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祝福》开头有关鲁镇的典型环境描写,是以鲁四老爷的书房为重心的.而书房描写的点睛之笔,则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这半副对联。书房里的其他摆设都是这半副对联的陪衬和注脚。这半副对联出自朱熹《四书集注》对《论语·季氏》中关于孔子嘱其弟子学诗、习礼一节的注释:“事理通达,而  相似文献   

2.
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祝福》中出现了半副对联,颇耐人寻味。他是这样写的。“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据查,原句出自朱熹的《四书集注》。朱在《论语》中《季氏篇》“陈  相似文献   

3.
在《祝福》这篇小说中,有个谜一般的奥妙处,这就是鲁四老爷书房里那副对联;“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这副对联出自宋代朱熹《四书集注》中《论语·季氏》篇的注解。“事理通达心气和平”是这副对联的下联,上联是:“品节详明德性坚定”。这是理学的信徒们所崇奉的修养标准。  相似文献   

4.
鲁迅小说《祝福》的“序幕”中,描写了“我”在鲁四老爷书房里见到的摆设,其中写到,壁上“挂着朱拓的大‘寿’字,陈抟老祖写的;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从鲁迅的描述顺序和语言看,那脱落的一联是上联。从对联的平仄规律看,小说中明写的“事理通达心气和平”,平仄仄平平仄  相似文献   

5.
阅读《祝福》中的一段环境描写,补出对联的另一边。……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平和”。我又无聊赖地到窗下的案头去一翻,只见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选出已经脱落的一边的联语正确的一项。A.德性坚定品节详明 B.临危弗乱处变不惊C.品节详明德性坚定 D.处变不惊临危弗乱其实此题并不复杂,只要依据下面所说的两个步骤去做,便可选出正确答案。  相似文献   

6.
自以为对《祝福》一课早已烂熟于胸的我,在一次校公开课上,却料想不到地被学生“将”了一“军”。经过如下:那天上课后,面对着七八个听课“高手”,我先按惯例在黑板上写了“祝福”两个大字,接着又介绍了作者、谈了作者写这篇小说的时代背景,接下来就十分自信地让学生提“问题”。其中一个学生提出的问题却把我“难住”了。这个学生提的问题是:“老师,小说中说鲁四老爷书房的墙上有一副对联,半副写的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另外半副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但是却没有说写的是啥。您知道那脱落的半副对联上写的是啥吗?”说实在的,讲…  相似文献   

7.
如何能让学生比较深刻地体会到《观潮》一语言的气势与采呢?经过琢磨,我心生一计:何不让孩子们边“观潮”,边“对对联”。[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是经过作者苦心斟酌的产物,其作用不可低估。一、环境描写对人物性格的体现起着强化作用。因为人物在环境中活动,他的看法和感受,他对生活环境的布置和安排必然反映着他的思想和情感;读者从这样的环境描写中能清楚地看出人物的性格特征。例如鲁迅《祝福》中对四叔书房布置的描写:书房里高挂着写有“事理通达心气和平”的对联,墙壁上挂着陈抟老祖写的朱拓的大“寿”字,案上摆的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这种书房陈设与鲁四老爷一见面就大骂其新觉,接着又大骂祥林嫂为“谬种”的行为一对照,从而突出了鲁四老爷这个封建卫道士伪善、  相似文献   

9.
鲁迅的旧家在绍兴东昌坊口,一座聚族而居的大宅院。由于是传代的官绅门第,人们叫它“新台门周家”。大厅前悬挂一块匾额,上书“德寿堂”,厅柱一副楹联,很可以表现这个家庭遵循的操守、德节:品节深明德行坚定事理通达心气和平院子的尽头,有一个半亩大的花  相似文献   

10.
故事与事理     
寓言,是以简单、浅显的故事来寄寓事理的文学作品。寓言这一概念的本身,就决定了《寓言》教学的两个内容:故事与事理。然而,小学语文《寓言》教学中普遍存在这样一种倾向:“故事”讲得多,“事理”讲得少,忽略了故事与事理之间的有机联系。结果,学生对“故事”很熟,而对“故事”中寓含的“事理”却不甚明了。我认为,《寓言》教学的重点在于:  相似文献   

11.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五组为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其中第88页有汪竹柏先生的《赞汉字》诗:“中华汉字,生动形象。传播文明,盖世无双……对联形式,汉字独创。左右工整,能简能详。既便言志,又供观赏。”将中华传统文化的奇葩——对联引入《语文》课本中,让青少年及早接受其熏陶,很有好处。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65页录有几种形式的对联,其中“数字联”:“一夜五更,半夜二更半;三秋九月,  相似文献   

12.
宋晓东老师《讥讽袁世凯窃国的对联》(《中学历史教学》2007年第6期)一文引用了民围时期的半副对联:“由山而城,由城而陂,由陂而河,由河而海,每况愈下。”此联语带双关,以地代人,借地势越来越低讽刺民同总统一个不如一个,是有名的绝对.至今未有人对出下联。作者在对此联作解释时说.“山”指孙中山,广东香山(今中山市)人:“城”指袁世凯,  相似文献   

13.
江西九江有一处名胜古迹,名为自居易祠。自居易祠有一副对联,上联是“一弹流水一弹月”,下联是“半入江风半入云”(板书对联)。这副对联的含义是什么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学习唐代大诗人自居易写的一首诗《琵琶行》(板书课题)。  相似文献   

14.
半边 马王堆汉墓帛书《经法·道法》:“故唯执道者能上明于天之反,而中达君臣之半。”这里的“半”指旁边义。 今吴方言中称旁边为半边,如苏州评弹《西厢记·惊艳》:“前头走格是莺莺小姐,半边搀扶格是伲格红娘阿姐。”又如苏州评弹《孟丽君·母女相会》:“老太太悠悠醒来,耳  相似文献   

15.
宜宾市施一新同志来信指出,《四川教育》第五期《对偶·对仗·对联》一文中,引杜甫《春望》诗“白头搔更短”句,误将“白”这个仄声(入声)字注为“平”声,要求更正。我们认为,这不仅仅是一个字的读音问题,而是步及怎样学习和教学旧体诗的问题,故特简复如下。对旧体诗,不能太拘泥于它的格律,而脱离当  相似文献   

16.
小说《祝福》中鲁迅为鲁四老爷精心设计了一副装饰道具———字联,小说写道:“极分明的显出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寿’字,陈抟老祖写的;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这一道具耐人寻味。l、揭示出了鲁四老爷的性格特点,室内装饰反映了主人的志趣修养。四叔———鲁四老爷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他的书房装饰自然讲究一点仁义道德,虽然这是虚伪的。尽管对他着墨很少,但看了他书房的装饰,再联系他对祥林嫂的态度,一个旧礼教的化身,—个假道学先生便栩栩如生呼之欲出了。2、…  相似文献   

17.
宋朝哲学家朱熹曾写过一副自勉联 :事理通达 ,心气平和。此联表现出作者非常重视修炼自身的品德修养 ,努力使自己达到见多识广、通晓事理、心胸开阔、不骄不躁、静以修身的境界。明代南京兵部右侍郎杨继盛 ,因弹劾奸相严嵩十大罪状 ,被捕入狱。他在狱中受尽酷刑 ,但坚贞不屈 ,撰写了一副自勉联 :铁肩担道义 ,巧手著文章。此联表现了杨继盛为人高洁 ,雄心壮烈 ,读后令人肃然起敬。后来经李大钊同志改成“铁肩担道义 ,妙手著文章” ,表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坚定信念和伟大抱负。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在他的聊斋书室的案头上 ,写了这样一副自警…  相似文献   

18.
唐代大文学家韩愈,字退之。他被贬到广东潮州时,当地鳄鱼为患,百姓不堪其苦,韩愈曾写下著名《祭鳄鱼文》,气势磅礴,并让百姓用炮轰、鼓乐助威,鳄鱼果然销声敛迹,民得生息。在退鳄鱼之后,有一地方名士拟了半副对联,其词为:“恶水恶鱼,韩退之退之。”此半副对联面世千年以来,一直无人对出,被世人称为绝对。我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谢觉哉同志,博学多才。当他读完翻译家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后,豁然开朗,灵感涌发,于是奋笔疾书,写出了下半副对联:“好书好语,谢觉哉觉哉。”谢老这半副对联,可谓对得恰到好处,妙不可言。谢觉哉巧对千年绝…  相似文献   

19.
宋代的一位宰相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足见《论语》的作用。读《论语》,得智慧,明事理,已是不争的事实。在教学高中语文选修读本《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论语》选读”过程中,师生们的良好反应,又是明证。  相似文献   

20.
对联,俗称“对子”,也叫楹联。对联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如果从对仗来追溯它的渊源,我们就可以从许多古代诗、词、歌、赋中看到它对对联的影响。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老子》中的“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等等都是最早的对联形式。至于汉、魏、晋的词赋,唐宋时代诗词中的这种对联形式,更是多得不胜枚举,其中许多都是人们所熟悉的千古绝唱。如东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唐代诗人王维《山居秋暝》中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