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学语课本有相当数量的新诗,给中学生了解新诗,欣赏新诗提供了重要途径。本从诗情美、诗境美、形式美三方面就中学范围内的新诗略作分析,揭示其独特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2.
中国诗歌从古至今传承着一个优良的美学传统,这就是讲究意象美。所谓意象,就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物象是客观的,不依人的存在而存在,也不因人的喜恶而发生变化。但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的构思,就带上了诗人美学理想和美学趣味。 从中国诗歌的美学特征看,讲究意象美不仅是古典诗词曲的一大特点,而且是现当代诗人从事新诗创作的一种自觉追求。我们以现行高中教材第三册为例,从意象美角度来审视现当代诗歌名作。 《再别康桥》中,徐志摩把“河畔的金柳”比成“夕阳中的新娘”,还有那“软…  相似文献   

3.
在废名的诗论中,新诗质体现为“当下性”和“诗的情绪”,由此衍生出新诗的“切实”、“质直”以及见之“性情”。这与废名所倡导的“文艺复兴”有着内在一致性。而这些正暗合了新诗的“真”、“诚”要求,并且这一要求逐渐鲜明地呈现出来。  相似文献   

4.
在废名的诗论中,新诗质体现为“当下性”和“诗的情绪”,由此衍生出新诗的“切实”、“质直”以及见之“性情”。这与废名所倡导的“文艺复兴”有着内在一致性。而这些正暗合了新诗的“真”、“诚”要求,并且这一要求逐渐鲜明地呈现出来。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典诗歌一向以含蓄蕴藉为美,诗人往往寄情于物、托物言情,创造出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诗歌境界。当客观外物打上了诗人主观思想情感的烙印后,就不再是客观存在的无意识的事物,而是投射了诗人思想情感的意象。意象是“意”和“象”的融合,“意”是诗人的思想情感,“象”是客观物象,意象是渗透了诗人思想情感的客观物象。中国古典诗歌独特的含蓄蕴藉之美和意象创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朱光潜先生认为:“美不仅在物,亦不仅在心,它在心与物的关系上面……它是心借物的形象来表现情趣。世间并没有天生自在、俯拾即是的美,凡是美都要经过心灵的创造。”意象是诗歌的灵魂,在古典诗歌教学中,把握了诗歌的意象也就把握了诗歌的灵魂。但是意象不等同于客观外物,在古典诗歌中,最普通的小草、古树、大雁、杜鹃都有着“言外之意”、“象外之象”、“韵外之致”.如何才能由“象”得“意”,品味到诗歌意象之美呢?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开启想象之门,找到“物”与“心”,“象”与“意”的关系,在想象的世界里画出诗歌意象,构筑出诗歌所描写的艺术境界,这样才能真正品味到诗歌意象之美。在由“象”到“意”的过程中,有三个方面值得我们注意:  相似文献   

6.
“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自从胡适之先生“尝试”新文学以来,七十余年间,中国新诗的创作与研究仍没有象小说、散文那样为自己争得一个象样的社会地位。原因之一,可能便是诗论界新诗成就的正反之论对读者的“蛊惑”以及评论界里程碑式作品对社会的影响较小。淮南师专中文系副教授陶保玺先生五十七万多字的论著《新诗大千》,从诗体学的角度分析、总结了新诗七十多年来取得的成就,正如袁可嘉先生来信所称,此书“着力探究新诗的体式美、结构美和韵式美,是对新诗研究的可贵贡献,将对新诗的发展产生良好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新诗教育的话题得到过广泛讨论,从教材篇目的争议、教学方式方法的探讨,到教育观念的确定、教育功能与价值的总结,人们对于何为新诗教育、如何进行新诗教育莫衷一是。新诗教育的困境,除了“应试”指令压抑甚至排挤课堂教学中的新诗教学内容,教师和学生面对新诗教学有“畏难”情绪之外,更在于教学目标、手段的普遍性与新诗文体的独异性,教育教学过程的稳定性与新诗的不断生成、变化之间的龃龉。有必要从新诗与教育双向互动的角度看待新诗教育的功用,近些年研究性成果转化为教育教学成果、新诗学者参与教材和读本的编写、诗歌刊物对新诗教育的介入等,显示了新诗教育的更多可能性。实际上,可以区分出两种功能和形态的新诗教育:一种是纳入程式化的学校教育机制、与其他文类教育无差别的新诗教育,一种是个性化的、“非应试”的新诗教育。后者的意义是打破环绕在新诗和教育周围的双重樊篱,将新诗教育还原为一种广义的教育,即通过各种历练、实践对个体身心进行自我完善,而读诗和写诗是其中一种灵活、便捷的方式。  相似文献   

8.
"诗言志"是中国诗歌之魂,新诗要继承和发扬古典诗歌主体特征,要具有文化美、语言美、形式美.  相似文献   

9.
中国新诗发轫于翻译诗歌已是学界的共识,且不说作为白话新诗第一人的胡适依靠译诗《关不住了》来宣告新诗成立的“新纪元”,单是梁实秋“新诗,实际上就是中文写的外国诗”一说,便足以道出翻译诗歌与中国新诗不同寻常的因缘。  相似文献   

10.
论闻一多对新诗神秘美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闻一多在现代诗学史上最早肯定了“神秘元素”在诗歌中的重要作用,他从理论上揭示了“隐”即“兴”、“象”与西方诗歌“意象”、“象征”的内在联系,努力寻找中国传统诗学与西方现代诗学之间“对话”的可能性。在创作实践中,他运用创造梦境与幻象、意象与象征、死亡意象与氛围等给,给诗带来了神秘美的特征。《奇迹》一诗在神秘的意象中表现了热烈的、爱的精神世界。“神秘美”的探讨与“三美”的张张一样成为闻一多对新诗现代性探索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1.
俄语诗歌对新诗革命和百年间新诗的体建设产生了较大影响,不仅影响到新诗的职能,也影响了新诗的形态,特别是影响了新诗的诗体建设。俄语诗歌使新诗更重视诗的济世功能,使新诗与古诗相比更具有现实性、严肃性,更政治化。俄语诗歌对诗的音乐性和排列美的重视,也使新诗将诗的音乐美与排列美作为诗体建设的主要内容。前苏联的诗歌观极大地影响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新诗,助长了新格律诗的流行。中国新诗人对俄语诗歌的形态有些“误读”,加剧了新诗诗体的自由化与格律化的对抗。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新诗的读者接受状况进行了研究和思考,认为新诗的读者接受状况既不是“大众化”的,也不是“个人化”(“私人化”)的,因而,它只能是介于二者之间的“小众化”的。通过从诗歌内外作出长期的、艰苦的努力,新诗必定能拥有更多的读者,产生更大的社会价值。诗(新诗)作为最高的生命艺术,是永远不会消亡的  相似文献   

13.
鲁迅新诗可谓借用象征性意象进行新诗创作的成功典范。鲁迅能在新诗创作中准确运用象征性意象来联结与组合充满诗意的语言符号,营造一种浓郁的诗歌氛围,表达丰富而深刻的诗情与诗思。这在中国新诗草创期显得弥足珍贵,也更加难能可贵。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论述了意象在新诗中的运用,认为意象在我国诗歌艺术中是一个十分古老的理论命题,运用广泛。尤其是新时期以来,在新诗理论和创作中都有重大影响。文章对什么是意象,意象的表征,意象的运用方法、特点、艺术效果等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探讨,并列举了较多的新诗实例来进行分析阐述。  相似文献   

15.
张霆 《西藏教育》2012,(10):24-25
新诗自20世纪初诞生以后,其形式问题一直是诗界和文学界争论的焦点,最突出地就是把新诗和旧诗相比较,以便显示出新诗的“新”的特质,甚至是相比于旧诗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6.
鲁迅是“五四”时期最早写作新诗的人物之一。其新诗表现了对黑暗社会现实的无情鞭挞,对反动封建思想的有力批判以及对自由婚姻爱情的执着追求。在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上,鲁迅的新诗达到了比较完美的融合,对匡正当时诗歌界的形式主义和拟古主义倾向起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青春是创作诗歌的黄金时光,写诗,合乎中学生的天性。当前,很多中学生对新诗有着一定的兴趣,但对新诗又缺少必要的了解,对新诗只能“爱”而远之。中学生对新诗的困惑主要有两点:一是读不懂,读不出诗句的言外之意和深层含义;二是不会写,写出来的就像分行的散文,没有余味。  相似文献   

18.
“九叶”诗派的“新诗戏剧化”理论是对西方现代主义诗歌艺术的融汇和创新,是中国40年代新诗的一次成功的突破,它与“九叶”诗派的现代诗歌观念密切相关并有着自己独特的内涵。  相似文献   

19.
提到新诗的“常”与“变”,人们很容易想到一个老问题:新诗与古代诗歌传统的关系。有论者指出:“新诗的‘常’是指中国诗歌传统,它是恒定不变的诗歌元素;‘变’则指新诗创作对诗歌传统规范的不断突围、超越与改写,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五四”时期新诗理论,创作现象,语言革新等方面的论述,论证了“五四”新诗现实主义美学观的确立。这种美学观,是一种功利性的观念,它根植于“五四”时代的社会、政治、历史土壤中,并与之有着血肉关联。也是诗人们探求强国富民之路的“救亡”意识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