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9 毫秒
1.
1990年我曾为辜正坤主编的《世界名诗鉴赏词典》(北京大学出版社)写过一篇短序。请允许我重复在那篇序所说的话:“正是通过各民族的诗歌我们才能真正了解他们各自的特性和人类的共性,才能看到世界的丰富多彩,大自然的壮丽和神奇.才能认识生活的意义和人的伟大和崇高。”我认为诗歌是人类所创造的文化当中最核心的成分,也就是“世间一切最好的思想和言论”的最优美的表现。要想阅读和鉴赏世界上各民族的诗歌名篇,必须通过翻译。我们应特别感谢诗歌翻译家们的辛勤劳  相似文献   

2.
《反光镜》编者:今年寒假一开始,我家里的各种音响设备就热闹了起来,频频传出类似“难以抗拒你的容颜”、“如果这是我爱你最好的距离”,“睡梦中的人不了解我的爱,我不原谅你的美”、“我走过城市,心中没了方向;我走过山岗,心中一片荒凉”等歌词,难道我的那个上初中的孩子,就听这样的歌?那些与他年纪相仿的孩子们也都听这些歌吗?他们是怎样接触上这些歌的、有没有听过我们曾经听过的好歌?带着这些疑问,我开始在亲朋好友的子女  相似文献   

3.
问问导报人     
加入经济导报这个团队的时间并不长。不过,导报却给我留下了这样的印象:“自私、自利、自恋”。您认可这样的观点吗?还是先来问问导报人。 一问导报人,你是不是很自私? 我们的记者许慧艳曾经这样说,“无论是政府官员,还是企业老板,对他们职位和成就的尊敬都不等于放弃采访的勇气。”  相似文献   

4.
意大利大诗人但丁,在论著《飨宴》里,曾就诗歌发表这样的见解:“诗不是别的,只是按照音乐的道理去安排的词章虚构。”因此,但丁以为,诗歌是不能翻译的。文艺理论批评大家克罗齐,也持类似的观点。而美国现代诗人弗罗斯特则发表了这样精彩而绝妙的见解,他说:“什么是诗?诗就是翻译中失去的。”这么说来,我们不能不承认,诗是最难获得广泛传播的文学品种。同时,我们又不由得想起清朝诗人袁枚,他曾说过这样一句流传后世的名言:“诗如鼓琴,声声见心。”(《续诗品·斋心》)而英国诗人拜伦则说道:“诗是感情激动的表现”,“诗本身就是热情”。  相似文献   

5.
曾经帮助张丽玲拍摄《我们的留学生活》的日本著名电视人横山隆晴这样谈他的观感“在中国,电视的地位太高了。在日本,我们去采访的时候,从来就不认为,因为我是电视台的人,被采访的人就必须接受采访……在中国,对一般老百姓来说则是一种权威的象征,我们都处在畸形的电视社会。我很少拿出我的名片,但是在中国的电视台工作的人都带着一些特权意识。”事实上,在传媒文化水平越低的背景下,从业人员的特权心理就越明显,我们经历过几百万人口的大城市通常只有一张报纸,一个电台的时代,那时候的记者就等同于政府的高级特派员,尽管市场化的  相似文献   

6.
林强 《记者摇篮》2004,(2):39-39
我记得曾经有人这样说过:“做为一名新闻记者必须要具备的条件是:一、物理学家;二、运动员;三、导演;四、美术家;五、有学识的人”。本人深有同感。  相似文献   

7.
当我第一次听到刘义权同志的先进事迹时,泪水几次涌上我的眼眶,我的内心深处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和震撼。我是一名“80后”,很多人给我们“80后”的描述是茫然、冷漠和玩世不恭,觉得好像很难有什么东西能让我们有所触动。然而,我知道其实在我们的内心深处时刻都渴望着能够有这样一位精神上的巨人来坚定我们的信仰,能够有这样一种振聋发聩、发人深省的力量来洗涤我们的灵魂。  相似文献   

8.
高尔基在他的回忆录中写过:当他开始阅读世界文学名著时,曾经如此地惊奇于“书的魔力”,以至对着阳光张开书页透视,想寻找出其中是否真的藏着什么神奇的秘密,否则为什么能叫人这样着迷? 我在读着众多伟大作家的作品时,则有另一种感受:在这些不同国家、民族的文学大师所创作的小说里,它们令人惊叹地反映了多么鲜明的各具特色的民族性格和文化个性啊!但真正优秀的艺术又是没有国界的,它能为全世界所理解和接受,它是  相似文献   

9.
近来,我们经常被人问道:“你幸不幸福?”或者我们更多地会扪心自问:“我自己真的幸福吗?”——在这个时代,幸福是如此被我们所需要,“幸福”这个词也经常会被如此突兀地摆在我们面前一之所以会这样,正是因为我们大多数人都觉得自己不幸福或不够幸福。  相似文献   

10.
据说德国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在八九岁的时候,曾经伫立门前长久地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果说谎对一个人有好处.为什么他还应该说真话?”大约半年前,我也曾站在北京街头掂量过类似的一个问题:“如果买盗版书不会被工商抓住,为什幺还应该去买正版书?”思考的结果是,少年维特根斯坦隐瞒了身为犹太人的事实,而我则花10元钱买下了盔版的《魔鬼经济学》这本书。[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2007年的传媒:向形式产品和延伸产品转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传媒业的发展正处在一个深刻转型的变革之中。我们曾经把这样一种转型和变革形容为“拐点”。很多人把“拐点”看作是中国传媒业衰退的开始,但是我们不认同这样的理解。我们认为,所谓“拐点”,事实上只是发展重心的转移、发展模式的变革,所以,我们更愿意把它理解为中国传媒  相似文献   

12.
在诗人海子写海的名篇里,我们大抵只记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意象,忘了这话前头是“我有一所房子”,那诗句是:“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诗人在浪漫的时候,没有忘记“我有一所房子”这样的“物质基础”。拥有自己的房子,是多少人的梦寐!饱汉不知饿汉饥,有房的不知没房的苦。买不起新的大房子,就先买个小点旧点便宜点的二手房,是许多人的选择。可这几年来,二手房几乎远离了原有的概念,什么新房子大房子贵房子都成二手房了,与其说是“挂牌转让”,不如说是“挂牌销售”,而且有个说法:二手房市是楼市…  相似文献   

13.
刘伟湘 《图书馆》1989,(3):59-60
目前,在各行各业的管理工作中,“人性化管理”及“人际关系学”已逐渐受到重视,具体在图书馆工作中如何进行“人性化”管理呢?,笔者谈几点感受。一、体现合作精神,多讲“我们”。人与人之间有三种立场,一是“有我无你”的独夫心理,二是“有我有你”的对立局面,三是“你我合一”的整体精神。大多数人都清楚团体合作才能发挥相乘的最大力量,但人性中都潜在有“争功诿过”、“争强好胜”的意识,对“我……”、“你……”的提法总会有戒心。所以,作为管理者不要总是以领导者自居,开口就是“我……”“你……”,使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产生一种隔阂。应该刻意训练,调整说话习惯,在同事之间,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自然地说“我们……”,显示出相互融洽的环境气氛和合作精神。  相似文献   

14.
(一) 我们常常用“诗情画意”来说明文艺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境界,可见“诗”和“情”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当然,任何成功的文艺作品,都要抒发某种感情,离开了写情,你的作品是不会打动人心的。我这样认为,感情是作品的内在线索,它可以支配作品中的人物、情节、景物等的表现和抒写,而诗歌尤其要注意抒情,要能够做到“以情动人”. 但是,我们常常看到一些业余作者的诗稿,不大注意写情,要么是对某种生活现象作一些表面的描述,看不出作者的感情;要么是对所表现的景象发一些不着边际的感慨。让人觉得作者的“感情”与作品的内容相脱节;还有的是对所写的事物作一  相似文献   

15.
宋元话本上有这样两句话:“话须通俗方传远,语必关风始动人。”这两句话概括了古代说书艺人的宝贵经验,体现了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前一句讲的是形式,讲的是语言要通俗化才能传播得远,才能让人明白、易懂。后一句讲的是内容问题。我们经常讲可听性,实际上就是要解决这两方面的问题。关于“话须通俗方传远”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其他同志也发表过类似的文章。而有关“关风”的问题则谈得不够。什么叫“关风”?不久前看到北京广播学院王振业教授有一篇文章谈到了这个问题。他说,所谓“关风”,看不见,摸不着,似乎有点玄,其实还是可以…  相似文献   

16.
江西省某地一位老菜农,种菜功夫胜人一筹,一亩地每年收入两千余元。当人们问起诀窍时,他说“人无我有,人有我好,人好我多,人多我早。”由此我联想到新闻报道,颇受启发。“人无我有”,说的是奇货可居。新闻虽不同于“猎奇”,但确实要独具个性,切不可千篇一律,老生常谈.“人有我好”,讲的是以质量取胜。写文章,搞报道更是这样.同样的内容和体材,同一类型的新闻报道,你的稿件能不能被采用,当然要看稿子质量的高低了。“人好我多”,这里讲的是莱的品种多。我们搞新闻报道不能只会写消息,还要写通讯、评论之类,这样就能根据需要运用自如。“人多我早”,是指时效性。早  相似文献   

17.
列宁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退一步,进两步。” 我以为,这其中所涵的辩证法,可以用来指导采访实践。我采写的《他对家乡一往情深》一稿,便是一例。 3月21日,无锡县召开县政协九届二次会议。事先我得悉有一位“港商”要在会上捐款100万元。  相似文献   

18.
网络怨妇     
按理说,像我这样的女人——刚刚结婚,有自己的房子,没有孩子,两个人身体健康,收入稳定。本没什么可抱怨的。可自从家里多了台电脑,特别是丈夫把它和一个叫“猫”的盒子用电话线连接起来以后,家里就好像少了一个人似的。我想你已经明白了,我的丈夫是个网虫。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对网络都有一股新鲜劲儿。我们一起看新闻,他酷爱体育,我则对巴黎、米兰的时装发布感兴趣。渐渐地,我发觉与其被屏幕上色彩斑斓的图片、天花乱坠的话语左右还不如在台灯下体会翻阅书报的快感。总之,我逐渐退出了电脑前的历史舞台,而  相似文献   

19.
<正>中国传媒业的发展正处在一个深刻转型的变革之中。我们曾经把这样一种转型和变革形容为“拐点”。很多人把“拐点”看作是中国传媒业衰退的概念,但是我们不认同这样的理解。我们认为,所谓“拐点”,事实上只是发展重心的转移、发展模式的变革,所以,我们更愿意它理解为中国传媒业  相似文献   

20.
农民所喜爱的县级广播电视主持人的播音风格是什么,我们又该如何来创:我认为有这样几点值得一提: 一、真诚。语言是主持人与受众得以交流、沟通的媒介。“诚于内而形于外,慧于中而秀于言”,语言真挚、热诚,意诚、情真,可产生感人的魅力。心理学证明,人有一种偏向于相信“自己人话”的心理倾向,我们县级台的主持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