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读导言] 自读要求 1.用“圈点批注”的方法自读文章。 2.在自读中质疑提问。 3.查询作者及本文写作背景相关资料,做适当摘录或制成电子作品。 (解说:作为自读课,本文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自学能力和探究学习能力——强调让学生养成动笔墨读书的习惯;着重培养学生怀疑精神与探究意识;强调学生在课外拓展学习中扩大知识视野。) 学习侧重点  相似文献   

2.
本文作者丁肇中,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他出生于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良好的家庭教育对他以后严谨治学和缜密地从事研究实验的优良作风产生了很大影响。在美国工作期间,他说:“在汉堡,我的生活就是工作,工作,再工作。”他没有任何不良的生活习惯,他十分敬佩法拉第取得的科学成就及其所走过的艰难曲折  相似文献   

3.
【自读目标】1.知道具有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2 .了解“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等的意思及其出处 ;会用袖手旁观、一帆风顺等成语。3.继续提高举例论证道理的能力。【自读步骤】一、阅读之前 ,先设一话题 ,要求学生说说或写写需要怎样说服别人。例如 :可设“某中学初二年级的一位男同学学抽烟 ,现在需要我们初三年级的同学说服他不要抽烟 ,我们该怎样说”这样的话题。[说明 ] 此处我们首先采用模拟实验法 ,让学生运用自己的知识储备和生活阅历 ,解决模拟的现实问题 ,唤起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 ,让他们发现自己解决该问题时能…  相似文献   

4.
在《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中,丁肇中是针对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希望中国学生拥有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而进行的一次演讲。笔者从文体、特点、写作背景、主题和艺术表达等五个方面对此文进行了剖析,从而深入解读文本。  相似文献   

5.
6.
①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就是说,从探察物体而得以(获得)知识。用这个名词描写现代学术发展是再恰当也没有了。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②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  相似文献   

7.
人教版初中《语》第五册新选了丁肇中先生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丁肇中先生1936年生于美国,在台湾长大,是荣获1976年诺贝尔物理奖的美国华裔物理学家。1991年10月18日,《瞭望》周刊为他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情系中华》征颁奖大会,丁先生便以《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为题,向与会的中国青年学生发表了这篇演讲。  相似文献   

8.
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育理念,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完全沿袭原来的教法显然不能满足新课程的要求,如何在教学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保持和良好行为的养成,是教师应该特别注意研究的重点。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实  相似文献   

9.
课内检测一、填空1.本文的作者是著名的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______。题目中"格物"和"致知"的说法出自《______》:"格物"的意思是___________,"致知"的意思是_______。从作者看来,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应是对一切事物都要保留一个"_______"的态度,要靠"______"来发现事物的真相。2.儒家经典著作"四书",是由宋代著名学者  相似文献   

10.
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五册新选了丁肇中先生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丁肇中先生1936年生于美国,在台湾长大,是荣获1976年诺贝尔物理奖的美国华裔物理学家.1991年10月18日,<瞭望>周刊为他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情系中华>征文颁奖大会,丁先生便以<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为题,向与会的中国青年学生发表了这篇演讲,用自身的治学经验向大家提出殷切期望,希望大家通过对事物客观的探索,去寻求真理,提出了新时代历史条件下的格物致知之道,对于从事现代科学研究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正>以思维科学为武器解读文本,不仅能够做到准确有效,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思维能力。笔者教学《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课引导学生进入分析、分类、归类、比较、综合、概括、推理、具体化、系统化等思维过程,探究运用词语与词语之间、句段与句段之间、句段与言外之意之间的逻辑关系来解读文本。  相似文献   

12.
牟海荣 《今日教育》2013,(10):52-52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是丁肇中先生1991年10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情系中华”大会上发表的演讲报告中的—部分,是一篇漫谈式的议论文。作者针对中国学生当时的实际情况,结合传统的中国教育状况,分析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眭,并联系现实和自己的学习经验,提出论点:我们应该有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本文主要运用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说理透彻,语言准确。基于这篇文章清晰的思路,鲜明的观点,我设计了教学初稿:  相似文献   

13.
美国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教授曾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情系中华"大会上发表演讲,他演讲的主要内容就是"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相似文献   

14.
《考试周刊》2018,(A4):46-47
初中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养成课程整体意识,教学重难点、教学内容的确定和教学活动的设置,要从单元目标出发,紧扣文本文体特点,结合具体的校情学情和生情,从而整体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5.
16.
中学物理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使学生通过实验获得知识,真正践行格物致知精神。  相似文献   

17.
《论语》这部曾经主导中国社会思想2500多年的儒家经典,内容相当广泛,集中了孔子学说的精华,其思想内容包括道德、教育、哲学、历史、政治、艺术、宗教等诸多方面。文章仅从如何做人和做学问两方面去解读《论语》的思想精华,从而为我们现代人做人为学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19.
20.
<正>某日下午,师者笔耕于京师英东楼之安乐窝。中间休息,遂打开QQ在线,以广言学之路。学者遂不失时机,以近日读经之惑相询。学者W曰:《大学》的格物致知,古来解说纷纭,弟子不知所从。近日读到章太炎引王艮之解曰:‘格物’,即物有本末;‘致知’,知所先后,乃与‘诚意’‘正心’合,次第也相符。请问师傅,王艮的解释是否恰当?学者Q附和道:关于格物致知的解释确属纷繁,恳请师傅开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