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并非小事     
某报有一篇报道,题目是《一个士兵与一座金矿》,由两位作者署名。这篇报道的结尾处写道:采访结束,再次看了看这位曾被“埋”在金矿之中的普通士兵,“我想,泰戈尔说得好……”明明是两位作者合写的报道,作者怎么成了“我”?读者应该把这个“我”看成两位作者中的哪一位呢?有一些记者与通讯员合写的报道或特约记者与通讯员合写的报道中,常常可以看到“记者看到”、“记者发现”这样的字眼。读者读这样的报道时,难道会对那位在稿件上署了名的通讯员视而不见吗?这问题其实好解决。两个或两个以上作者合写报道,若文中需要作者出现,…  相似文献   

2.
岁末年初,各地批评拖欠民工工资的报道不断见诸媒体。然而,就在传媒业内部,一些“打工记者”的权益同样受到侵害,却常常不被关注。 想起这个话题,缘于一位记者朋友的遭遇 前不久,这位毕业于郑州大学新闻系的记者去郑州一私营企业帮工人讨要工钱,而这家私营企业主情急之下竟振振有词,“大记  相似文献   

3.
我一直羡慕记者这个职业,一直为不能成为这个队伍中的一员而遗撼。笔者想起了1998年紧张的长江抗洪前线上,一位摄影记者为了能在高处拍摄抢险场景,便向一位农民借梯子,当他掏记者证给这位农民看时,这位农民却说:“不用掏证了,这会儿到这里来的,绝不会是冒牌的,除了解放军,就是你们记者了。”一句话,说得这位记者热泪盈眶。人们这样爱护和信任我们的记者,是因为  相似文献   

4.
近期从一家文摘报上读到一则简讯,说某地一位记者被该报社长以“反面报道有点多”而加罪辞退,使我这个毕生致力于新闻批评、舆论监督的地方党报老记者感到十分惊诧和愤慨。我特地找到刊于10月24日《中国青年报》上的《从“反面报道有点多”的记者被辞退看舆论监督的尴尬》一文,  相似文献   

5.
前不久,一位农民朋友愁肠百结地找到记者,说是今年养螃蟹亏了。“报纸、电视上都说养蟹能赚钱,怎么轮到我就不行了呢?”他显得有些后悔不迭。 今年的蟹价不像往年那样“横行霸道”了,这是市场规律的正常体现,养的人多了,价格自然就降了。这里虽然有农民自身的主观原因,但不可否认,一些媒体不适当的报道在其中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一段时期以来,媒体上有不少关于农民发家致富的报道,这些报道对农民从事种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这些报道往往忽视了对市场的准确预测和对风险的充分估计。鸡牛猪羊、梨桃蒜姜,什么赚钱记者就写什么,一些农民也就“一窝蜂”挤上“独木桥”,人家养狐狸我也养,人家栽果  相似文献   

6.
鲁迅先生说,文章写好后,至少看两遍。至多呢?他没有说。作为有社会活动家、观察家桂冠,以探索社会、观察人生为职业的记者,除了对自己写的报道至少看两遍外,在动笔之前,对所要报道的单位,似乎更应该多看几遍,才能提高报道的准确性。有家工厂发生火灾,报纸对该厂作了批评。有位记者一听得他们“诚恳地接受批评、认真加以改正”的表态后,既不看他们接受批评的态度究竟诚恳到何种程度,也不看改进措施落实得怎样,更不看效果是否已经显示出来,就急匆匆地报道该厂如何改进之类,结果这家工厂却因祸得喜,美名远扬。但是,就在这位记者的“几不看”报道发表不久,因这家工厂并未真正重视消防工作,竞又出现了火灾苗子。对此,知情者说那位记者“戳瞎了眼睛”。  相似文献   

7.
刷不刷牙,用什么品牌的牙膏,在前些时成了人们需要考虑的问题。仿佛一夜之间,一种叫“三氯生”的抗菌剂成了令人胆战心惊的怪物。随着国内转引国外一些媒体的报道,一股“牙膏信任危机”在我们周围扩散开来。就这样一条未经核实且荒诞不经的信息,弄得人心惶惶。有的媒体将一种知名度颇高的牙膏也列为“涉案产品名录”;有的媒体则干脆将其定性为“含间接致癌物”。有记者为此而采访了有关专家,这才真相大白。这位研究者根本不认同“牙膏致癌警告”,他明确指出,“我们的研究仅仅对实际抗菌产品进行了有限的试验,尚未涉及到任何种类的牙膏产品,…  相似文献   

8.
前一段时间,北京各报报道了首都某报一名记者因涉嫌敲诈18万元被捕的消息,死活不肯说“某报”是谁。类似“为同行讳”的报道还看到过不少。看来不得公开媒体名,似是传媒界的“行规”。媒体如何对待同行短处呢?我不把媒体想得多复杂———被人摆平了,如果真那样,媒体可能稿子都不发了。但因是同行,碍于面子,手下留情的事确是有的,要不为什么不敢点媒体的名呢?也可能想给自己留条后路,谁敢保证属下众多记者不出“丑闻”,以免到时被别人“报复”。新闻界有问题该不该揭,有没有勇气曝光同行“家丑”,这是对每个媒体职业道德的挑战,也是检验媒体…  相似文献   

9.
一位互联网“记者”被多家新闻媒体授予“年度关注人物”、“年度知道分子”的称号.这些媒体认为他深入实地报道了利比亚的战况.可是,当一些有心人顺藤摸瓜,仔细地跟踪调查这些新闻报道出笼的经过后,他们才发现,这位“记者”不是在制作新闻作品,而是在“写小说”.  相似文献   

10.
当罗开富一踏上征途,一位日本记者的目光就在注视着他。这位“每天都看经济日报”的日本记者,是《朝日新闻》驻北京特派员加藤千洋。加藤先生为了采访长征途中的罗开富,专程赶往遵义。然而他晚了一步,罗开富已于1月19日离开遵义,过娄山关,前进到赤水河畔。但是罗开富得知这一情况后,又于1月28日返回遵义。1月29日,两个同行见了面,加藤先  相似文献   

11.
报纸上的新闻,从新闻资源的角度看,只有两种:独家新闻与非独家新闻。独家新闻是只有自己的媒体才有的报道;非独家新闻是除了自己媒体上有,别家的媒体上也有的报道。对记者来说,所写的报道也就分为两类,一类是自己抢在所有新闻单位前抓出的新闻,一类是与新闻同行同时或晚于新闻同行抓出的新闻。  相似文献   

12.
来自西方国家同行的信息 上海期货交易所前任老总是新闻记者出身,他在和我交流时说,他接待过日本的经济记者,日本记者说,中国经济记者的权力真大,想报什么就报什么,想怎么报就怎么报,有的报道一看内容就知道记者“超越权限”了;有的报道则很“外行”,话说不到点上:有的轻率地、主观地做判断、下结论,误导受众、影响市场等等。比如,期货是很专业的,市场反应也很敏感,不是什么记者都可以报的,也不是期货领域里的什么事情都可以放到媒体上传播的。  相似文献   

13.
因为足球记者在采访时失礼失态失语 ,而被采访对象“抢白”嘲讽的事情 ,最近接二连三发生。不知这些“足记”自我感觉如何 ,是否尴尬 ,作为同行 ,我是替他们脸红的。先是一位“足记” ,在卡塔尔队官员到沈阳打前站作准备的时候 ,提出了“会不会由于不适应东北寒冷气候而败给中国队”的问题 ,这位官员立即反唇相讥 :“卡塔尔队四年前也是在东北金州踢赢了中国队 ,难道你忘记了?”报上说这位记者“顿时语塞” ,真是何苦来哉!随后是几位“足记”采访米卢 ,提了一些或者相当幼稚或者事关“军机”的问题 ,米卢没有正面回答 ,只是说了句“我怀疑…  相似文献   

14.
笔者曾有在国家级媒体实习的经历,印象深刻的一次采编团队内部业务研讨会上,一位有着丰富从业经历的记者做打击网络“大谣”的报道归来,说了一个让她伤心的发现:一些“大谣”们炮制出来的所谓舆论热点,经由网络传播,炙手可热,转手就成了传统媒体下派给记者的选题。  相似文献   

15.
记者的尴尬     
英国王妃戴安娜在法国被记者追逐时,遇车祸身亡,于是引来了人们对记者的声讨,亦有人认为是新闻传媒杀死了戴安娜。 记者,有一顶“无冕之王”的桂冠,似乎可以天马行空,这是圈外人所羡慕的,然而记者也有其无奈和苦恼,时下社会上流传的“防火防盗防记者”之说以及戴安娜之死引起人们对新闻媒介的谴责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作为一名报人,我就遭遇过新闻记者的尴尬。我曾就某男子十年如一日照顾自己瘫痪的妻子的感人事迹进行过采访,报道推出后反响不错,一些报刊还对此进行了转载,那位原本无闻的男子也一下成了模范丈夫的典型,善有善报,后来他所在单位提拔他做了一家下属公司的经理。可是时隔两年,却听说这位老兄已与瘫痪的  相似文献   

16.
北雁 《青年记者》2003,(5):12-13
伊拉克战争举世瞩目,而作为战地记者的闾丘露薇更是吸引了全球电视观众的目光。一位美国著名传媒的总裁表示,闾丘露薇不仅是实时战地报道全球华人第一位记者,也是开战之后返回战火巴格达的全球媒体第一人。这位英文名字为“rose”(玫瑰)的华人女记者,是一朵名副其实的“战地玫瑰”。  相似文献   

17.
持续不断的巴勒斯坦和以色列这两个死对头之间的冲突,使得这一地区成了世界热点,也成为最能吸引眼球的焦点。而在媒体的关注过程中,记者所扮演的角色极为特殊:参与巴以冲突报道的记者数以千计,他们在传递真相的同时,不得不冒着人身安全受到的极大威胁。迄今为止,伤者数百人,更有几位外国记者不幸遇难。在这群勇敢者中,就有一位中国记者,他怀着自己的良知,代表主持正义的中国出现在巴以冲突的最前线,不仅出色地完成了报道,也赢得了外国同行的赞誉。他就是新华社原加沙分社第一任首席记者马晓霖。马晓霖,1988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阿拉伯语系…  相似文献   

18.
1994年上半年,某地一位“颇有名气的业余记者”,通过《农民日报》报道了四川达县残疾农民杜学元及其三胞胎女儿杜晓东、杜晓方、杜晓红(简称“东方红”)生活极度贫困的遭际后,赢得社会广泛关注,“东方红”获得社会各界捐款10余万元。1996年下半年,一篇披露杜家肆意挥霍他人爱心的报道,又在社会上掀起轩然大波,杜家受到公众愤然谴责。为此,《农民日报》于1996年12月派记者对此事进行调查采访,证实所谓杜家挥霍他人爱心云云,与事实相去甚远,纯属捕风捉影。而其捕风捉影的信息来源,有不少正是出自最初为杜家呼吁的那位“业余记者”之口。原来,那位“业余记者”在看到杜家获丰厚捐款后,使这位“业余记者”大为光火,连连抱怨:杜学元“不认亲”、“不知报恩”。在他看来,我为你作了呼吁,你现在得到了好处,就应该向我“报恩”,否则,就对不起人。  相似文献   

19.
“该走了,就走吧!”苏联空前绝后的总统,戈尔巴乔走在发表辞职演说前曾这样喃喃自语。他甚至没来得及收拾完自己的东西,叶利钦就坐在了他的宝座上。一位记者的一枝普普通通的笔无意之间成了这位总统最后一次行使职务的用笔,他禁不住欣喜、狂喊……  相似文献   

20.
换种说法     
有次与一位主任记者去某厂采访,回来由我执笔写篇消息报道。想到这个厂三年产值、利润连年成倍增长,我便信笔写下新闻报道中的常用词:“这个厂三年迈了三大步……” 这位主任记者看后,用商榷的口吻对我说:“用这个词的人太多了,能不能换种说法?”经他提议,后来改作:“梅开三度,连跃三阶。这个厂……”含义虽然相同,读来味道可大不一样了。 此事过了两年,最近在一评好稿中,想不到又与“三年迈了三大步”频频相遇。一位评委说,就其内容看,实际并不是连续三年迈三大步,而是不同时期的三年迈了三大步。说使用套话成癖似乎过分,但这种经久不衰,硬往上“贴”的劲头,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