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杜老师:"风筝"一词首先出现在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教材第54页,"筝"标注了第一声调符号。在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风娃娃》中也出现了"风筝",但是教参中强调"筝"要读轻声。在《现代汉语小词典》中,对"风筝"一词中"筝"的注音也是轻声。我想请教您,哪个读音是正确的?湖北省老河口市第八小学孙怡孙怡老师:风筝的"筝"在普通话口语中,是读轻声的,因此《现代汉语词典》中"风筝"的注音为  相似文献   

2.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收陆游《卜算子.驿外断桥边》一词。注释特别标注:"陆游(1125-1210),字务观(ɡuān),号放翁……""观"是个多音字,有两读,一读平声ɡuān,一读去声ɡuàn。事实上,对陆游之字,南宋以来即存在两种读法。笔者倾向于读为"务观(ɡuàn)"。理由如次。首先,陆游自己曾对"务观"读音作过辨正。刘克庄《后村诗话》前集卷二:"史相力荐放翁,赐第。其去国自是台评然。王景文乃云:‘真翁(应作直翁——引者)自了平生事,不了山阴陆务观。’  相似文献   

3.
为了提高先秦文献词性标注的精确率,提出一种利用注疏文献的注音信息来进一步校正词性标注结果的方法。《春秋左传正义》中对破读字音有注释,且有较为规范的注音体例,在标注了《广韵》中多音字词性的基础上,通过比对注音,确定《左传》中某多音字的读音,进而确定词性。实验一共检查了词性标注精确率达90%的《左传》中1231个含多音字的句子,涉及到单音节词词型423个,正确校正了41个词型共92处错误。对古籍校勘及古籍信息处理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4.
<正>苏教版语文必修一教材中选录了苏轼《赤壁赋》一文,其中有一句"客喜而笑,洗盏更酌",教材中对"更酌"的解释是"重新斟酒",而对于这个"更"的读音并没有作注释。根据传统的说法,一般我们都将这个字读成"gēng",然而如根据教材注释,"更"译为"重新",作副词用,那么这个"更"字的读音应为"gèng"。而《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以这句话为例,将"更"字解释成"改正;改变;更换"之意,音为"gēng"。对此,笔者一直存有疑  相似文献   

5.
一、注音献疑1.《过秦论》中"秦孝公据崤函之固"一句中的"崤",教材注音为"yáo",解释为:"崤山,在函谷关的东边。"《古汉语常用字字典》(2005年第4版,下同)将此字注释为:"xiáo,山名,山中的谷道,是古代军事要地。"《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下同)中"崤"的读音也为"xiáo"。尽管"崤"古音读"yáo",  相似文献   

6.
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了陆游的《过小孤山大孤山》,文中有这样两句话:"八月一日,过烽火矶.南朝自武昌至京口,列置烽燧,此山当是其一也."教材对"烽燧"注释为:"即烽火,古代边防报警的信号.夜间燃的火叫烽,白天烧的烟叫燧."笔者查阅了《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发现该书对"烽燧"注释为:"白天放烟报警叫烽,夜间举火报警叫燧."教材注释与该词典的注解正好相反,那到底谁正确?  相似文献   

7.
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教材教参中个别注释和练习题的答案不够准确规范,特提出来商榷。苏轼《石钟山记》一文中“焉”一句,课文注释为:“[6968(kngkng)焉]这里指地(发出声响)。”“”是一个生僻字,一般工具书不收这个字条。翻查《新华词典》,“”有两种读音;读“kng”,意为“药石”;读“hng”,意为“象声词”。很明显,在课文中“石空”应读“hng”音,不知教材中为什么一直注音读“ksng”。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一文中“何可胜道”一句,课文注释中对“胜”字注音为“shsng”。高一册教材中第六单元后的知识短文《掌握和使用工…  相似文献   

8.
人教版新课标五年级下册《松鼠》一文中出现了“驯良”一词,“驯”注音为第四声,可我们查找了1981、1985两个版本的《现代汉语词典》发现,该字读音为第二声,而且也没有注明该字有多音的情况。学生使用的《小学生多功能词典》中注音为第四声。在正音教学中我们年级组的老师们都是以《现代汉语词典》为依据,可课本上出现的这个字音不知道是不是有误?  相似文献   

9.
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张衡传》“常从容谈静,不好交接俗人”一句中,“从容淡静”这个词组教材没有注释,《后汉书》上也无注解,一般词典和《辞海》上均无“淡静”的解释。表面看来这个词组很好理解,很多教者根据古汉语单音节词多的特点加以补充,解释为“从容不迫,淡泊宁静的意思”。学生对“淡泊”又不理解(中学教材未涉及这个词)于是只好再解释“淡泊”为“恬淡寡欲”。这样解释后,  相似文献   

10.
《强项令》是语文版语文教材2003年版七年级下册第26课一篇文言文课文。关于这篇文章的题目强项令中的强字的正确读音究竟该怎样读,在语文教学中存在着极大的分歧。强是一个多音字,在《现代汉语词典》一共标注有三种读音:qiang(阳平)、jiang(去声)、qiang(上声)。当它的读音读阳平时,对它意义的解释有(1)强壮:力量大(2)优越;好(3)程度高;坚强(4)使用有力(5)表多余(6)表姓氏等六种解释。当它的读音读上声时,它  相似文献   

11.
一、“斜”的读音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语文第七册教学参考书》认为古诗《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的“斜’,在这里读xiā。这种用读古音的方法来求押韵并不可取。虽然有些字(词)典对“斜”字加注一个旧读音“xiá”,但是《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都只有一个读音“xié”,《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也未将“斜”列入两个读音。“斜”读“xiā”是《切韵》和《广韵》音系的读法,普通话与唐、宋时代的语音有很大的差别,不必为了  相似文献   

12.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三《孔雀东南飞》中有"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几句诗,课文注释中没有明确给出其中的"鸡鸣"一词该作何解释,后又有"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两句,课后注释对"黄昏""人定"两词做了说明,指出均为古时计时法,因此便有许许多多的研究者就此立意指出前面两句中的"鸡鸣"一词也是计时法的一种,并对应凌晨1-3点,及地支纪年法中的丑时。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汉语学习词典编纂的角度,分析了目前较有影响的汉语学习词典在离合词注释方面存在的问题:1.记性标注不统一;2.释义中模糊了内向词典和外向词典的区别;3.用超纲词或英语释义加重了学习者的负担;4.用法提示和释例不全面;5.注释中未将此类词的“离”“合”两类用法分别注释等。最后根据这些问题,提出对外向型汉语学习词典中离合词注释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记念刘和珍君》第二部分有这样一句:“然而造化常常为庸人设计。”教材编者给“造化”作了如此不能再短的串项注释:“指自然界。”这一注释是极其不妥的。就词语知识而言,“造化”本身包括两个内涵相去很远的义项。这在好几种不同的词典中都有大致相近的解说。其中以《现代汉语词典》注释得最为简明具体,特抄录于后。“造化:①zàohuà<书>自然界的创造者,也指自然界;②zào·hua 福气,运气(迷信)。”据此不难看出,这个词语两个不同义项的读音、意义和应用,都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5.
我校初中历史所使用的教材是《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在学习教材中有关岳飞的内容时,学生提到杭州西子湖畔的岳飞墓前跪着四个铁人,他们是秦桧、秦桧妻子王氏、万俟离、张俊。当这位学生把四个人的名字写在黑板上后,有许多学生不会读“万俟禹”,幸好有一位学生带了《现代汉语词典》。很快查出结果:“万俟”的读音是(mòqí),是一个复姓;“禹”的读音是(xiè)。  相似文献   

16.
《现代汉语词典》从第五版开始在继承前版的基础上,增加了词性标注,这是一个巨大进步。以《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为基础,运用例证法,分析了词典在标注词性时对词和非词的界定以及给词释义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得出了词典存在把现代汉语的语素或词组当做词以及用词给单纯词释义等方面的失误等结论。  相似文献   

17.
初中语文教材第一册 ( 1992年版 ,2 0 0 2年重印 )选进了一篇《扁鹊见蔡桓公》的课文。除对课文的出处有详尽的注释外 ,对扁鹊一名也有解释 :“扁鹊 ,姓秦 ,名越人 ,医术高明 ,所以人们就用传说中的上古名医扁鹊的名字来称呼他。”这里并没有注明“扁鹊”之“扁”的读音 ,也没有标明扁鹊是否姓“扁”。而“扁”字在《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1979)里有两个读音 :bi??图形或字体上下的距离比左右的距离小 ;物体的厚度比长度小。~圆 /~体 /~盒子 /一头压~了。别把人看~了 (不要小看人 )pi仭n(扁舟 ) ,小船 ;一叶~。两种读音的释意都…  相似文献   

18.
王玉侠 《语文天地》2012,(13):37-38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一诗第三联"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中关于"省识"的读音和意义,新旧教材对其注解不一,旧教材注释为"不识"  相似文献   

19.
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四册收入了庄子的名篇《逍遥游》(节选)。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教材注释为:“[彼其于世,未数(shuó)数然也]他在世间,没有追求什么。数数然,拼命追求的样子。”“数”注音为shuó,笔者认为,此注音有误。正确读音是什么呢“数数然”又为何解释为“拼命追求的样子”呢?现就这两点作如下考辨。“数”,《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和《汉语大字典》都只  相似文献   

20.
介词“在”除了表时间、处所的一般用法外,还可以用在人物名词或人称代词之前,组成介词结构,表人物。这是介词“在”的一种特殊用法,常被人忽视。在《辞海》、《词诠》、《现代汉语词典》、《新华词典》等一些词典中也都没有谈到。笔者就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中碰到的二十余例(主要在现代文,文言文中间或也有)简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