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莎士比亚的戏剧在全世界被公认为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恩格斯都对莎士比亚和他的戏剧创作作出了高度评价,认为莎士比亚是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之一。 通常认为,在莎士比亚的全部戏剧中,以悲剧成就最高。而莎氏的四大悲剧——《哈姆莱特》、《奥瑟罗》、《李尔王》和《麦克佩斯》——中,《哈姆莱特》(写于1601年)一向被评论家认为是莎氏最重要的作品。别林斯基称莎氏为“戏剧诗人之王”,而《哈姆莱特》则是莎氏“灿烂王冠上面的一颗最光辉的金刚钻”。 《哈姆莱特》一剧的基本情节取材于丹麦王子哈姆莱特  相似文献   

2.
在《哈姆莱特》中,读者可以看到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对莎士比亚的影响。与此同时,也可以看到莎士比亚对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有所发展。《哈姆莱特》的情节中"发现"和"突转"不是同时发生,更突出了悲剧效果。哈姆莱特的悲剧也体现了社会环境对个人的影响,从《哈姆莱特》的结尾来看,这部悲剧也使读者思考人性的善恶。  相似文献   

3.
《考试周刊》2016,(72):12-13
《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作者塑造的主人公哈姆莱特经典形象深入人心,但同时是千百年来难解的人物形象。本文主要从作者对莎士比亚塑造的哈姆莱特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着手,透过哈姆莱特的行为,分析哈姆莱特的性格特征和心理活动,展示给众人一个与众不同的哈姆莱特。  相似文献   

4.
在莎士比亚的经典著作《哈姆莱特》中,男主角哈姆莱特一直备受评论家、观众与读者的青睐。本文从女性主义角度出发,通过分析这部作品中的两位女性角色———奥菲利娅和乔特鲁德以及男主角哈姆莱特对她们的态度,试图挖掘隐藏于《哈姆莱特》表层底下的父权意识并探讨莎士比亚在这一方面的立场。  相似文献   

5.
答疑     
《中学生阅读》初中版第五期的“名著之旅”栏目介绍了莎士比亚的剧作《哈姆莱特》,我们在历史课本上看到的却是《哈姆雷特》。请问:莎士比亚写的到底是《哈姆莱特》,还是《哈姆雷特》呢?河南刘文博贺红光  相似文献   

6.
主题导读: 在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哈姆莱特》《麦克白》《李尔王》《奥赛罗》之中,《哈姆莱特》中的主人公哈姆莱特可能是最为复杂和令人心动的人物了,莎士比亚在老套的“王子复仇记”(中文译名)中赋予了他人文主义者的光辉,使之既伟大又真实,在复仇悲剧后也蕴涵了光明的希望。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和分析了莎士比亚悲剧《哈姆莱特》中的主人公哈姆莱特的性格特征以及剧中使用的丰富多彩的修辞手法,展现了世界公认的语言大师莎士比亚深厚的语言功底和他为后世之人留下的丰富的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8.
哈姆莱特与雷欧提斯两人为父报仇是《哈姆莱特》剧情发展的重要线索,本文通过两人复亿悲剧的对比,简析了莎士比亚人文主义观点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在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莱特》问世以来的300多年中,西方对《合姆莱特》评论虽然做了大量总结整理工作,但也仅限于对批评观点和结论的研究和概述,而忽视了对批评过程的探讨。通过对批评主体的批评视角和整个批评过程的研究,我们发现在那些批评观点和结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内在联系,《哈姆莱特》评论史有一个明显的发展轨迹,由于受当时社会条件和认识水平的限制,《哈姆莱特》评论经历了一个与西方人的思维能力同步同构发展的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17、18世纪整体直观的情节点评──19世纪局部入里的人物剖析──20世纪完形抽象的意蕴开掘。  相似文献   

10.
《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艺术创作生涯最成熟时期的代表作品之一。中国导演冯小刚和美国导演理查德·谢克纳分别于2006年秋及2007年10月将《哈姆莱特》以电影和实验剧的形式搬上了中国的荧幕和舞台。本文作者拟从意象符号运用的角度出发,对上述两个新时代条件下的尝试性改编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揭示《哈姆莱特》在新世纪技术手段及人文背景之下可供发掘的巨大艺术潜力。  相似文献   

11.
《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创作的举世闻名的四大悲剧之一,在这出悲剧中,哈姆莱特始终在激情与理智这导致了其复仇悲剧的发生,本透过哈姆莱特的复仇悲剧窥探其内心这两种游移状态,一是复仇的激情冲动,二是理智的苦思冥想。  相似文献   

12.
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大师莎士比亚在其悲剧《哈姆莱特》中成功刻划了世界文学人物画廊的不朽典型——哈姆莱特。不同的眼睛看出了不同的哈姆莱特,故有“一千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之说。本文仅就“哈姆莱特之延宕是一种历史性延宕”进行力所能及的解读,以期解开其人物性格发展的“司芬克斯之谜”,并力求推断其悲剧的主要根源。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论述了莎士比亚在世界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从了莎士比亚的生平 简历、主要作品,阐述了他的人文义思想在其代表作《哈姆莱特》中的反映,并着重分析了哈姆莱特的性格特征以及他的人文主义思想的逐步破灭过程,总结了这部作品的艺术成就和创作方法。同时揭示了它深刻的社会意义,指出了它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4.
哈姆莱特人物形象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最重要的作品。该剧以中世纪丹麦王室包尔锡诺城堡为背景,通过描写贵族与平民、王权与民权之间的矛盾,表现了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思想。尤其是剧中主人公哈姆莱特这一形象的复杂性格一赢是评论界争论的中心: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决定了的事为什么迟迟不做?从《哈姆莱特》的故事情节中,我们可以看出哈姆莱特是一个性格十分复杂,灵魂极其深刻。感情非常丰富的形象,几乎人类所有崇高而有价值的东西都在他的身上有所体现,而人类自身难以克服的某些弱点也在他的身上闪现。由于他性格中存在着种种矛盾的因素,使得这个形象变得十分深奥,难以理解。当然,这也正是这一形象具有永恒魅力之所在。  相似文献   

15.
通过将人文主义后期思潮引入哈姆莱特形象分析,以解析哈姆莱特的复仇延宕为着重点,借助于具体的文本研究哈姆莱特形象中的精神矛盾,以及隐藏在行为下的时代思想的影子,还原一个接受宗教神学和人文主义双重影响的哈姆莱特。以此,窥探人文主义在英国的发展实况和具体影响,揭示出莎士比亚对于真正人文主义思想的探索。同时,从人文主义思潮的视角,寻找理解莎士比亚戏剧创作和戏剧内涵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6.
《哈姆莱特》是英国伟大的戏剧家莎士比亚最著名的悲剧。造成他悲剧的主要原因是他的延宕。哈姆莱特为什么要延宕,这在右外文学批语界争论和探索了几个世纪,但始终没有定论。从宗教的角度分析,可以说宗教思想导致哈姆莱特延宕的关键因素;基督教义和《圣经》思想是他行动的指南;宗教信仰在很大程度上引发和促进了他的悲剧结局。  相似文献   

17.
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哈姆莱特》诞生于17世纪初的英国,翻译家朱生豪在抗日战争期间将《哈姆莱特》译入中国。从该剧本诞生的社会语境、译入中国的时代语境和译者个人的翻译目的乃至译本的思想内容等方面综合来看,《哈姆莱特》译本在中国抗战的大环境下被赋予了丰富的战斗精神。  相似文献   

18.
悲剧《哈姆莱特》(1601)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取材于“古史”、“古剧”本事。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父报仇的故事,最初载于丹麦历史家莎克索·格拉马提卡的《丹麦史》(约十二世纪末),十六世纪传入英国,相传英国剧作家托马斯·基特把它编成悲剧《哈姆莱特》,以血腥的个人复仇为主题。在古史传说影响下,莎士比亚根据基特作品改编的同名悲剧也写王子复仇,但他认为复仇行动应出自锄奸除恶的正当目的,必须赋有重大的社会  相似文献   

19.
来自边缘的声音--论《哈姆莱特》中的小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姆莱特》第五幕墓地场景中的小丑的在场极为典型地体现了《哈姆莱特》中的狂欢精神并实现了消解、颠覆官方文化及正统意识形态的功能,从而表现出莎士比亚追求自由、平等、民主、解放的意识.  相似文献   

20.
莎士比亚经典剧作《哈姆莱特》中的主人公哈姆莱特身上,放烁出人文主义时代精神的耀眼光芒。哈姆莱特具有多面向的复杂个性特征,为读者呈示了广阔的阐释空间。并且,他的身上还蕴蓄着深邃的哲思内涵,能够启迪读者领悟生存智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