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意六合拳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心意六合拳文化体系中蕴涵着“天人合一”思想、“中和之道”思想、“兵行诡道”思想等多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在充斥着新机遇与新挑战的新时代,坚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利于实现中华文化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促进民族复兴与文化复兴,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心意六合拳的传承发展中实现创新性发展与创造性转化。  相似文献   

2.
弘扬传统美德是思想政治课的重要任务张德水,徐素兰《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教育。”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意义上讲,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核心。因此,学校应把弘...  相似文献   

3.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党的宣传思想文化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习近平总书记以“魂脉”与“根脉”生动定位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地位及相互关系。马克思主义“魂脉”所具有的方向性、人民性、实践性、开放性特点表征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社会主义本色;“根脉”的民族性、现代性、主体性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提供了深厚的文化沃土和创新前提。习近平文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的辩证统一,“魂脉”与“根脉”统一于中国共产党历史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之中。  相似文献   

4.
江泽民同志“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是形势的需要、时代的产物, 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超越,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陈素志 《江苏教育》2023,(46):92-94
<正>“文以载道”。文言小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具有独特的历史、艺术、思想及育人价值。新课改对文言阅读教学提出了新要求,学生要能在“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浅易文言文”的基础上,体会其中蕴涵的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自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多年来,我在文言小说阅读教学研究上勤于思考,积极探索,从个人痴迷文言小说阅读,到汲取文言经典智慧服务教学实践,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和素养提升,再到推广应用教学成果,逐渐成长为一名学有所长、研有方向的语文教师。  相似文献   

6.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思想来源之一。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增强人们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时代与政策变迁、观念与思想整合以及家国情怀与文化传承转换同构的演化视野中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形成了双向奔赴的互动关系。基于中华文明的统一性、连续性、包容性建构身份认同、唤醒集体记忆、拓展育情场域,从而多维度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二者的高度统一。应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统智慧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实践需求结合起来,以“协和万邦”理念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体系;以“家国同构”情怀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史料体系;以“重德贵和”传统重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体系,从历史文化的元素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7.
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弘扬传统文化、继承传统美德、对大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利用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大学生的“仁爱”思想,加强大学生的修养和道德,这对于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天人相应”观念对科技发展的影响王前作为我国传统文化思想特征之一的“天人相应”观念,在我国古代科技发展中曾有过重要影响,在现代科技发展中也有一定积极作用。探讨“天人相应”观念对科技发展的影响,有助于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正确处理传统文化与科技现代化的...  相似文献   

9.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深厚的民族信念和民族精神,也蕴含着坚实的文化自信底蕴。为贯彻落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教育理念,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厘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与进路是十分必要的。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现实需要,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需要。然而,在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一些高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并未充分重视,一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存有偏见。树立传统文化自信、完善传统文化教育体系、拓展传统文化教育模式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0.
“红色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发展理念和形态,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视角中是一项主要的内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视角下进行“红色文化”传承,需要厘清“红色文化”的内涵和外延,辨析其重塑和传承目的价值功能,践行“红色文化”传承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进行传承发扬。  相似文献   

1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育人是推动思政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课育人的融合互补,既是当下树立文化自信,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提升当代大学生品德素质,厚植其精神力量的主要渠道。文章论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育人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具体的融入路径,对提高思政课立德树人成效,以及在新时代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以载道”的育人使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论述了“以德治国”的实质,阐明了以德治国的思想基础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而强调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以德治国”方略实施的当代价值及在实施这一方略过程中要用科学的态度对待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3.
中国书法和传统文化存在着密切的互为依存的关系,中国书法因为有了传统文化这个基础而得以发生、发展;传统文化因为有了书法而丰富了内容和形式,使传统文化更加流光溢彩。传统文化对书法的影响主要有“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汉字、文学艺术、文房四宝和器物等是谓“硬件”。阴阳五行思想、天人感应思想、中庸之道思想、克己修身思想等是谓“软件”。书法对传统文化的影响,主要是大量的古往今来的优秀书法作品和理论著述,丰富和发展了传统文化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是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的,共同构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厚资源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出发深入解读两者的“彼此契合性”,这对理解两者“互相结合”是必要的,对于学习和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主体性也是必需的。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存在着一种“高度契合性”,作为逻辑前提,两者才有可能进入相互“结合”的逻辑进程,没有“彼此契合”,就没有“互相结合”,两者结合的结果必然地生成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从而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经由“结合”而成就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新形态。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提出的“两个务必”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叩问初心,牢记使命的精神法宝。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造性应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对西方治理文化的实践性反思,是毛泽东“两个务必”思想形成的重要思想文化渊源。“赶考”永远在路上,从“两个务必”到“三个务必”,是党基于执政规律对自身所作出的严格要求,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主动精神和鲜明的政治品格。  相似文献   

16.
姜斌 《文教资料》2007,(19):8-10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和谐是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命题和核心价值,充分发掘儒家文化中所蕴涵的和谐内容,能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提供丰富的思想资源。儒家提倡的“忠恕”思想、“孝悌”人伦、“仁、礼”道德以及“克己、修身”对在高校中进行人际关系、家庭亲情、人与社会以及自我心灵和谐的教育有着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劳动观是我国劳动文化得以延续的基石。儒家的“重义轻劳”、墨家的“重农重劳”和中国佛教的“农禅并重”是中华传统文化对劳动态度的三个基本维度。儒家提倡道德至上;墨家重视劳动,主张劳动人本论和劳动精神论;中国佛教提倡的“农禅并重”,主张劳动与修行二者统一。挖掘中国传统劳动观的优秀思想内涵,能够为坚定农民主体地位提供文化支撑,为推动劳动教育提供思想资源和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8.
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其中的“中国特色”自然包含着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传统民本思想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古代和合思想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文化母体;天人合一观念为中国式现代化明确发展理念,德治思想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道德精神引领。同时,中国式现代化中所包含的人民至上理念、共同富裕理念、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思想以及和平发展道路又是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为了进一步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继续向前发展,还需要继续传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把握文化主动权,批判继承中华传统文化;尊重文化平等性,增强中华优秀文化自信;重视文化革命传统,推动新时代的文化繁荣以及感受文化时代感。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蕴涵着丰富的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哲学智慧。其中国文化精神的主要意蕴体现为“忧以天下”的历史责任感,“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和而不同”的思维方法和“革故鼎新”的革新思想。  相似文献   

20.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应有之义,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贯彻和落实。我们今天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时代的要求,对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