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浙江档案》2003,(3):43-43
1924年1月21日,一代伟人列宁因病溘然长逝,年仅53岁。1月26日,苏共第二次代表大会做出决定,列宁陵墓建在红场克里姆林宫边,并采纳了工农大众要求保存列宁遗体的要求。生物学家兹巴尔斯基和解剖学家沃络比约夫接受此任。他们先将遗体解剖、清除内脏,并试制一种药液注入周身血管,以抑制细菌,取代肌肉里的水份。这样,列宁遗体被安放在水晶棺内,安祥地闭着双眼,人们能看清他脸上皮肤的毛孔。“他还活着!”这是苏联人当年常爱说的一句话。为了让列宁永葆生前模样,70年来,耗去了几乎三代科学家无以估量的精力和心血,苏联政府更是像…  相似文献   

2.
最近,俄罗斯科学院院土伊利亚·兹巴尔斯基著书回忆列宁等革命领袖遗体保存过程中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事实。兹巴尔斯基院士的父亲鲍里斯·兹巴尔斯基当年曾经为列宁遗体做防腐处理。小兹巴尔斯基子承父业,也为列宁遗体保存做出重要贡献。列宁遗体曾经被冷冻1924年1月21日,列宁在莫斯科郊区的高尔克村逝世。当地村民顶着零下30℃的严寒,排着长队为无产阶级领袖送行。列宁遗体由火车运到莫斯科,安放在位于莫斯科市中心的工会大厦圆柱大厅。莫斯科群众和来自全国各地的劳动人民代表向列宁告别。1月27日,举行列宁遗体安葬仪式。工作人员冒着零下…  相似文献   

3.
散木 《兰台内外》2013,(6):14-15
周恩来率团出席葬礼 1953年3月5日晚间,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领袖、苏联最高领导人斯大林突患脑溢血,在莫斯科郊外昆采沃的别墅中去世,享年74岁。斯大林去世六个小时之后,苏联的广播电台和主要报纸《真理报》公布了该消息。此后,苏联方面宣布全国默哀八天,停止工作,并定于3月9日安葬斯大林。斯大林的遗体先是被安放在克里姆林宫,然后停灵于工会大厦圆柱大厅,接受人们的瞻仰。苏共中央还决定,瞻仰结束后将斯大林的遗体安葬在红场的列宁墓旁边。苏联领导人组成了悼念和安葬斯大林的治丧委员会。  相似文献   

4.
列宁极其重视图书资料的收藏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家知道,列宁曾经说:“要理智地、自觉地、有效地投身于革命,就必须学习”;“只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列宁一生的伟大实践告诉我们,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为了用人类创造的知识财富武装自己的头脑,有效地进行斗争和科学研究活动,列宁同志从青少年时代起,就爱书如命,一生都没有离开过书本。所以列宁同志极其重视图书资料的收藏工作。  相似文献   

5.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病逝于北京,灵榇暂厝西山碧云寺。因临终时他希望将遗体葬于南京紫金山麓,为了尊重他的遗愿,1926年国民政府开始建墓。1928年底,国民政府特派林森、郑洪年、吴铁成赴北平,设立迎榇专员办事处,筹备孙中山奉安  相似文献   

6.
1918年8月30日,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被人刺杀。那天晚上当列宁走出位于奠斯科郊外的米赫尔松工厂时,有人向列宁开了枪。究竟是谁向列宁开的枪?被当场抓获的女人芬妮.卡普兰是否就是刺杀列宁的真凶?关于这个问题,多年来俄罗斯历史学界存在着争议。卡普兰几乎双目失明长期以来,人们都认为芬妮.卡普兰是刺杀列宁的凶手。但是她并没有可能做这件事,最主要的依据是,她患有严重的眼病,几乎是个瞎子。这样一个人怎么能够在当时那个没有照明而非常昏暗的地方刺杀列宁呢?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我们对列宁同蔡特金谈文学与艺术的一段话译得不准确。 1960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列宁论文学与艺术》(据1957年俄文版)中是这样译的:“每一个艺术家和每一个想做艺术家的人,都有权按照他的理想独立自主地来自由创作”。三联书店版《列宁印象记》大体也是这样译的。但读一下上下文,就会感到这句话前后不大衔接,因为列宁接着就说:“但自然我们是共产党人。我们决不可能袖手旁观,听任混乱的局面随意发展下去。”既说有权自由创作,怎么又说不能袖手旁观呢?  相似文献   

8.
汪精卫墓有址无墓。在南京,还有一座这样的墓,这就是国民党第一特务戴笠墓。戴笠墓传奇之处,最大的地方倒不在于墓之本身,而是墓内一件特殊的随葬品——清朝皇帝乾隆下葬时的随葬宝物——一把“九龙宝剑”。因为这个惹出了许多不可思议的故事,至今真相难清。  相似文献   

9.
在新疆乌鲁木齐市南郊的烈士陵园中,竖立着一块洁白的大理石墓碑,这块墓碑上刻着董必武的亲笔题字:陈潭秋烈士之墓.陈潭秋同志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就此长眠于这天山脚下.  相似文献   

10.
伟大的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天才作品自本世纪初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在中国知识界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但是正如列宁同志一九一○年就已说过的那样:“甚至在俄国也只是极少数人知道艺术家托尔斯泰。为了使他的伟大作品真正为全体人民所共有,必须进行斗争。”社会主义的胜利实现了这一点,但是即便在中国,也往往有这样的时刻,圣桑、贝多芬没有邓丽君那么多的听众,托尔斯泰的读者也远远赶不上武侠、恋情小说的读者之众,这是一个令人遗憾的其实。要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水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者们还得作出不懈的努力。我想,在这样的时刻回顾一下托尔斯泰作品开始在中国的传播情况无疑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