有五种商人形象,通过他们我们能看到彼时的商业界,也能看到吴敬梓理想的商人的价值取向。吴敬梓把商人放在商业经济极大繁荣的社会中去观照,从而绘出了自己理想中的商人庄濯江等人,并表现出与儒家正统道德价值不完全相同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商贾对其低贱地位的挑战、文士对商贾的道德评判及文士对正统文化价值观的认同这三个层面,分析了《儒林外史》中商贾与文士的关系,评析吴敬梓在不满现实又无力改变的情况下对正统文化中道德价值观的追寻。  相似文献   

16.
《儒林外史》是一部表现封建文人生活状态和精神状态的长篇小说。这部作品通过对三大类知识分子形象的描述,展现了其所在时代知识分子的治学和治生追求,显示出作者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对知识分子命运和追求的冷峻思索,回答了治学和治生的关系问题,并为知识分子指出了一条崭新的人生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7.
古代知识分子常常会遇到仕和隐的矛盾,吴敬梓也不例外。从个人性情来说,他是比较倾向于隐逸;但由于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他又无法放弃自己的社会责任。以个人行为影响周围的人,从而间接地实现自己的社会理想的“教化”,是他在这一矛盾面前找到的平衡点。  相似文献   

18.
《儒林外史》以士林为中心,穷极文士情态,又由此敷演开去,上溯至官场、朝廷,下及芸芸众生,描绘出一幅封建社会末世的世相图,其中,还描写了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以及"当今"天子朱厚熜等三位君王形象。在吴敬梓看来,五常沦丧的社会现实,正是这些自私、愚昧的为上者推行八股取士制,不行礼乐教化的直接后果,由此而"贯索犯文昌,一代文人有厄",终至于整个社会风俗人心有厄。这几个形象,着墨不多,却用意良苦,作家的创作思想、政治主张也深寓其中。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古代社会的科举关系中,“师恩年谊”关系影响最为深广。将《儒林外史》与《明史》中的师恩年谊加以对照、解析,会发现吴敬梓以师恩年谊关系为隐性线索,完成了对小说叙述动力的创变,其意义在于实现了小说人物大范围、高频率的空间转换,使小说结构呈现出看似散漫实则严整的状貌。同时,创立了一种不同于《明史·儒林传》的书写方式。既体现了科举关系在明代的发展实况和社会影响,也反映了吴敬梓根据现实见闻为儒林写外史的创作初心,用讽刺书写有效补充了正史之不足。  相似文献   

20.
吴敬梓刻意将自己的作品处理成一部历时性的风俗变迁史,使小说具有其标题所揭示的"史"书性质,导致了它的系列式人物设置、系列式故事片断、系列式功能设计具有单元性、独立性、关联性、统一性相结合的特点,最终形成它系列式结构特征。《儒林外史》在客观上开现代系列小说之先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