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新闻原稿: 中共平谷县委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和北京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教育县直机关单位的干部自觉克服办教育“与已无关”的思想,积极为振兴平谷县的教育事业贡献力量。截止到八月二十日,全县一百一十个县直局级单位、较大企业及市属在平谷的工厂,已全部分别同三十八所中学和二十五所小学建立了挂钩联系,多数单位并且在较短的时间里已经为挂钩的学校在办学条件上解决了一些因教育经费紧张不能解决的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3.
走进当今中国影视的领地,一阵阵脂粉气迎面扑来,不由令一些人飘飘然、悠悠然…… 描写娼妓改造的《红粉》为拍摄权问题纷争一段时间,现在以李少红的电影,黄蜀芹的镭射同时出两个版本,互不干涉,以告结  相似文献   

4.
在一些报纸特别是一些地方报纸上,经常看到一些稿件的署名为“本报记者”,这种署名又不署真名的现象值得深思。 哪些稿子不署真名?为什么不署真名呢?从发表的稿子上看,大概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关系稿。明知新闻价值不大,碍于某种关系不得不写。或是某记者经  相似文献   

5.
崔峰 《视听界》2000,(3):29-30
“模糊概念”一直是困扰新闻自身发展,影响新闻求真、求新、求深的一大障碍。就我国的电视新闻而言,如果说,早期的电视新闻生产还因对电视认知的局限和技术手段的落后,存在着对新闻把握上的程式和误区。那么,在电视高速发展的今天,随着时代新闻自身理论体系的不断完备,多媒体、数字、卫星等电视技术手段的广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表扬领导干部的新闻骤然增多,似乎领导者一行一动都是新闻。有的甚至于把本不应该表扬的事也滥加报道,在群众中造成很不好的影响。笔者不妨举两个例子: 某地区有两个县,在去年的年终综合考评中位居全区一、二名。但地区领导后来发现这两个县报计划生育指标作弊,隐瞒超生人口,于是,地区领导便来了个“计划生育一票否决”,取消了两县的受奖资格。过了一  相似文献   

7.
翻阅当下的各类报纸,"本报讯(记者某某) 日前,……"的格式随处可见.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陈力丹先生在评报时发现,一家中央级日报5天共发消息39条,交代事实发生时间为"日前"或其他表示模糊时间的词竟有20多条,占了一半多;另一家地方机关报地方新闻版5天发的消息中,交代事实发生的时间有许多用的也是"日前"、"近日"等词汇.  相似文献   

8.
前几天在电视上看到浙江农村的一个农民花了差不多十年时间研制飞机。这个农民为了研制出飞机,把家里的积蓄全用光,还欠了一屁股债;为研制出飞机,挣钱养家的活干得少了,一门心思全用在飞机怎样飞上天。尽管记者的采访当时给他和他的家庭带来了极大的荣耀,但观众还是能从他妻子的脸上看出无奈和不满。节目的高潮是飞机上天。这个农民把飞机用拖拉机拉到一条大马路上,  相似文献   

9.
试看如下几个新闻标题:《说唱写画都是宣传“道法”》《海涛咆哮:激情欲望》《40000000英镑阿布勾引埃里克森》。这类“问题”标题在现今的都市类报纸上比比皆是,不仅严重地污染了母语,而且给广大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造成极大误导。这一现象,应引起大家注意。  相似文献   

10.
《科技档案》2004,(2):36-36
  相似文献   

11.
刘富中 《新闻前哨》2013,(10):112-112
某报一周内共刊登本地消息(不包括简明新闻)154条,其中有28条出现“据悉”、“获悉”、“据介绍”、“据了解”、“据调查”之类的词语或短句。笔者觉得.这些词语或短句像贴在报纸上的牛皮癣,看了之后,叫人很不舒服。  相似文献   

12.
这几年,“故事新编”这一独特的文体很是时髦,随便浏览一下大报小刊,很多刊有此类文章。此类文体报刊爱登,读者爱看,作者爱写,三厢情愿的好事,本该无可非议。然而,物极必反,凡事皆有个“度”,超出这一界定,大抵就接近泛滥成灾的地步了(恕笔者言重了)。当前,多数此类文章,观其内容,并无多少创新的东西,表现手法大同小异,有的明显胡编滥造,生搬硬套。谓予不信,试举几例:  相似文献   

13.
在纪念学习雷锋活动开展40周年之际,有关雷锋的报道多起来了,传媒人好像形成共识似的:不报则已,一报就要新人耳目,而且最好是“首次披露”的“新点”。当然,作为大众传媒,如果不能披露“新点”,岂能有“看点”、“卖点”?问题是,雷锋被媒体报道40多年了,能有多少“新点”可供“首次披露”呢?不过,媒体自有其手段,前几年不就有人把雷锋的“女朋友”给“挖”出来报道了吗?最近,有个别媒体相继“首次披露”了雷锋戴手表、穿皮夹克等“新点”,不就引起受众的特别关注吗?然而,如果为“新点”而“挖掘”不止,也难免会出“…  相似文献   

14.
新闻评论是报纸的灵魂。但是,眼下许多报纸的新闻评论官腔十足,老百姓看了不免摇头蹙眉。在新闻评论中引用领导人的话、摘引红头文件的内容不是不可以,但动不动将一些细小的事情抽象成一种理论,老百姓领会不了,评论者的“苦口婆心”就等于放了空炮了。  相似文献   

15.
16.
2011年9月15日,湖南某市一家报纸在"走转改"专栏里发表了一篇报道,引题是:市里下发《关于加强网吧上网实名制登记管理的通知》,主标题为:《冒用证件诱导孩子上网可拘留》。仔细阅读此文后认为,这怎能称得上是"走转改"报道呢?  相似文献   

17.
10月21日,南方都市报发出报道<5·12英雄老师谭千秋:一个被鳊遣出来的英雄?>,着实让人大跌眼镜,也让人感到一股莫名的悲凉. 汶川大地震两年后,谭千秋救人事迹涉嫌遗假的帖子在同上流传.经南方都市报记者调查,最初报道的被谭千秋老师所救的4名学生,只有一人是真实存在的,而另外3人则不存在.  相似文献   

18.
少些想当然     
闲来浏览,常见一些想当然的叙述;甚至一些新闻报道,亦复如此.谓予不信?且看下文. 熟悉现代中国史或者大公报史的人都知道,有一位重要人物吴鼎昌,字达诠,号前溪.关于他的这个字号,当时乃至后来都引起不少误会.比如因为他干过银行,非常有钱,一些人就常常想当然地把他的字写作金字旁的“达铨”(现在一些论著中还经常这么写).而吴则不止一次地为这种误读向人做出过解释:他爱的其实不是钱,毋宁说更重视作为社会一分子的言论责任,所以,自己的字实际上是言字边的“达诠”.  相似文献   

19.
笈藜 《声屏世界》2012,(5):68-69
3月29日,国家文物局新闻发言人李耀申表示,将加强对媒体有关文物节目、栏目的管理,提倡宣传普及文物鉴赏知识类节目,限制文物估价类节目,禁止在节目中进行文物交易。有人称之为国家文物局"限娱令"。(据《中国经济周刊》)  相似文献   

20.
时下,在不少新闻报道中常可见到一些老面孔:报道春耕备耕,采访的种粮大户几乎年年那么几个人;反映产业转型升级,出现的企业也是知名度高的那几家;采访对象的声音也是那么熟悉,诸如"今后要扩大种植规模""要进一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