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1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潘飞 《现代语文》2009,(6):142-142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有《鸿门宴》一文,该文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中华书局1982年版)。文中有一节写樊哙闯入酒席后的一段文字:  相似文献   

2.
在高语第二册《鸿门宴》一里,编把“则与斗卮酒”一句中的“斗卮”解释为“大酒杯”,似乎有点望生义。  相似文献   

3.
《鸿门宴》中有一句“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人教版教材注释为:“做大事不必注意一些细枝末节,行大礼不必讲究小的谦让。”固然有的语言环境中“让”可以当“谦让”讲,但在本中,“让”应当作“责备”讲,因为樊哙是在刘邦讲了“今出,未辞也,为之奈何”以后说这句话的。刘邦赴鸿门,就是为了向项王谢罪,现在他“起如厕”,既想离开对自己不利的宴会.还想向项王告辞,如果不向项王说一声,[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文章对《史记·项羽本纪》名段鸿门宴里“生彘肩”作了考察,认为在“生猪腿”、“一整条猪肘”、“一只猪肩”、“一只全猪蹄”等诸种解释中,最后一种解释比较可靠  相似文献   

5.
许多版本的高中语文教材,都选了《史记》中的"鸿门宴"。该文写项羽谋士范增千方百计欲除掉刘邦,宴会前,以刘邦有"天子气"为借口鼓动项羽进攻;宴会开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羽犹豫不决时,又自作主张召项庄,嘱其"击沛公于座,杀之。"可终因项伯的阻挠和项羽的优柔寡断,致使刘邦逃离虎口,全身而退。范增见此情形,又气又恼,脱口骂日:"竖子不足与谋!"  相似文献   

6.
“鸿门宴”选文是《史记》中精彩的章节,也是刘邦与项羽攻守异势的关界点。但导致刘、项二人争斗的却是《史记》中只出现一次的小人物——曹无伤,他串起了“鸿门宴”整个事件的起因、发展和结局。吊诡的是,曹无伤告密给项羽本应受到项羽的感谢和保密,可项羽在接受刘邦谢罪时居然把曹无伤给出卖了:“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相似文献   

7.
《鸿门宴》是一部大戏,演员众多,且楚汉角色一一配对成对称状:主角自然是刘邦和项羽;配角中谋士为张良和范增,武将樊哙和项庄,间谍项伯和曹无伤。情节精彩,高潮迭起,当我们把目光聚焦于以上演员时,很难注意到文中一笔带过的几个人物:  相似文献   

8.
鸿门宴上项羽之所以"善遇"刘邦,根本原因在于鸿门宴前、鸿门宴中、鸿门宴后十四五个月内,项羽就没有认识到刘邦的威胁性,没有认识到刘邦会是他日后独霸天下的敌手.那种认为项羽在鸿门宴之所以"善遇"刘邦,是因为项羽恭敬慈爱,是因为刘邦是武安侯、待定关中王的认识,项羽杀不了刘邦的认识,是不正确的.  相似文献   

9.
正当人们意见不同时,不叫"相右",而叫"相左"。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意见相左"是说明观点不同的一个常用词语,这里的"左"是相违、相反的意思,这个意思的产生与左右的差异有关。比如,人的左右手就大有不同。一般人右手灵巧自如,做事情顺畅有力,不仅写字、拿筷子习惯用右手,平时提重物也是右手比较靠谱。相比之下,左手就笨拙多了,除了左撇子或者少数左右手差不多灵活的人,大部分人的左手都不能用来做写字、拿筷子这样较精巧的动作。既然右手方便,让自己觉得顺畅,而左手笨拙,让自己用起来不够舒心,古人就自然而然地用"右"来表示帮助、亲近,用"左"来表示  相似文献   

10.
洪合民 《山东教育》2012,(Z5):37-38
文言文教学改革多年来都是课改的难点,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就曾在他的《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里说:"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依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说"荒凉"是因为在  相似文献   

11.
解释一个词语不能单独地从一篇文章中找出例证,而要从同时期,并且要从早于该时期的文献中找出例证,这样才能更为准确地解释词语,否则就会误解词语。《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