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作者让·亨·法布尔(1823—1915),法国人。他所著的自然科学读物《昆虫记》举世闻名,他被人们誉为“昆虫世界的荷马”。他的作品把科学和文艺异常美妙地结合起来,用富有诗意的笔调,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绚烂多姿,光怪陆离的昆虫世界。 法布尔出身贫苦,没有上学的机会。他的渊博的知识全靠自学。未经师而学成高等数学,并考取了大学教授的资格。他一生不慕荣利,俭朴勤奋,研究学术的态度十分端正。  相似文献   

2.
第一部分:学情分析.本次教学是受市教研室指派,送教下乡,在农村中学上的一节语文研讨课.农村中学缺乏先进电教设备,所以无法使用课件直观呈现形象,但农村学生都有与蝈蝈打交道的经验,如何能扬长避短呢?  相似文献   

3.
[教学目标]1.知识、能力目标:提高学生快速阅读及概括信息的能力。2.过程、方法目标:培养学生仔细观察事物的习惯,初步掌握观察的方法,能抓住事物的特点。3.情感、态度目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精神。[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快速阅读,概括课文要点和特色;2.学习观察的方法。难点:如何抓住事物的特点。[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双体互促教学法[教学用具]多媒体设备、实物投影仪[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猜谜。(课件展示)谜一:“小小诸葛亮,稳坐中军帐。布…  相似文献   

4.
《绿色蝈蝈》是初一的一篇略读课,但中一些最基本的内容教师在备课时还是要弄清楚的。这里提出几个问题算作抛砖引玉,供大家研讨。  相似文献   

5.
人教版《语》七年级上册选入了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的巨《昆虫记》中的一篇章《绿色蝈蝈》,课是从由原编译的《昆虫的故事》(花城出版社1997年版)一书节选来的,译黄亚治。我没见过法原,但以法布尔的学术态度推断,原应当是相当科学严谨的。我在备课中,对照1997年版的《昆虫的故事》编译本,却发现教材选入的译多处让人费解,现择其中三处就教予方家。  相似文献   

6.
我是第二次听陈靓讲《三峡》。第一次是在国庆节前,2004年9月28日,在郑州,全国中语会组织的活动上,她是一等奖。并不是在乎奖次.而在乎这节课体现了语文课程改革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三峡》我是第二次听陈靓讲《三峡》。第一次是在国庆节前,2004年9月28日,在郑州,全国中语会组织的活动上,她是一等奖。并不是在乎奖次,而在乎这节课体现了语文课程改革的方向。文言文怎么教?陈靓老师讲,要读得摇头晃脑,读得抑扬顿挫,读得有情有味。这是不错的。过去我们的主张是“字字落实、句句落实”。读一句,比如“自三峡七百里中”,哦,从三峡到这里七百里当中,讲下来:“自”,是什么意思?“中”,是什么意思?一个个字地往下讲,讲完一句再来二句,串讲到底。今天陈靓老师的课,则是用诵读来取代传统的串讲。什么是“诵读法”?就是在基本理…  相似文献   

8.
(本文选自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第四单元说明文单元第三课。)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自己动手查找资料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2.过程与方法:自主探究、合作的方法,建构情景法。3.感情、态度、价值观:爱护生物,爱护大自然。二、重点与难点:理解从特征、习性两个方面说明动物写法及文艺性说明。三、教学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的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需求,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9.
梁洪涛 《广西教育》2008,(20):54-55
设计思路:探究性学习,是《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重要思想。对于阅读,无论是教学评价还是教学策略的选择,都明确要求“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绿色蝈蝈》作为一篇昆虫观察记亦或科学随笔,无论是编辑意图还是文本作者及其文本自身,都十分鲜明地体现出一种探究的导向和精神。这篇课文是七年级上册的一篇自读课文,教学大纲建议在七年级的教学上淡化文体,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上,笔者做了如下的设计。  相似文献   

10.
设计思路:探究性学习,是《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重要思想。对于阅读,无论是教学评价还是教学策略的选择,都明确要求"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拓展思维  相似文献   

11.
《绿色蝈蝈》作为一篇昆虫观察记抑或科学随笔,无论是编辑意图还是文本自身,都十分鲜明地体现了一种探究的导向和精神。因此,对于本篇的阅读教学,探究教学的方式要强化和突出。具体分为三步:第一步:探究内容,整体感知这一步即是探究文本写了什么。探究时,学习主体的阅读时间要给足。本文表达生动,富有童趣,足可让学生引起共鸣。只要提供了相应的阅读时间,学生主体功能多半能被激发。逐段引导,大体可把握基本框架。文本先从声音写起,接着通过回忆,描写绿色蝈蝈的形貌,作者再根据自己的所见和喂养经历,陈说它的勇敢善斗与食物需要及范围,最后…  相似文献   

12.
《绿色蝈蝈》是人教版课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执教者是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余爱东老师。这是在教育部组织的第二期基础教育新课程骨干培训者国家级研修班上的一节研究课。评课人均为本期研修班学员。我看了这堂课的实录和后面的讨论,感到语文新课程改革具体到课堂操作真还不是那么简单。谈观念(哦,现在一般不用“观念”或“指导思想”之类的词,而比较时髦说“理念”了。呵呵)大家都不会有什么分歧———试问:谁现在会反对“平等对话”、“学生自主”、“工具与人文的统一”等“理念”?但一到课堂上,不少教师(当然也包括我…  相似文献   

13.
《绿色蝈蝈》是人教版新课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它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一篇科学观察随笔。阅读本文,不但可以掌握科学知识,而且可以体味到浓厚的文学色彩,从中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更好地理解、体味说明文的情趣。  相似文献   

14.
我们有丰富的情感,喜怒哀乐,嬉笑怒骂,每一种情绪都是内心真实的反应。当情绪外露的时候,人们的脸上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表情和神态。细微之处的神态变化,能让我们感知到他人情绪的波动。当我们写作时,又该如何传神地描写人物的神态、刻画人物的形象呢?  相似文献   

15.
<正>我们有丰富的情感,喜怒哀乐,嬉笑怒骂,每一种情绪都是内心真实的反应。当情绪外露的时候,人们的脸上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表情和神态。细微之处的神态变化,能让我们感知到他人情绪的波动。当我们写作时,又该如何传神地描写人物的神态、刻画人物的形象呢?一、细看神态,猜一猜  相似文献   

16.
杨明泉 《陕西教育》2007,(10):25-26
一、教学总体设想《绿色蝈蝈》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这一单元  相似文献   

17.
《风》是新编入小语课本十二册第五组中的一篇讲读课文。作者对旧北京春天的大风形象生动的描写,精巧的比喻,独具匠心的语言艺术,拨动着读者的心弦,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为什么在作者的笔下,无形的风描写得那样生动、形象呢?那就是因为作者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对寒风刮入旧北京城时的种种景象,有顺序地,有重点地进行了极细致的观察,然后再把观察得到的印象,带着真情实感有层次地叙述出来。  相似文献   

18.
在六月份,我提了不少雌雄的蝈蝈关在我的金属网罩里。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关于食物,我遇到了喂养螽斯时同样的麻烦。我给它们莴苣叶,它们吃了一点儿,但不喜欢。我必须另找食物,它们大概是要鲜肉吧,但究竟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19.
本文是一篇妙趣横生的小品文。作者采用生动活泼的笔法,把蝈蝈写得活灵活现,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对本课的教学,我希望实现以下目标:  相似文献   

20.
《绿色蝈蝈》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一篇科学小品文。文章娓娓道来,灵活生动,笔墨传情,妙趣横生。让我们徜徉其中,来领略其盎然情趣吧。构思凸显奇趣文章一开始,作者并没有直接写蝈蝈,而是写自己在别人欢度国庆的日子里,没有忘记去观察昆虫。接着,蝉的一声哀鸣引出了本文的“主人公”蝈蝈,这是多么富有匠心的写法!作者在介绍蝈蝈时,不断变化对蝈蝈的称呼:当蝈蝈捕杀蝉时,作者称其为“狂热的狩猎者”;当蝈蝈成为作者笼中观察和实验的对象时,作者用“我笼里的囚犯”来称呼它;当蝈蝈吃蝉肉时作者称之为“蝉的屠夫”。作者不断变换称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