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以"字是古汉语中常用的虚词之一,出现频率之高,容易混淆,本文结合《归去来兮辞》中的"以"字作用法辨析,并强调一同作连词用的"以"字与"而"字有异曲同工之妙,以此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话语。  相似文献   

2.
陈子卫 《现代语文》2014,(11):60-61
最近,笔者对高三学生进行了一次测试,有相当多的同学感觉第9小题文言虚词"以"的用法难辨析。题目中要求理解"以"的用法的两个句子是"1州县以其贫素,将加振恤"和"2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很多同学认为两句中的"以"都可解作"因为""由于",其用法应该是相同的,故而选择了该项。将两句中的"以"都解作"因为""由于"是讲得通的。  相似文献   

3.
在英语中有很多介词和介词短语都可表示“原因”,下面结合事例谈谈它们的用法。  相似文献   

4.
在古汉语中,"以"字作虚词的用法繁多,介词和连词是常见的两种用法,但这两种用法很容易混淆。介词和连词的定义、"以"字前是否有附加成分、"以"字在句子中的作用、"以"字的位置、句子的对称性是区分两种用法的五个要点,辨别介词"以"和连词"以"的用法时,只有将其联系起来,才能得出准确的判断结果。  相似文献   

5.
我们知道,“对于”和“对”都是介词。介词特点是不能单独使用,它必须用在名词、代词或词组(短语)的前边,跟这些词组成介词结构(介词短语),共同作句子成分。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的:“‘对’和‘对于’的用法差不多,但是‘对’  相似文献   

6.
人教版第一册节选《孟子·梁惠王上》中一段,题为《寡人之于国也》,文中“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一句中“之”的用法,很让人玩味。查教参,没有专门提出来讲。翻阅主力主编的《古代汉语》(中华书局出版)第二册42页解释为“之”是“介词,用在主语和介宾词组之间”。笔者认为欠妥。“之”在古汉语中主要用作助词、代词、动词,没有介词的用法。和同事议,  相似文献   

7.
刘红霞 《文教资料》2014,(22):23-24
本文搜集了带“以”的成语近300条(主要来源于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成语大辞典》和汉典网),首先辨清其中“以”的词性,而后确定其具体用法。其次通过各类成语中“以”的用法反观文言中的“以”作为动词、介词、连词的特点及各种具体用法。这样不但能增进对相关成语的认识,而且能触类旁通地熟练掌握文言中“以”的用法,从而以成语作为沟通古今汉语的桥梁,既帮助学习文言,又有助于掌握现代汉语中的“以”族词语。  相似文献   

8.
文言词"焉"用在句尾,既可以作兼词,又可以作语气助词。那么,如何辨别句尾的"焉"字是兼词还是语气助词呢?只要符合下列情况之一者,句尾的"焉"字即为语气助词,否则就是兼词。1.主语是表示处所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时,句尾的"焉"字为语气助词。例如:  相似文献   

9.
高中文言文学习,虚词是其中重要内容。本文列举分析虚词"与"的用法和意义,同时对高中生较难掌握的该词的介词和连词的用法的区分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以”这个文言虚词是个高频使用的词,仅2009年全国高考,9套试卷考虚词,就有6套考了“以”这个虚词,居考频之首,次之的是“而”。在6套试卷中,“以”作为连词,表目的的用法,就考了3次。有时,表目的、表结果不好区分,我们不妨用下面的方法辨析。  相似文献   

11.
结构性语病(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搭配不当和结构混乱)是高考语病题常考类型,命题者试图通过此类语病题引导高中教学要教什么语法知识、怎样教语法,从而对淡化语法教学纠偏。先来看看2011年江西卷语病题正确项A:"中华全国总工会紧急拨款100万元,用于对在黑龙江省鹤岗新兴煤矿爆炸事故中遇难矿工家属的慰问。"在2011年江西卷阐析中,  相似文献   

12.
"的、地、得"在文稿中出现的频率很高,但许多人尚不能完全准确地使用它们。究其原因,主要是对"的、地、得"的词性不清楚、语法特点不熟悉和用法缺乏了解。因此,作者和编辑必须高度重视用词的规范性,加强汉语语法学习,以避免误用。  相似文献   

13.
人教版第一册节选《孟子·梁惠王上》中一段,题为《寡人之于国也》,文中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一句中之的用法,很让人玩味。查教参,没有专门提出来讲。翻阅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中华书局出版)第二册42页解释为之是介词,用在主语和介宾词组之  相似文献   

14.
古文中以有连词和介词的两种用法,这两种用法该如何准确地判断呢?首先,可以从各自的定义来区分。介词是把名词、代词组成名词性词组,介绍给动词、形容词,以表示与这有关的处所、时间、方式、原因、对象等的词。介词不能单独使用,它一定与所带的宾语组成介宾词组来修饰或补充说明动词、形容词,作句子的状语或补语。而连词是连接两个或  相似文献   

15.
现代汉语中的“的”字一般只有两种用法:一是构成形容词,作定语用,引修饰后面的名词;二是“的”字结构的用途。(至于“有的放矢”,“目的地”等之类的“的”字,那就另当别论。现仅从语法角度讲。)的字看来似乎很简单,然而,英语就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6.
按现代汉语的结构规律,一个句子凡是应该有的成分而没有,就是句子的成分残缺。句子的成分残缺会导致意思模糊不清,甚至不可理解。相反,因滥用词语而造成重复的,就是成分赘余。  相似文献   

17.
结合古汉语具体用例,从词义引申角度,探讨动词"以"的"使令"义来源,说明其由"以"的近引申义"致、送"义进一步抽象而来,存在于兼语式的句法环境中。"使令"义动词"以"与介词"以"在句中较易混淆,对两者特征进行辨析,进一步明确"以""使令"义用法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8.
正古汉语中"之"字用法颇为复杂,它可作实词中的代词、动词,也可作虚词中的助词、连词、介词、语气词等,成了最常见的多义字。在不同的语境里,"之"有许多不同的用法,其中最特殊的一种用法是"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举题目如下:下列带点字的解释或用法,正确的一个选项是()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A取消句子独立性;B助词"的";C代词"他";D动词"去"很显然,此题给出的C、D选项是  相似文献   

19.
《考试周刊》2016,(86):15-16
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从"之"的词形、"之"的用法、"之"相关用法/词性间的关系,结合王力《古代汉语》文选(一、二)语料,对"之"的词性、用法进行分析,并统计"之"在文选中出现的次数和所占比例,根据数据探讨"之"的词性、用法之间的关系,简要说明"之"的语法化进程,以期为今后的学习研究奠定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史记》中“所”字结构主要包括“名(代)+所+动”、“名1(代)+所+动+(之)+名2”、“名(代)+之+所+动”、“名1(代)+之+所+动+(之)+名2”、“其+所+动”、“其+所+动(之)名”等六种格式,这几种格式存在着三种共现情况。“名(代)+所+动”是主谓结构里面加助词“所”,而“名+之所+动”里面的“之”只是古人用来凸现说话重心的一个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