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偿新闻”的泛滥是新闻腐败的一个突出表现,其危害性也是显而易见的。近几年,它有了新变种,那就是“有偿不闻”。  相似文献   

2.
3.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媒介产业化进程的深入,假新闻、有偿新闻、有偿不闻等新闻腐败现象有愈演愈烈之势,媒介管理部门虽然出台了一系列的通知、意见来进行遏制,但效果甚微。本文试图从有偿不闻这种行为的性质入手,通过分析其危害及产生的原因,进而提出治理之道。  相似文献   

4.
一位朋友谈到:“有偿新闻”臭了,“有偿不闻”还香着呢!何谓“有偿不闻”?朋友见我一脸疑惑,便讲出一大串事例: 电台一位记者,采录了一组用户反映产品质量低劣的报道。台长审听时发现,生产劣质产品的厂家,正是电台广告大户,便以“正面宣传为主”为由,将这组报道打入冷宫。 报社一位记者,写了一篇甲乙二厂关于经济纠纷的调查。值班副总编看后,感到调查中的问题较为普遍,针对性强,便配发了短评。突然,甲厂厂长一个电话找到社长兼总编,要求“笔下留人”。因为他核对事实时,看到事实虽然准确,但毕竟自己理亏,见报后会影响本厂形象。  相似文献   

5.
也不可“有偿不闻”高峡一位朋友谈到:“有偿新闻”臭了,“有偿不闻”还香着呢!何谓“有偿不闻”?朋友见我一脸疑惑,便讲出一大串事例:电台一位记者,采录了一组用户反映产品质量低劣的报道。台长审听时发现,生产劣质产品的厂家,正是电台广告大户,便以“正面宣传...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媒介产业化进程的深入,假新闻、有偿新闻、有偿不闻等新闻腐败现象有愈演愈烈之势,媒介管理部门虽然出台了一系列的通知、意见来进行遏制,但效果甚微.本文试图从有偿不闻这种行为的性质入手,通过分析其危害及产生的原因,进而提出治理之道.  相似文献   

7.
有偿新闻,是老生常谈了,无非是拿了人家的钱财,吃了人家的宴请,于是变为人家的吹鼓手,记者由党的喉舌、人民的喉舌沦为金钱的奴隶,贻害了党的新闻事业。  相似文献   

8.
从“有偿新闻”到“有偿不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朝军 《新闻三昧》2008,(12):48-48
新闻总是与敏感伴生在一起,因为新闻本身具有的披露真实、反映现实、传递信息的功能,再加上其在信息传递中的特殊地位,以及近年来新闻单位经营行为和资产压力等,使有些“新闻”沦落为金钱和物质利益驱使下的奴仆,主要表现就是新闻发布方以某种手段补偿新闻媒体及其从业人员,按照发布方而不是新闻规律和事实真相发布相关新闻,就是所谓的“有偿新闻”。这已成为新闻行业不正之风的一个显著表现,更成为目前一种表现突出的新闻腐败。但事实上,现实中也还存在另外一种新闻腐败,那就是“有偿不闻”。  相似文献   

9.
10.
石月平 《视听界》2004,(4):77-77
针对有偿新闻愈演愈烈的态势,中央电视台、新华社等主流媒体再三公布举报监督电话,欢迎社会各界监督媒体,以便遏制有偿新闻这一顽症。四川、河南等省市近来也颁布了与媒体工作者职业操守有关的规定,其中包括不准媒体以“公开曝光”相要挟谋取私利等限制有偿新闻的条款。其实,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制订的《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早就明文禁止这类行为。《准则》第五章规定:“新闻工作者不得以任何名义索要、接受或借用采访报道对象的钱、物、有价证券、信用卡等;参加各种会议和活动不得索取和接受任何形式的礼金……不得利用职务之便牟取私利。”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山西“封口费”为案由,对“封口费”现象与记者的“有偿不闻”进行探讨。分析“封口费”现象的实质是“有偿不闻”。进而从新闻的真实性、新闻职业道德、媒体公信力、社会公正性四个方面详细阐述了“有偿不闻”的危害。  相似文献   

12.
王雪丹 《新闻窗》2014,(5):80-80
在现代信息社会,新闻记者担负着宣传报道和进行舆论监督的神圣职责,记者的辛勤工作,为公众享有知情权创造了条件。然而,近些年来,在新闻传播引入市场因素之后,不规范的市场秩序和社会的不正之风对新闻业的经营和管理产生了强大的冲击力,加上部分媒体缺乏自律,从“有偿新闻”到“有偿不闻”,金钱腐蚀新闻从业者灵魂的现象不断出现。  相似文献   

13.
李杰锋 《新闻窗》2009,(1):117-118
在现代信息社会,新闻记者担负着宣传报道和进行舆论监督的神圣职责,记者的辛勤工作,为公众享有知情权创造了条件。然而,近些年来,在新闻传播引入市场因素之后,不规范的市场秩序和社会的不正之风对新闻业的经营和管理产生了强大的冲击力,加上部分媒体缺乏自律,新闻从业者道德失范的现象频频出现。  相似文献   

14.
“有偿新闻”这个怪胎何时滋生于何地,大概无人认真查考过。但有一点大家或许没有异议:这种社会现象在今天愈演愈烈了。有偿新闻:给钱就给报道,给钱多就给多报道……一句话,钱稿交易也。有人形容现在的某些记者是城市街头上的那种“投币式电话机”,没钱塞进去就打不通。  相似文献   

15.
本人在报社从事编辑工作,业余时间常结合本职工作研究些新闻理论问题,撰写新闻学方面的理论文章。几年下来,坚持不懈,数十篇新闻业务论文见诸报刊。不久前的一天上午,我的手机忽然响了起来,对方先是自报家门:“我是《新闻××》的编辑,你的一篇论文去年就收到了,蛮不错的;但我们这类杂志的经济状况,想必你也是知道的,不景气。加上版面有限,所以要收版面费。”本人问他怎么个收法,对方答曰:一篇800元钱。哇,好个“有偿新闻”的“兄弟”———“有偿论文”找上门来了。我好不懊恼,断然拒绝后,挂了电话。一年多以前,本人将一篇1.5万余字的论文…  相似文献   

16.
<正> 最近,图书馆界流行一个新词,叫做"有偿服务",不少人写文章津津乐道,但乍听起来令人感到有点儿别扭."偿"是报酬,"服务"是为人民为事业而工作,"有偿服务"可释为"有报酬的为人民为事业而工作".这样按字面来解释也有点儿不太顺茬."有偿服务"这个词是新近创造出来的.它的起因是基于讨论图书馆某些工作如  相似文献   

17.
王平 《新闻传播》2005,(11):23-26
“有偿新闻”,在新闻界由来已久,就是新闻机构或新闻工作者或明或暗地向被采访报道对象索取一定费用的新闻。它在我国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的。其具体表现主要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公共图书馆“有偿服务”问题,现在成了一个很热门的话题,四部委院《关于改进和加强图书馆工作的报告》中明确提出:(图书馆)“在搞好无偿的公益服务的同时,也可以进行合理的有偿服务,但不应以赚钱为目的”。这是首次以官方文件的形式提出了图书馆“有偿服务”问题。文件明确指出“有偿服务”必须是“专  相似文献   

19.
“消息来源有偿”的现象已非罕见。这种情形更多地发生在“名人”身上。由于名人本身的效应,公众自然希望能够得到关于他们的消息,这也驱使更多的记者去关注这些名人。当名人一旦发现自己的信息成为一种求大于供的稀缺资源之后,他们(包括经纪人)自然而然地想到金钱法则来筛选要求采访的记者。这种情形在欧美等地都是一种普遍的现象,人们把其称为“支票簿新闻’。 不光是采访名人可能要付费,在一些重大事件的采访过程中,金钱同样是打通采访渠道的制胜武器。在美  相似文献   

20.
“老通讯”     
汝南县老君庙镇宣传委员李月荣,从来没写过稿子,可是,人们都亲热地称她为“老通讯”。1984年,县委宣传部召开的新闻工作经验交流会宣布:老君庙镇全年发稿数量为“0”,全县评比倒数第一。参加会议的李月荣同志坐在会场的一角,半天没抬起头。会议结束后,她饭也没顾上吃,就赶回到镇政府,决心在下一年度内实现零的突破,登上领奖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