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沈颢的传说很多,有好的有坏的。有的人说他有本事,能聚拢一班报业精英;有的人说他仗着南方日报报业集团财大气粗,四处网罗人才。有的人说他知人善任,管理有方;有的人说他心狠手辣,把大批的人往外赶。有的人说他会享受生  相似文献   

2.
早前参加新闻专业同学聚会,有些人说起到某地采访,遭遇有关部门的特殊看管,有些人说自己被企业告上法庭,疲于应对;有的说出于某种原因,给自己用上了笔名;还有的说一些更琐碎的,比如稿子被毙、待遇不高、居无定所等等。  相似文献   

3.
在作广播受众抽查时,我们往往发现有些截然相反的意见:城里人说你们播送的大都是农村稿件成了农村台了;农村人又说你们播出的全是城市内容,看不起我们农村人;青年人说听不到他们要听的节目;老年人说他们是被遗忘的角落;  相似文献   

4.
颂图书馆人     
有人说,我们图书馆人象蜡烛,象春蚕;有人说,我们图书馆人象黄牛,象鸿雁.而我说,我们图书馆人是桥梁,是渡船,是知识信息的传播者,是科学技术的中介所.  相似文献   

5.
闲话读书     
在家里说笑话,我常常拍着胸脯对家里人说:“我是智慧的化身。”说实在的,我这个人的聪明才智,是在中人之列。如果照班固《汉书·古今人表》所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又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矣。”我是个:“困而学之”的“中人”。不过,我  相似文献   

6.
说一个人干净,如今,是个极高的评价。说一个男人干净,是说他为人坦荡,对家人、对朋友、对同事,各自担当理该担当的责任,没有阴暗,算计,背叛,欺瞒,两面三刀,阳奉阴违,曲意逢迎,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在家里,他是好丈夫、好父亲;在单位,他是好部下、好同事、好上司;朋友圈里,他是可以交心、患难中出手相救的挚友。这样的男人往往并非社会名流、  相似文献   

7.
阿昆 《北京档案》2009,(4):44-44
开场白:评说档案三十年,从老一辈档案人的拨乱反正,到新一代档案人的发展创新;从硬件的升级换代,到观念的变化提升;你说,我说,见仁,见智,一吐为快。下期辩题为“何为档案事业的科学发展”,欢迎赐稿。  相似文献   

8.
净化"交往"     
每个人都是社会关系之网上的一个网结。马克思断言: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从这个意义上说,交往是人们的一个重要的社会活动。莎士比亚曾说过:“交不在多,得一人可胜百人;交不论久,得一日可逾千古。”此话不是说交少益善,而是说要真交、交真人。哈贝马斯把交往的核心要素  相似文献   

9.
叶毅 《兰台内外》2006,(2):68-68
新的一年开始了。有人说:“我们又少了一年。”有人说:“我们又多了一年。”这就是生命的加减法。有人用的是减法思维,所以越减越少,使人的一生充满危机,充满压力:20岁的人,失去了童年;30岁的人,失去了浪漫;40岁的人,失去了青春;  相似文献   

10.
冯琳 《兰台内外》2011,(1):60-61
有人说张曼玉是猫,她的眼睛任何时候都熠熠闪光;有人说张曼玉是薄荷,她的笑容随时随地让你透心清凉;有人说张曼玉是小品文,轻灵含蓄、言简意赅。张曼玉潜入了无数人的心底,不老地笑着,不老地美丽着。  相似文献   

11.
嘴皮文化     
程学武 《出版参考》2009,(10):13-13
鲁迅说,中国的文化是吃人的文化。柏杨说,中国的文化是酱缸文化。在这里,我斗胆说,中国的文化是嘴皮文化! 那么嘴皮文化是何种玩意儿呢?我说,是光说不做的假把式;是口是心非,言行不一的臭皮囊;是用嘴“作秀”,玩嘴皮功夫的伪君子也。  相似文献   

12.
鲁迅先生曾经讲过这么一个故事,他说当一个孩子刚刚出生的时候,有不少客人前来祝贺,第一个客人说,这孩子以后是要当官的,结果主人很高兴,给了赏;第二个人则说,这孩子以后是要发财的,结果也看赏;第三个人却说,这孩子以后是要死掉的,主人大怒,几板子便把这个长着乌鸦嘴的人打了出去.我觉得这第三个人虽然说的是真理,但是还有一个是否合时宜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黎继 《湖北档案》2023,(3):24-25
<正>人在婴幼儿时期从父母那里习得的语言,是母语的地方语言形式。上学后学习汉语拼音,知道普通话和“土话”有区别,这时才有“土话”的意识,开始觉得说方言很土,应该说好国家推广的普通话。但是大家都说家乡话,那些说普通话的人就显得很不合群,自己也别扭。以前家乡人讽刺从城里回来的人:“他回来带了三扇门。”哪三扇?  相似文献   

14.
柳萌 《传媒》2002,(3):21-23
你知道王朝柱吗? 在文学界,如果这样问,我相信,有50%以上的人会说:“知道”;在影视界,如果这样问,我相信,有70%以上的人会说:“当然知道”;那么在一般观众读者中,如果这样问,会是怎么说呢,我相信,也许有20%以上的人会说:“知道”或“不知道”。倘若换一种方式,用王朝柱的作品问,你看过电视剧《长征》吗?我相信,起码会有80%~90%以上的人会说:“知道,太知道了”。  相似文献   

15.
小幽默     
<正>不便直说一办事员叫住老板,不安地说:"董事长,我猜有您的电话。"猜想?我的就是我的,还猜想什么!"办事员更加窘迫,结结巴巴地说:"来电话的人说,让那个老……老混蛋听电话……"  相似文献   

16.
东北师范大学编写的《中国共产党历史讲义》中记载,平型关之战有敌2000余人进入伏击圈,歼敌1000多人。而吉林大学等5所大学编写的《中国现代史》中的记载是约4000人进入埋伏圈,毙敌1000多人。河北人民出版社编写的《青年知识手册》则说有敌4000余人进入伏击圈,歼敌3000余人。还有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的《中学生手册》说歼敌3000多人;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各类成人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复习资料——历史》又说歼敌1000多人。另几  相似文献   

17.
记者在确定采访对象时,应该选择那些具有自身的鲜明特色的人。这种对象选择好,能以一抵十;选择得不好,十不抵一。 要在众多的人之间指出一个人,应该怎么办?说这个人有鼻子有眼,有嘴有耳朵……像这样说下去说上半天,有谁知道你指的是哪一个呢?但是如果你说,这个人嘴唇下长着一块黑痣或者此人个子特高,只这样一句话,人们便容易把此人寻找出来。新闻,正是要在众多的事实中报道某一事实,而且要求迅  相似文献   

18.
被冠以“知识分子”称号的那些人,总让人产生某种莫名其妙的不安的感觉。雷蒙·阿隆在1954年出版的《知识分子的鸦片》中把他们戏称为“法国病”患者, 其典型症状是政治上容易发热。“法国病”一说由来已久。19世纪70年代丹麦的文学史家格奥尔格·勃兰兑斯在谈到大革命时代的法国人时就说过,法国人对外  相似文献   

19.
<正>八百壮士是800人吗?在四天四夜的战斗中,四行孤军的人数都是一个谜,而不论是当时报纸报道,还是之后事迹宣传,孤军多以"八百壮士"的名号出现。那么当时参与四行仓库保卫战的孤军人数究竟有多少?而八百人的数字又是从何而来?关于10月28日晚将伤员运出四行仓库的过程,杨瑞符在《孤军奋斗四日记》中有过这样的描述:我当时嘱咐出外就医的士兵说:你们出去,有人问四行仓库究竟有多少人,你们就说有八百人,决不可说只有一营人,以免敌人知道我们的人数少而更加凶狠,后来轰传世界  相似文献   

20.
有人认为他们是在作秀,他们说自己确实需要温暖;有人说拥抱不符合中国人的礼仪习惯,他们说为的是打破陌生人的坚冰,寻找“健康的37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