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天,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已成为普遍关注的焦点,思想道德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力量来齐抓共管,方能见效。教育赋予我们的责任不仅是要授之以知,教之以事,更重要的要感之以德。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学识渊博,更重要的是要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在这方面,被毛泽东称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一代宗师蔡元培先生为我们做出了榜样。下面向大家介绍蔡先生这方面的三件“小事”。一、向工友鞠躬。1917年1月4日,隆冬的北京,大雪纷飞,一辆四轮马车驶进北大的校门。这时,早有两排工友恭恭敬敬地站在两侧,向这位刚刚被任命为北大校长的蔡…  相似文献   

2.
1917年蔡元培任北大校长,上任的第一天,校役列队向校长行礼.先生亦脱帽向校役们鞠躬.打破了历任校长不理睬校役的惯例。北大校长在当时是由大总统直接任命,可谓官高位尊。蔡元培的举动使校役和师生们耳目一新。  相似文献   

3.
《师道》2004,(11):47-47
1916年冬季,蔡元培先生就任北京大学校长。那时的交通工具很简单,走马上任还需要坐马车,当蔡元培先生从马车上下来以后,看见学校门口,有许多人在夹道迎接。原来,这是学校的规矩,工友们必须遵循礼仪表示欢迎,随行人员对蔡先生说了声:“您请。”蔡元培先生一边往前走,一边脱帽向两边欢迎他的工友们致意,并和颜悦色地对工友们点头致谢,不住地说道:“谢谢诸位,大家辛苦了!”工友们  相似文献   

4.
一所大学,一天两天不见校长大概是不会有什么问题的.一月两月有问题吗?整整一年没有校长也不会有问题吗? 群龙无首会没有问题吗?国不可一日无"君",校能一日无"长"吗? 蔡元培先生虽任北大校长十年,但实实在在执掌校政的时间并不很长.十年间,他数次请辞,其间,中断时间之长足有超过一年者.然而,北大仍然是北大,并且,北大仍然是蔡元培的北大.  相似文献   

5.
<正>二、蔡元培的大格局大格局亦即大胸怀,主要表现在教育实践上,而蔡元培的教育实践,主要体现在教育的管理和领导领域方面,具体点说,主要在他的北大校长任上。蔡元培的大格局,表现为八个字:"思想自由,兼容并包"。1919年4月,时任北大校长的蔡元培,在《公言报》上发表了《致〈公言报〉函并答林琴南函》一文,阐明了他在北大的办学主张:"至于弟在大学,则有两种主张如下:(一)对于学说,仿  相似文献   

6.
1926年初自欧归国的蔡元培,被北大师生赋予厚望,能重掌北大,但他非但未能临危受命,反而采取断绝关系的辞职方式.在北大师生频繁急促的慰留函电背后,外间猜忌和怀疑也渐渐浮现出来.慰留者援引自北大已有成绩,坚持只有蔡元培回校,北大才能再续繁荣;怀疑者则认为蔡元培态度消极,已经不宜重回北大.蔡元培本人虽对北大感情深厚,却也深知难以凭一已之力挽救颓局.最终,他选择辞去校长,留在南方,其间也有种种难言之隐.蔡元培"毁誉听之"的态度,为人们自主诠释蔡元培提供了自由想象的空间.时人记忆中的蔡元培,也正是在此过程中悄然发生着变化.  相似文献   

7.
在担任北京大学校长的最初两年时间里,蔡元培对于大学的体认,重在实际行动而非文字建构.他一上任就表示要把北大建成研究高深学问的大学,这也得到了北大师生的认可与支持.在《北京大学日刊》上刊出有关改良图书馆、组织进德会等报道,向各方传达出了北大正在发生的转变.蔡元培对北大校风与学风的重塑,使得北大由官僚养成所逐渐转变为新文化运动的先锋,初步完成了朝向现代意义的大学的转变,也为迎接此后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做好了准备.  相似文献   

8.
1917年1月,蔡元培就任北大校长。在此之前,北大继清末遗风,已属腐朽。对此,蔡元培锐意改革,决心把北大办成“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使北大真正成为当时全国思想最为活跃,学术空气最为浓厚,教学水平很高的培养人才的专门机构。要办好北大,蔡元培认为:教师是关键,“只有从聘请积学而热心的教员着手。”他要求:“延聘教员,不但是求有学问的,  相似文献   

9.
《教育》2007,(26)
研究中国大学教育的人,可能都会注意到这样一种现象:本世纪初,最早承担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变职责的,大多是一批传统的士子,比如北大校长蔡元培、南开大学创始人严修、南洋大学堂校长唐文治、交通大学校长叶恭绰,以及光华大学校长张寿镛等等,都是进士或举人出身。如果仅仅是个别人,也许还是特例,但现代大学教育史向我们显示,这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  相似文献   

10.
A以名人命名   元培计划实验班--北大   其人:1917年,著名教育和民主主义革命家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带动了北京大学的思想解放和学术繁荣,北京大学从此日新月异,他本人也两次坦任北大校长之职.……  相似文献   

11.
中国教育家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蒋梦麟是一位颇有影响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家。他自1919年至1945年,在北大工作了20余年。在蔡元培任校长期间,他长期担任总务长并三度代理校长。1930年冬他正式担任北大校长,先后主持校政17年,是北大历届校长中任职时间最长的一位。他学识渊博,精明干练,在那黑暗而动荡的漫长岁月里,克服了重重困难,坚持办学,为北大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2.
过去的教授     
研究中国大学教育的人,可能都会注意到这样一种现象:本世纪初,最早承担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变职责的,大多是一批传统的士子,比如北大校长蔡元培、南开大学创始人严修、南洋大学堂校长唐文治、交通大学校长叶恭绰,以及光华大学校长张寿镛等,都是进士或举人出身。如果仅仅是个别人,也许还是特例,但现  相似文献   

13.
蔡元培时代的北大“教授治校”制度:困境与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授治校是源自中世纪大学的一种管理实践,蔡元培时代的北京大学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将其付诸实施的大学。北大“教授治校”制度虽然面临合法性的困境,但是民主的治校理念、学有专长的教授群体以及蔡元培校长的个性特质为该制度的实现提供了条件。通过该制度,北大教授获得了大学事务的决策权力。但是蒋梦麟担任北大校长后,由于其管理理念的不同,“教授治校”制度在北大走向消亡。  相似文献   

14.
北大之大,首先是蔡元培之“大”。蔡元培之“大”,是胸怀之大、目光之大、品格之大、思想之大,是“有容乃大”之“大”。于是,蔡元培生前就获得东方以自己特有的方式给予的尊称:蔡先生。1917年1月,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早在赴任之前,医专校长汤尔和和沈伊默就向他举荐过陈独秀。汤尔和说,陈独秀“确可为青年的指导者”,并拿出十多本《新青年》给他看。蔡先生对陈独秀“本有一种不忘的印象”,那个印象起始于蔡先生创办《警钟日报》。当时刘师培曾对他说:“有一种在芜湖发行之白话报,发起的若干人,都因困苦及危险而散去,陈仲甫一人支持了…  相似文献   

15.
徐金奎 《教育》2012,(18):59
最近,笔者阅读《跟蔡元培学当校长》一书时,感受良深:比较全面地了解了蔡元培在北大任校长期间的办学思想、办学策略、办学过程、办学效果,了解到蔡元培在国家动荡的年代里追求教育理想的艰难。蔡元培的形象也立体地、亲切鲜活地、个性鲜明地凸显在笔者的眼前。书中虽然讲的是北京大学,但对中小学校长的发展和成长有着重大的启示,也使笔者理解了校  相似文献   

16.
蔡元培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他在交通大学先后担任特班总教习和校长等职。蔡元培在任特班教习时成熟了自己的办学理念和教育思想,后又将其带到北大发扬光大,最后利用任交大校长一职力推教育改革,为现代交通大学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7.
蔡元培执掌北大时,对北大进行了全面的民主改革,建立了一套“教授治校”制度.但在蒋梦麟出任北大校长之后,由于国内政治环境的改变和美国高等教育制度及其留学、从政经历等因素的影响,最终促成他在北大进行了从“教授治校”到“教授治学”的制度改造.  相似文献   

18.
杀君马者道旁儿是蔡元培在要求辞去北大校长时写下的话。他的意思是,杀你马的人,就是给你马鼓掌的人:正是旁人  相似文献   

19.
胡适进北大     
苗体君 《师道》2003,(8):44-45
1916年12月26日,蔡元培被正式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当天他就去前门中西旅馆拜见陈独秀,并力劝陈出任北大文科学长要职。陈独秀当时在上海办《新青年》杂志,在全国十分有影响力,此次是来北京出差的。他向蔡元培详述自己不善教务,且正忙于创办杂志,所以极力向蔡推荐他的安徽同乡胡适担此重任。  相似文献   

20.
胡适进北大     
1916年12月26日,蔡元培被正式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当天他就去前门中西旅馆拜见陈独秀,并力劝陈出任北大文科学长要职。陈独秀当时在上海办《新青年》杂志,在全国十分有影响力,此次是来北京出差的。他向蔡元培详述自己不善教务,且正忙于创办杂志,所以极力向蔡推荐他的安徽同乡胡适担此重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